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7日 | 第【561】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轉載授權請聯繫(ID:BG9FBG)
避免盲目自信
--張大寬
話說1995年4月19日,遠在米國的歪果仁老麥克,搶劫了銀行,而且一搶就是兩家。
打劫完,麥克同志剛坐下來,還沒計算這筆錢怎麼揮霍,就被警方人贓俱獲。
這哥們實在想不通,他已經用了最強的「隱身術」,按說應該是沒有人能看到他的樣子,為啥還能這麼快被抓?
這,到底是隱身技術的失效,還是警方的逆襲?
啥原因呢?
還得從這哥們的隱身術說起。
有一次,這哥們看到別人演示用鋼筆沾檸檬水在紙上鞋子,等檸檬水乾了之後,幾乎看不出任何字跡。
只有在加熱之後,才能看到棕褐色的字。
麥克同志想,這可是個好東西啊,只要我用檸檬汁把臉塗滿,只要不被火烤,不就隱形了嗎?
乖乖,說干就干,塗了檸檬汁就跑去搶劫了,結果光天化日,朗朗乾坤,連個絲襪頭套都不戴,不抓他抓誰呢。
這個事情,引起了鄧寧和克魯格兩位學者的注意,他們很好奇,為啥麥克同志對他的隱形液如此自信,這種超乎尋常的自信,到底是特例,還是普遍現象。
於是,他們兩個人選擇了一群學生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邀請了194位學生,讓他們進行一系列的測驗。測驗完成後,讓學生們預估自己成績在整體學生中的排名情況,然後再與真實的成績進行比較。
結果是,孩子們都對自己的能力判斷有較大的出入,他們都高估了自己成績的排名。
比如,他們都覺得,自己的語法成績會排在前三分之一。在實力較弱的學生中,他們的預估與實際成績之差最為明顯。
成績墊底的四分之一學生估計,他們的分數應該排在前40%。
初次之外,還有很多情況,人們都會出現過度自信。
例如八十年代,以為心理學家發現,88%的司機認為他們的駕駛技術高於一般水平,在某大學裡,90%的老師都覺得自己的教學質量高於平均水平。
「餐飲有啥乾的,太簡單了,那些賠錢的都是太笨了」
類似這樣的話,經常能聽到,這不就是認為自己水平高於平均水平的「自信過度」嗎。
而這種自信過度,很容易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比如說,有些老闆開新店,弄著弄著,還沒等開業呢,帳上錢就花完了。
為啥呢?
就是當初對自己的預算過於自信,壓根就沒有詳細的算過,也沒有考慮過,自己手裡的預算單,還有沒有那些地方自己沒有考慮到,不夠細緻。就自信的開動,結果錢越折騰越多。
比如,「他們這些老一輩,思想都跟不上時代了,看我出手,他們就等著關門吧」
有多少新人,開乾的時候是這麼想的?真當人家幾年,幾十年的積累是鬧著玩呢?
再比如,「我家菜品挺好的,比誰家,誰家,還有誰誰家都做得好,可就是顧客不來。哎。。。為啥現在的顧客都不識貨」
真的是顧客不識貨嗎?真的是你比誰家都做得好嗎?真的是顧客只喜歡爛貨,不愛好東西嗎?
顧客不是傻子啊。
人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水平和實力,進而低估對手的實力,產生一種「只要我出手,他們都得跪」的錯覺。
尤其是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有「老子世界第一,誰也不鳥」這樣的心態。而吃虧最大,損失最多的往往也是他們。
高估自己,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有的,適當的高估,能夠提高自信,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
而過分的高估自己,盲目自信,帶來的一定是災難。
比如說,一家店,最基礎的菜品,做的很差,注意是很差,不好吃,留不住人。服務也差,對顧客也沒有好臉。店裡環境也差,東西亂擺,賊亂。
從外部觀察,這是很明顯的產品不行,需要提高產品品質的事情。
如果無法正確的判斷自己,覺得自己產品不差,至少在平均值以上,產品不需要調整,這時候要做的是營銷,是引流,是讓更多的人來。
你說,是不是人來的越多,他死得越快呢?
就到最後死的時候,一邊吐著白沫,一邊說「這屆顧客不行,不識貨。。。」
你看,這是不是災難性的後果?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過度的自信,無法正確的評價自身能力導致的。
這種現象,被鄧寧和克魯格兩位學者總結為「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你看,這些東西前人都幫我們總結出來了,每當我們感覺要「飄」的時候,拉出來看看,琢磨一下我們是否又過分的高估了自己,將評價拉回正常值後,才有機會做出正確的,風險更低的決策。
我是大寬,餐飲諮詢顧問。每天一篇原創文章,幫助更多的餐飲人賺到更多的錢。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你可以把今天的內容分享給他,或許你能幫到他。
著作權歸張大寬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轉載請註明:作者:張大寬 微 信 個人 ID:BG9FBG,頭條號:張大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