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張露)2019年以來,紫雲四大寨鄉嚴格對照「八要素」,整合資源優勢,克服區位劣勢,重點抓實結構調整、產銷銜接、利益聯結三個薄弱環節,大幅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因地制宜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在落城村、納容村和嚕嘎村三個土地連片的壩區及周邊大力發展易地產業,走好產業扶貧發展新路。
微風和煦,陽光明媚,行走在紫雲四大寨鄉壩區內,鮮嫩欲滴的龍鬚菜勃勃生機。基地一側,農戶們分工合作,對擴種的龍鬚菜進行補苗、施肥……
農戶在基地務工
正在基地務工的落成村村民伍永芬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生病,收入來源只能靠種莊稼,「用我們的話講嘛就是說靠天吃飯咯。」伍永芬介紹,村裡產業發展日漸興旺,家裡流轉14畝土地,如今到基地務工,每天有80元收入,2017年便脫了貧。「現在路也修好了,每天走路到基地務工半個小時,兩個兒子在外務工,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地方要發展,水電路都要通。」談及生活變化,落成村村支書付思美打開了話匣子,讓他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吃樓梯糧,斷斷續續;以前村民去趕集,口袋揣著小本子,用來買東西時賒帳,路不好,趕集走個把鐘頭。」這些都讓付思美記憶猶新,落城村作為四大寨鄉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今落成村流轉土地1820畝發展蔬菜產業,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村容村貌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這也是四大寨鄉發展的縮影。
農戶在基地務工
四大寨鄉副鄉長劉昌良向記者介紹,鄉黨委政府基於地理條件謀劃整體產業布局,在對全鄉整體地理條件進行充分實地踏勘和調研論證之後,因地制宜,提出了「充分發揮地熱河谷地帶資源優勢,積極克服高山地區區位劣勢,統籌整合使用扶貧資金,集中力量發展高效產業,易地利益聯結帶動全鄉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新思路。在省市縣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鄉上下一年來的不懈努力,四大寨鄉初步形成了以調減低效玉米和退耕還林為抓手,以低熱河谷小型沖積平原地帶現代高效農業和生態漁業為主導,以高山地區林下經濟為重要補充,立體化、差異化的產業新格局。
在「易地產業」產業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四大寨鄉結合現有的氣候、土地、水源、林地等資源優勢以及對市場需求的充分調研,合理選擇產業類型,形成了「兩種兩養」的產業構成。
「兩種」,種蔬菜。充分利用壩區及周邊6度以上的肥沃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大力配套噴灌、大棚等農業設施,共發展以龍鬚菜和菜心為主的高效蔬菜種植1700餘畝,每畝平均綜合年產值達12000元以上;種精品水果,充分利用河谷地帶熱量充沛的氣候資源優勢,在壩區周邊6度以上的緩坡地發展台灣大青棗套種香瓜1000畝,每畝平均綜合年產值達16000元以上。
龍鬚菜
「兩養」,淡水生態漁業養殖。充分利用壩區周邊「一河一庫」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發展精品鱸魚養殖200畝,每畝綜合年產值達5萬元以上;發展澳洲淡水龍蝦養殖70萬尾、泰國羅氏沼蝦65萬尾,年產值達700萬元以上;發展水生茭白混養生態稻花魚150畝,每畝平均綜合年產值達7000元以上。林下蜂養殖,充分利用森林覆蓋率高、立體氣候蜜源分布廣的優勢,發展林下蜜蜂養殖10000箱。
發展林下蜜蜂養殖
四大寨鄉採取「龍頭企業+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龍頭企業,以鄉平台公司為載體,與相關市場主體進行合作,依託縣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嘉禾香公司,負責技術、管理和市場;合作社,以村社一體合作社為抓手,負責組織群眾到產業基地就業務工,參與生產勞作環節,解決生產組織的問題;農戶,農戶在獲得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可通過三種模式增加家庭收入:通過合作社組織到企業務工,每月每人可收入3000元左右;採取反租倒包的「小農戶」發展模式,由企業提供土地、生產物資、技術等,農戶根據自身勞動力情況,在企業的指導下認領「小基地」發展種植,企業保底回收,每戶每月可增收入5000-6000元,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推動產業發展的新興力量;量化股權入股按股分紅。量化入股戶每戶以2萬元量化入入股企業,前三年按照6%、6.5%和7%(1200元、1300元和1400元)保底分紅。量化入股分紅後的其他產業收益資金扣除企業健康運行成本後,按照「721」的比例由利益聯結的村委會統一分配,其中:產業收益金的70%受益對象為未脫貧貧困戶,由村委會據實對參與村級公益崗位就業的貧困戶考核後,以「一卡通」方式兌現到戶;產業收益金的20%受益對象為村集體(村委會),作為村集體經濟壯大收入,用於村級公益事業開支、村務開支、村級項目資產維護、村委會研判有助於脫貧攻堅工作推進的其它支出等;產業收益資金的10%受益對象為參與產業生產環節務工的貧困戶和參與產業訂單合作的貧困戶二次勞務獎補,有效促進了促進「企業、合作社、農民」形成緊密相聯的產業發展共同體。
截至目前,四大寨鄉發展的易地產業,共利益聯結貧困戶2294戶,已產生效益的產業共發放產業分紅資金225萬元,惠及620餘戶貧困人口,戶均增收3600餘元;發放生產務工費用215萬元,帶動178戶戶均增收1.2萬元;2020年全部產生效益以後,可發放產業分紅資金875萬元,惠及2294戶貧困人口,戶均增收3800餘元;發放生產務工費用900萬元,帶動300戶農戶戶均增收3萬元。
通過易地產業,多渠道拓寬了群眾增收路徑,補齊了貧困群眾收入短板,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