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來自於我在頭條號的產品「悟空問答」中回答了一個用戶的提問:最近一看書做題就困,有什麼提神的好辦法?
正好我自己通過長期的摸索,有一些對於專注高效的工作、學習的心得體會,因此整理了以下,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很榮幸地被推薦到頭條首頁,我自己後來看了看那篇回答,覺得還不夠全面,因此,又重新做了整理,根據自己的經驗,提供12條能夠專注,高效地工作、學習的建議,從而獲得更好的收穫。
這12條建議都是我個人親身實踐,自己也從中長期持續地受益的,希望也能夠給你一些幫助。
1.為每天定下小目標。
我每天打開電腦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桌面日曆」寫下今天的「TO DO LIST」(待辦事項)。
我想這個小技巧很多人都在使用,寫下待辦事項的最大好處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今天有哪些任務待完成,一天的生活有了確定的目標。
雖然你也可以把當天的待辦事項都在頭腦里過一遍,但是我還是建議你用紙筆寫下來,或者在電腦的里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可以減輕大腦的記憶負擔,避免忘掉某個事項;二來讓我們每天的待辦事項可視化,加深印象,也增強了我們要完成這些任務的決心。
接下來再按照待辦事項里的內容,篩選出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等事項,逐個完成。
完成之後可以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其實完成任務以後的愉悅感,成就感,以及輕鬆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獎勵),稍事休息只有再完成第二項。
任務量也不宜過多,一般每天能完成三個任務,三個小任務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以把這些任務進行分類,有兩種分類方法:
第一種是按照花費的時間分類。看看哪一項需要大塊時間完成,哪些在零碎時間就可以完成,合理給每個事項安排相應的時間。
第一種按照事項的操作(處置)方式進行分類:比如文檔類的,閱讀類的;紙筆操作的,電腦操作的;在家完成的,需要出門的等。
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四象限圖,每一個任務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需要什麼樣的操作類型,就一目了然,接然後再各個擊破就好啦!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吧!
7月的某一天,我的「TO DO LIST」(待辦事項)是這樣的:
我當天是這樣完成這些事項的:
利用上午和下午的大塊時間完成了課件整理,公眾號、頭條號更新;
利用休息的時間出去購物,順便取快遞;
午飯後和睡前的時間閱讀;
一邊慢跑一邊聽完了讀書音頻。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要先對自己面臨的情況清楚明了,然後再做出合理的安排,這一點很關鍵。
2.找到自己每天的「黃金時間段」。
所謂的黃金時間段指的是,在這段時間裡,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頭腦最清醒,意志力也最強,把重要的工作、學習任務安排在在這段時段內。
比如,我個人是把重要的,需要集中精力去做,而且腦力消耗比較大的工作放在上午完成。
在精力和體力逐漸下降的時候,做一些輕鬆的閱讀,或者做做家務。
每個人的「黃金時間段」不太一樣,對著人體的生物節律,一天當中,大腦也有幾個不同的『黃金時間段』。
一般來說,上午8時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3時思考能力最敏捷;晚上8時記憶力最強;推理能力在白天12小時內逐漸減弱。
根據這些規律,早晨剛起床,人的想像力較豐富,就抓緊時間捕捉一些靈感,做些構思工作,兼讀語文和背誦英語單詞;
上午做一些嚴謹工作,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下午除聽課外,要快速準確做好當天的筆頭作業;晚上加強記憶和理解,預習第二天功課。
中午、傍晚的空隙時間就安排一些不費力的事務性工作,如看看報紙,收集寫作素材,散步和休息。
3.賦予意義。
工作和學習本來比較枯燥的,家務活怎麼干都干不完......
