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資產存在和形成的產業支撐

2020-02-19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導 讀

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源資產,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1)對隱性資源資產尋找和探明,是礦產資源資產增量的主要來源;(2)對資源資產技術可得性的創新和突破,是資源資產增量的另一個重要來源;(3)對資源資產可持續的技術勞務,也是一個重要的產業支撐。以上這三個產業支撐,是完成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盡職責不可缺少的,也是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主題。

本文引用信息

王希凱.自然資源資產存在和形成的產業支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9,32(12):04-07.

對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管理有兩大任務,一是對它的存在和形成的管理,二是對它優化利用的管理。前者是產權管理的物質基礎,後者是產權管理追求的目標。本文重點討論前者。

1、關於自然資源資產的存在和形成

「自然資源是天然存在、有使用價值、可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自然資源資產是指其中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產權明確的自然資源。」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輔導讀本對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源資產所下定義。這個定義告訴我們,自然資源是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的資源基礎。而要把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源資產,正是自然資源部的重要管理職能之一。它主要解決存在和永續使用的問題,即所謂「摸清家底」。其實就大多數顯性自然資源資產而言,摸清家底是可能的,但是對少數隱性資源資產則難以做到,一方面它埋藏在地下,不是一次性就能查清的;另一方面它的價值是動態變化的,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尤其它的技術可得性也是在不斷地改進當中。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這個產業不是對已有的資源資產的優化利用,而是對已經存在但尚未探明,或者已經存在但其可得性技術尚未解決,或雖初步解決但尚未對有潛力的自然資源進行轉化。這也是從源頭上解決自然資源資產的增量問題。因為大多數顯性自然資源資產,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其數量基本是恆定的,而且它們又是可持續利用的,日常任務主要是保護、維持可持續利用。而需要解決增量的自然資源資產,正是那些一次性消耗的資產,如金屬礦物、石油、天然氣、煤、一部分建材、太陽能、潮汐、波浪等。下文主要是針對這些資源討論其支撐產業問題。

2、關於隱性資源資產尋找和探明

對隱性資源資產尋找和探明,是解決礦產資源資產增量的主要來源,即查明它存在的空間及其數量和質量,以便開發利用。這對裸露的礦產資源來說不是問題,但對隱伏的礦產資源來說就是難題,它需要增加一道工序,就是礦產資源勘查。這個勘查已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其運行體制和機制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是由資源所有者提供資金,由政府組織事業單位提供技術勞務服務,產出地質成果上交國家,由國有企業無償使用。這就是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作。它的優點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適應高速度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需要。缺點是容易造成需求和供給的脫節,使探明的資源量多餘和不足並存。同時產出的地質成果與技術勞務的利益不掛鉤,難以調動人的積極性,最終導致整體上地質找礦的效益和效率不高。

另一種是由資源使用者出資,實行資源所有者和資源使用者的分離。使用者根據「登記在先」原則,選擇找礦區塊,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是這樣運作的,對產出的地質成果使用者有優先使用權。這種體制,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求節約,又講求效益,並能有效規避找礦風險。而且地質成果的所有權仍歸資源所有者所有,且所有者不承擔任何找礦風險,純屬「搭便車」。

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礦產資源勘查業正在朝市場化運行方向改革。首先,大型國有礦山企業已經全面推行探采結合,用自己錢,給自己找礦,擺脫了對財政出資找礦的依賴;中央政府也逐步退出對商業性地質找礦的支持,對原地勘單位的地勘費撥款,實行保留基數政策,不再匹配地質找礦任務。其次,新進入的礦山企業,完全實行自己出資找礦或購置礦業權。不少地勘單位也開始自己籌資,為自己開礦而找礦,或將礦業權作為商品出讓。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必須指出,從計劃經濟的中央財政直接出資找礦,到市場經濟由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出資找礦,這是比較合理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國家,在不承擔找礦的成本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情況下,穩定地獲得了資源資產所有權收益;另一方面作為資源使用者的企業,通過有效規避風險的機制,找到並優先使用可以預期取得良好收益的礦產資源,兩全其美,相得益彰。所以政府應當大力支持企業投資找礦,既有微觀效率,又有宏觀效益,企業投資越多,整體上找礦效果越好。這就是最有力的產業支撐。這一點它與顯性自然資源有根本的不同,應當大力支持。特別是不應在礦業權出讓環節加大企業的負擔,因為開始找礦,還不知道資源資產在哪,它的預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可急於向企業收取資源權益金。

3、關於資源資產技術可得性的創新和突破

對資源資產技術可得性的創新和突破,是資源資產增量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此「技術可得」雖然已涵蓋在前一個來源中,但作為單項技術創新仍有獨特的作用。常常是一個重要創新,帶動一大片原不構成資源資產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資源資產,甚至由它帶來的資源資產的增量,遠遠大於地質找礦的增量。所以有理由把它與尋找和發現自然資源資產並列,作為自然資源資產增量的產業支撐。事實上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就是資源技術可得性的發展歷史。在舊石器時代,人類所知的自然資源不多,只是伸手可得的植物、動物、水、木頭和石頭等,正是歷史上的技術革命,從原先無價值或未被利用的自然物質中突然創造出各種資源價值。比如電解精鍊過程的發明,使得鋁的商業性萃取成為可能,於是鋁礬土取得其資源資產的地位。更近的事情是核動力的發展,無論是用于軍事目的還是用於發電,都創造出鈾礦的資源價值。美國頁岩氣的壓裂技術突破,使其天然氣生產由凈進口國一躍而成為凈出口國,使其石油的自給率達到89%。我國黃金生產由於低品位提取技術的突破,儲量大增。如紫金山銅金礦,按原工業指標計算,只有5噸多儲量,提取技術突破後,儲量增至300多噸。我國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已成為當今世界黃金生產第一大國。可見在礦產資源中,由於技術可得性的突破,可以有效地改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資產丰度,不僅能單項增加其資源量,還能創造出新的自然資源資產。自然資源部如果能把它抓好,將會遍地生輝。這裡的關鍵是用什麼體制和機制激勵它。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對應用技術的突破,大都是企業或個人闖出來的,因為「用自己錢,為自己辦事,產出效益在專利的保護下,全是自己的」,激勵作用最強。而「用國家錢,由專業機構研究,出成果由政府推廣」的科研機制,其效果顯然無法與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究體制相比。對此,很多實例可以驗證。自然資源部應當把實現技術創新和突破的重點放在激勵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上。比如由於技術突破而增加自然資源資產增量,專利所有者可以參與資源資產所有權的權益分成,或者免收一部分權益金。

