土田宏美 | 人間氣味

2020-07-29     圖像與眼睛

原標題:土田宏美 | 人間氣味

我想要拍攝的是跨時代的人們與他們的文化。

那些跨越過去的時代與自己的時代的人。

因為那也就是我自己呀。

30歲的我,開始踏上記錄生活的這片故土時代現狀的路上。

——《自閉空間》——

「雖然淺草是從江戶時代延續下來的古老城鎮,但同時也是一個十分具有強烈的都市氣息的地區。每次,我幾乎都是硬著頭皮過去的,因為當我去到那裡,就會強烈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從鄉下來的人。這個地方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藏著舊東京文化韻味的同時又有著撲面而來的都市氣息。這一切,都不禁讓我為它按下一次次快門。」

越窺視,越遠遠逃離,就越想觀看。當我走得越近,觀看的越多,我開始覺悟到我人性中潛藏的俗性。這充滿人間騷動味的庶民日本的這一面,有著生活簡單、充滿自發性、不關心別人怎麼想或者是自己怎麼穿的日本的「普通人,難得地被我發現了。

——《俗神》——

「為什麼叫俗神呢,其實是希望能夠探索日本傳統民間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習俗及其文化儀式。同時,也是為了探索在70年代因都市化而逐漸解體的日本農村社會中那些曾經敦厚、純樸的日本人內心所潛藏的俗性的一面,和社會所獨有的庶民性,」

青森縣, 1972

青森縣, 1972

富士山縣, 1973

愛知縣, 1969

靜岡縣, 1970

當我換著用另外一個視角,以更宏觀的角度去挖掘日本的社會結構時,不可忽略的是我看到了日本人的集體思維,這種集體性思維深深地烙刻在了這個民族的潛意識中。

——《數砂》——

「你看,這一個個人多麼像一粒粒小砂子。以砂喻人,通過《數砂》這一系列,我想探索的是日本人在人群中互動和發揮怎樣的作用,每個人就像是一粒沙子,僅僅是這龐大的大集體中一粒粒小小的砂子。」

東京, 1981

橫須賀, 1981

敦賀市, 1985

東京, 1983

東京, 1978

筑波市, 1985

1989年,我決定停止拍攝《數砂》。然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被當今日本不斷發生變化的人群動態所震撼,我又為這個系列進一步的創作。

——《新數砂》——

「日本社會中所呈現的新面貌——群眾的面孔不再是同樣的面貌和神情,人群也不再是整齊劃一和密密麻麻的。我想,此時的人群已不再是僅僅的人海,而是變成了彼此保持一定距離小團體網絡。」

鳥取縣,2001

鳥取縣,2001

東京市, 1996

從1973年起,我開始拍攝廣島,我決定重新檢視廣島原子彈爆炸這個事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重新反省那個已被「意識化」的廣島。廣島原子彈爆炸事件,不僅僅是日本這一個國家的傷痛,更是全人類的傷痛。

——《廣島》——

「我們永遠不能假裝廣島所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無關。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6分(日本時間)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核武器空襲事件。在這個系列中,我關注了那些在原子彈事件中倖存下來的人所遭受的社會污名化,和原子彈爆炸事件對日本社會的持久影響。以三個方面:原子彈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物件,倖存者和爆炸發生的歷史紀念遺蹟來分類《廣島》。」

—— 原子彈爆炸後遺留下的物件系列

定格在那一刻的手錶,1982

裙子,1982

被融化變形的玻璃瓶,1982

眼鏡,1982

——倖存者系列

文字翻譯:

這個世界就像是一片地獄。哭也好,生氣也好,我都沒有辦法。那天晚上,由於過度悲傷,我感覺我的精神變得有些恍惚。在夢裡,母親出現了好幾次,和我說話,但當我醒來時,我立即被現實世界所驚惱了。直到最後,母親對我說的話,我記不是很清楚了。那是「魔鬼來了!魔鬼來了!」伴隨著一聲尖叫。廣島真的是地獄。我想我是想起了這件事而尖叫的吧!為什麼掉落那樣的原子彈呢?

(寫於高等學校三年級)

文字翻譯:

兩個孩子受傷了,好像被什麼東西刺傷了。所以,當我仔細看我自己的時候,我的臉和雙手都起了水泡。我想馬上回家,於是就步行往廣島車站走去。因為燒傷皮膚表層蛻皮的人,似乎有一個母親拖著男女性別不明的屍體,雙腳被切斷爬過來的青年。不過,看到這樣奇怪陌生的畫面,我那時並沒有覺得恐怖,我一臉鎮靜地注視著所發生的這些。那時候自己的感覺和情感,現在想起來也很奇怪。

(寫於 大學生)

文字翻譯:

就在那天早上,我去大正橋下面捉魚,當我去橋下時,有一絲微光和微弱的聲音,但是我被淹沒在水中。

(寫於小學校6年)

文字翻譯:

在這場悲慘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犯下了極大的罪行。也許是一種狂野的,強烈的慾望。但是在其他國家,罪孽是相同的。雙方最終都揮舞了武器。「不再廣島」一詞遍布世界各地。每個人都真誠地希望它。因為人類是真正的和平愛好者。

(寫於 高等學校1年)

——原子彈爆炸發生的歷史紀念遺蹟系列

原子彈的煙雲,

原子彈的碎屑在飛舞。

街上,人們在雨中行走。

遭受原子輻射的漁夫們。

一條不能食用的魚。

成千上萬不能食用的魚被埋在地下。

——瑪格麗特·杜拉斯

縱觀土田宏美的日本紀實攝影作品,無論其拍攝主體如何,其實針對的均是日本不同時期發展過後的社會風貌,與生活其中的人的面容,借著這些紀錄,去探討如何定義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一如作者土田在訪問中說到,他認為日本人及文化的定義正在隨時間而作改變,他的作品的核心正是希望能夠紀錄這個轉變的過程。

—— 布列大道

土田ヒロミ/ Hiromi Tsuchida

土田宏美

(1939- 至今)

1939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

1971年,發表第一部作品——《自閉空間》,獲得第八屆太陽獎。

1972年,完成代表作《俗神》。

1945-1979,拍攝《廣島》系列作品。

1976-1989年,拍攝作品《數砂》系列。

「此文所展示作品乃攝影師個人部分精選之作,如有興趣,可進一步搜尋觀看攝影師其他作品。」

參考資料:

http://www.hiromi-t.com/hiroshima_corec.php

http://fotonoma.jp/photographer/2007_08tsuchida/index.html

輪值主編:Joyce Chen

繼續閱讀

比爾吉特·卡勒 Birgit Kahle | 碎片化的身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f95nnMB9ODqL9zETp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