如果盲目地做,會因為枯燥,或者難度過高,精力不佳,覺得毫無意義等輕易放棄或者拖延。
如果能夠明確工作和學習,甚至於家庭勞動對你個人的意義,在完成的時候,意願就會更強烈一些,也會主動想辦法更好地完成。
不管是外在的意義,比如金錢,物質獎賞,別人對你的尊重,這些,還是內在的意義,比如感受到價值感,成就感,愉悅感,其實都能維持人對工作,學習的熱情,但是對一件事情在確定了對個人的意義,發自內心的熱愛維持時間肯定要長一些。
4.最短路徑。
最短路徑這個名詞忘了我是從哪本書上看到的了,已經成為我自己做事情的一個黃金標準了。
最短路徑指的是當你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就把做這件事情所有的條件都設置到最容易級別,所需要的物品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我每天晚飯後都會慢跑,我就把自己跑步穿的鞋子放在家門口的鞋架上,一換上鞋子,下樓就可以跑步了。
那學習的時候,就要把用於學習的所有物品都放在離你最近的地方,把書和本子攤開,把筆拔開,一坐下就能進入學習狀態。
假如你要是控制住自己不做某件事情,就反過來,使用「最長路徑」,比如把你忍不住要吃的零食放在高處,把錢存成定期,取用起來麻煩你就不會花掉了。
5.啟動按鈕。
人有一種心理,一件事情,一旦開始做出第一個動作,就會不由自主地進行下去,所以第一個動作就像啟動按鈕一樣,一旦開啟,我們就會自動化地去做接下來的事情。
比如:
只要有打開電腦這個動作,就會想著處理點工作;
只要穿上跑步鞋,就會下樓跑步;
只要系上圍裙,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收拾家務;
只要撕開薯條包裝,就會吃幾片;
只要打開手機,就會不自覺的點開某個APP;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有人說這是習慣成自然,是下意識的動作行為。
啟動按鈕隨處都有,隨時都有可能開啟,關鍵是你要有意識地做出選擇,開啟那些對你的工作,生活,學習更加有幫助的。
你也可以自己設置一個啟動按鈕,來培養好的習慣。
想培養學習的習慣,就設定「坐到桌子前」這個按鈕,只要坐在桌子前面,就開始進入工作或者學習狀態;
想培養多運動的習慣,就把穿上運動鞋作為啟動按鈕,只要一穿上鞋子,就啟動接下來的跑步行為。
啟動按鈕和最短路徑可以搭配使用,一旦啟動按鈕開啟,所有的條件就已經準備好了,接下來可以自動進入工作、學習狀態啦!
6.一時一事,和一心兩用。
一時一事意思就是一段時間內,把所有的身心能量都集中於一件事情上,專注度高,完成的效果好。
一心兩用則是注意力的合理良好的分配,做一件事情的同時還可以兼顧其他的事情。
也有人把這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乘坐單線程工作和多線程工作,據說不同的人擅長的類型不同。
而我則是按照當前面臨的任務,來決定是採取哪種方式。
大部分的工作、學習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才可以更好的勝任,如果又想做這個,又同時做那個,必然會彼此影響干擾,效率反而降低了。
而有些事情同時開展,則可以並行不悖,比如跑步的時候聽聽書,一邊吃飯一邊聽單詞,做家務的時候欣賞音樂等。
滿足一心兩用的條件有:
1.兩件事情中有一件是很熟練的,比如跑步,走路我們都很熟練,不占用注意力資源;
2.兩件事情使用的不同的通道,跑步和聽書使用的是不同的大腦區域。
7.定下DEADLINE。
如果有截止日期的壓力,相信你也會坐到桌前學習,而不是隨意走開做其他的。
這裡有個小技巧,給自己定兩個,第一個DEADLINE是你預期能完成的最佳期限,第二個是你給自己的緩衝期限。
如果你在第一個DEADLINE之前完成,就可以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哦!如果沒有的話,你還可以緩口氣,爭取在第二個DEADLINE到來之前完成,這樣內心的焦慮就會少一些。
當然如果在第二個DEADLINE之前仍然沒有完成,也不用自責,氣餒,你還可以設置第三個,做了總比沒做好。
當然,如果一件事情被你無限期的推遲了,要麼它不重要,要麼時機還不適合,暫時放棄也沒關係。
8.主動屏蔽干擾。
創造一個最適合工作和學習的環境,把有可能造成干擾的東西都屏蔽掉。
對於我們來說,首當其衝地就是屏蔽掉手機的干擾,在工作和學習的這段時間內,可以把手機關機,設置靜音,或者乾脆從你的身邊拿走。
還有像電視,零食,故事書等等一切與當前事情無關的東西,都要主動屏蔽。
如果家人干擾到你,可以跟家人溝通下,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讓他們不要打擾的到你。
這樣你就可以獲得一個比較理想的環境,那就告訴自己接下來好好加油哦!