4、關於資源資產可持續的技術勞務

能夠實現資源資產可持續的技術勞務,也是一個重要的產業支撐。對礦產資源而言,這些服務在我國已經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質勘查業。它們的主要技術勞務手段有:區域地質調查,即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技術,對一定區域內的地層、岩石、構造、礦化等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比較系統的觀察研究,闡明區域地質體的基本特徵、相互關係和地質發展史;專項地質工作,包括能源礦產地質工作,金屬礦產地質工作,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和海洋地質工作等;開展地質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地質科學理論和技術水平;開展地球物理勘查,運用地磁方法、地電方法、重力方法、地震方法、地溫方法以及放射方法等,主要服務於地質找礦和水工環地質等;開展地球化學勘查,通過系統研究地球岩石圈、水圈、氣圈、生物圈中各種化學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含量變化,來了解地質情況,指導地質找礦和其他地質專項;開展遙感地質工作,它可以不直接接觸物體,在幾百米、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之外來感知物體,形成不同用途的圖像資料,服務於各種專項環境資源調查;開展探礦工程,通過鑽探、坑探、井探、槽探等,揭示地質界線、了解地質構造、查明礦產資源及埋藏開採條件;開展實驗測試工作,主要是對地質工作中取得的樣品進行化學分析和岩礦鑑定,深入認識各種地質現象和規律。

這些手段都是技術勞務型的,它本身的生產能力需要藉助於外部的投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個外部就是政府財政撥款,但它在取得的成果中被忽視了。於是形成一種觀念,好像所有的成績都是技術勞務這個手段創造的。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後,這個觀念並沒有改變,認為具有這些手段的地勘單位,就能獨立形成生產能力。其實如果缺少投入,它只能是過剩的產能。所以技術勞務的支撐與前面兩個支撐相比還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可以用二次投入產出加以概括,如表1所示。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兩個層次表現為需求和供給的關係。其中人、財、物的投入和各種地質成果的所有者,就是需求方;各種工程手段的生產者和地質信息提供者,就是供給方。二者通過市場的調節保證了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第一,在這個運行中,需求是解決該產業的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的決定因素,而不是技術勞務的供給。因為資金的投入,既是經濟運行的啟動器,又是運作起來的血液。沒有資金的投入,剩下的供給能力只能是過剩的產能。從我國當前的現狀看,這個需求有兩大來源,一是來源於政府公益性投入,二是來源於社會(主要是企事業)的投入。滿足職工需求的方式也有兩種內部供給,即礦業的探采結合,公益性的專業地調機構供給。從總需求中減去這兩個內部供給,就是這個時期地勘行業的市場需求。這也是一個具有彈性的需求,當內部供給的成本高於外部市場供給的價格時,需求主體就會選擇通過市場取得技術勞務的服務(政府稱之為「購買服務」),從而增加市場需求。

第二,在這個運作中,供給是指專職面向市場的原地勘單位生產能力,也就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百局千隊」。由於他們具有事業身份,隊伍是剛性的,即使改革也是在體制內進行自我分類,無法觸及剛性。這就面臨一個嚴肅問題,即彈性的需求與剛性的供給相對立,給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從當前的現狀看,也只有兩個舉措可以緩解這個矛盾:一是地勘單位通過自己籌資或與外部合資,改組成為資源性勘查公司,通過經營礦業權,既可以增加需求,又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供給能力;二是創新技術勞務技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從那些實行內部供給的需求主體中爭奪供給。這兩招都是有難度的,但也是現實的。從產業定位來說,無論採用什麼措施應對,都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市場經濟已經發展到現階段,地勘單位保持現狀是不可能的。面向市場,堅定地樹立為客戶服務的理念,才是唯一的選擇。從行業管理角度講,一定要圍繞市場化助力。當前影響市場化的條件太多,諸如地區保護、部門保護相當嚴重,無法通過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因而也無法從整體上高質量發展地質勘查業。那些以不變對萬變的舉措,無助於地勘產業的發展。

以上這三個產業支撐,是完成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盡職責不可缺少的,也是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主題。


本平台旨在分享優質的地質、礦產、玉石礦物、奇石、珊瑚玉內容,所轉載內容均已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地一眼公開徵稿!

我們希望您在這裡表達關於「地質+網際網路」、地勘行業轉型的觀點、想法和思考!我們將為您提供具有影響力的新媒體矩陣平台,傳遞地質人的聲音!

稿件要求:

1、文章必須原創首發,如若發現抄襲、洗稿等現象,後果自負,並追究原作者相關責任;

2、題材包括但不限於「地質+網際網路」、地勘行業轉型,文體不限;

3、來稿請私信聯繫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OH5W3ABgx9BqZZIEp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