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他可以說是唐代璀璨的一顆明星。
與其他一些因入仕不順才成為詩人的名家不同,王維的科舉之路順風順水,年僅二十歲就摘下狀元的桂冠,說神童都不為過。
他一生寫了很多名詩,至今依然存留了400多首詩作,隨手一抓,儘是讓我們直呼「詩佛」名副其實的千古名作: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有人知的是,王維曾經寫過一首「爛詩」,這首詩沒有進入語文課本,但卻是他一生中最實用的一首詩——這首詩和曹植被逼七步所作的詩一樣,救了王維一條命。
這便是王維五十六歲那年(公元756年)所作的《聞逆賊凝碧池作樂》: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
凝碧池頭奏管弦。
上邊那個標題還不是這首詩的全名,它的全名很長,叫《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一般簡稱《凝碧池》就行。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題目差不多就交代清楚了詩的寫作背景。
王維《輞川圖》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長安、洛陽兩京先後淪陷,唐玄宗攜少數妃嬪、要臣倉皇逃出長安,沒來得及逃走的文武朝臣,皆被反賊所擄,王維,很不幸,也在其中。
腦子比較正常的古人,都有一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王維作為古代文人的代表,顯然對反賊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滿的。
王維的才學人盡皆知,他的大名早在安祿山的叛亂集團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這些人經常邀請他來探討,話題從佛學到文學,從書畫到政治,讓王維發自內心地感到噁心。
傳王維《江干雪霽圖》
據說,他為了躲避此事,讓同為俘虜的原御醫給自己配了一種藥,吃了會變啞,發不出聲音。但安祿山因為實在太喜歡王維了,就把他迎到洛陽,軟禁在普施寺,好吃好喝伺候著,還授予他官職,派醫生給他看「喉病」,坐等他康復。
為了慶功,安祿山召集數百名梨園弟子在凝碧池大宴偽官,這些人剛遭受國破家亡之痛,心中有萬分的悲苦,卻不敢表露於色。
等到音樂奏起,這些「身在賊營心在唐」的官員、僕人再也堅持不住,以至於大聲痛哭起來。其中有一個名叫雷海清的樂工,索性將樂器丟到地上罷工,對天慟哭,最後被安祿山殘忍肢解示眾。
陶彩繪伎樂女俑 唐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王維因病被拘普施寺,沒有去參加宴會,事後聽好友裴迪聊起此事,不禁悲從中來,當即口誦五絕、七絕各一首,以抒發對朝廷的思念與亡國的悲痛。《凝碧池》就是其中之一。
「萬戶傷心生野煙」,國既不國,家何能存?因此,千家萬戶皆在傷心之中。「野煙」一詞完美表達了戰後殘垣斷壁,家庭破碎的場景,極具感染力。
民間百姓尚且有如此之深的家國情懷,文武百官豈不感受更深?第二句馬上說到「百官何日再朝天」,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那些跟隨皇帝逃走的官員,成日奔波在外,飽受流離之苦;那些被反賊擄走扣押,或屈身偽朝,或剛直抗爭,前者每天受到良心的煎熬,後者更是讓自己和家人陷入了生命危險中。唯獨看不見昔日朝見天子的景象。
第三句將前兩句的憤慨感情停頓了一下,轉為寫景——秋槐葉落空宮裡,渲染出荒涼寂寥的氛圍,昔日繁華熱鬧的宮室,如今空無一人,唯留秋槐落葉。
最後一句「凝碧池頭奏管弦」,雖是宮廷高雅的曲樂,但在王維心中不過是靡靡之音,是亡國之音,是小人得志後的嘲笑,是對國家無力抵抗叛賊的悔恨。
這首詩,韻律並不是很強,甚至可以說是混亂的,以王維以往的水準來說,這可以說是王維存世的407首詩里,水平最爛的一篇。
但當年在普施寺寫《凝碧池》,王維無疑是冒著殺頭的風險的。他心中的憤慨怕是已經顧不得寫作技巧了,屬於純粹的發泄。今天的我們對此應該是很能理解的,在這種環境下要是再不發泄出來,王維就此抑鬱或者陷入瘋狂都難說。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收復。按照當年律法,那些接受偽職的官員都有罪,輕則抄沒家產不再錄用,重則流放邊塞甚至即刻處斬。
王維,一個曾受安祿山如此優待、擔當過偽職的官員,按大唐律法,豈能容他?王維也自知這一點,靜靜在獄中等待著對他的處罰。
幸好,王維的弟弟王縉在叛亂中立下不小的功勞,主動向肅宗提出削職,為兄代罪。同時,這首《凝碧池》被肅宗知道後,得到肅宗的大加讚賞,王維因這兩件事得以保全性命,單單貶職為太子中允,此事就算作罷。
唐肅宗像
經過這場死裡逃生,王維厭倦了仕宦生涯,一心撲到佛教經典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以尋找精神的寄託和安慰。4年後的公元761年,王維沐浴更衣,寫詩向親友辭別,據說,他無牽無掛,走的安詳。
一顆古代歷史中的明星至此消逝,但他的光芒正如現實中真實存在的那些遙遠的星星一樣,經過一千多年的漫跑來到我們面前,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記得他的心所屬,志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