9.試試不同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我們主動獲取信息刺激的過程,最大的信息輸入通道是我們的眼睛,有一項研究認為,90%的信息都是通過眼睛進入我們的大腦的。
但是,我們要完整地吸收信息,還要藉助其他的通道,比如,對於語言的學習,光靠眼睛看視不行的,耳朵要聽,嘴巴要跟著說,手要寫才能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其實,在英語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信息輸入通道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只有我們的耳朵接收到聽覺刺激傳遞到大腦,才能最終學會語言。
如果好好地利用聽覺通道來學習,會帶來全新的體驗。
我很久之前就可以通過聽書,聽各種課程音頻來學習,自己感覺利用聽的方式學習比視覺要方便,高效的多。
現在有許多的音頻課程,可以提前下載到手機里,隨時點開音頻就能開始學習。
聽音頻的時候,不會妨礙你同時進行其他的事情。
比如,我早上起床,一邊洗漱,一邊聽最新的資訊;在地鐵上,只需要塞上耳機,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曾經建議我的學員在考試前,自己錄製考點的音頻,存在手機里,隨時隨地地聽,比對著筆記一遍一遍背誦,效果好多了!
10.找個夥伴。
如果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學習,覺得太辛苦孤單,堅持不下去,可以找個小夥伴一起學習,這樣兩個人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還可以一起討論,避免一個人學習太枯燥。
或者在朋友圈公開你的學習計劃,請大家監督你,這樣也能給自己一些學習壓力。
11.適當休息
工作、學習一段時間要適當暫停一下,休息充電,才能精力繼續下去。
那麼,多久休息一次?每次休息多久呢?
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小學生的課堂時間安排。小學生一節課是40分鐘,這是非常科學的,因為小學生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是30~35分鐘左右,然後休息10分鐘,再接著下一節課。
以40~45分鐘為一個周期,來確定工作和學習的時間,符合人自身的注意力周期,每次休息的時間也設定在10分鐘左右。
在這10分鐘時間裡,活動下身體,喝水或者上廁所,吃點小零食補充下體力,都是不錯的。
休息過後,記得重新按下你的啟動按鈕,接著進行未完成的任務哦!
12.向別人學習。
像我前文提到的「黃金時間段」,'TO DO LIST」「等內容其實都是涉及到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啟動按鈕」和「最短路徑」「學習方式」等都來自於我平時閱讀的各種提升個人工作效率的書籍。
本篇文章里呈現的多處文字信息都是我自己長久以來閱讀的積累,我自己從閱讀中獲益良多,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
如今信息化社會,這樣的書籍和課程可以說是唾手可得,都可以找來看看,吸取借鑑別人的方法,技巧,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再不斷實踐,改進,慢慢地就能找到專屬自己的方式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關於專注、高效地進行工作學習的12條建議,親測有效哦!
希望也能給閱讀本文的小夥伴帶來一些幫助。
有技巧地工作、學習才能既有樂趣又有效率,一起來踐行吧!
你認真學習的樣子是最美的!
本文原創首發於我的個人公眾號:莉莉老師幼教考試,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