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變涼,感冒發燒的孩子驟然多了起來,父母們總是各種揪心、不知所措。
但有一件事中國的父母基本都會做——給孩子貼個「退熱貼」!
可是,退熱貼真的有這麼神嗎?一貼上,孩子體溫就降下來了?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兒科學博士黃志恆 表示,退熱貼起不到降低體溫的作用。
其實,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退熱貼,大部分均屬於巴布劑(也叫凝膠膏劑),是物理降溫的一種方式。
「退熱貼」退熱機理是:
退熱貼中凝膠層為其主體部分,由具有良好的能量轉換功能的親水性高分子凝膠(含有水、冰片、薄荷、色素等)為載體。
載體中水分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它跟涼毛巾或冰袋敷頭達到的效果差不多,只能降低局部皮膚的溫度,給寶寶帶去暫時的舒適感,讓煩躁哭鬧的情緒得以安撫,對降低體內溫度起不到太大作用!
但為什麼說「退熱貼」坑娃呢?
因為退熱最主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舒服,退熱貼給額頭局部帶來的這種涼意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孩子會出現過敏(表現為皮膚瘙癢、發紅、出疹)。
類似孩子出現過敏的案例
所以,不僅不退熱,反而讓孩子過敏等不適感!更尷尬的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兒科學博士黃志恆指出國內外指南、學會從來沒有承認過退熱貼!
這就是為什麼說「退熱貼」坑中國父母。
如果說家長給孩子用退熱貼是為了降溫,其實背後更擔心的是怕孩子發燒燒壞腦子。所以,孩子一發燒,家長們常常按捺不住拿出家庭必備神貼:退熱貼。
黃醫生表示,往額頭一貼,孩子舒不舒服我不清楚,反正家長心裡是舒服多了。
除非細菌、病毒進入腦子裡,分別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腦炎,一般單純發熱不會燒壞大腦的。
而爸媽們都喜歡的物理降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看具體的情況來判斷操作的合理性。
孩子發燒,泡澡降溫對不對?
泡溫水澡做物理降溫的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半夜給孩子泡澡降溫,是不建議的。
發熱是一個症狀,不是一種疾病,是身體抵抗外邪的表現。孩子臟腑嬌嫩,功能薄弱,調節體溫的能力也就相對差一些,所以孩子很容易發高熱。
物理降溫可以幫助帶走一些熱度,泡溫水澡降溫會有一些幫助。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體溫很快會回升。
尤其要注意:下半夜陽氣弱陰氣盛,人體抵抗力最差,此外下半夜又降溫,這種時候著涼受寒的幾率很大。
下半夜或者秋冬季給孩子泡澡降溫,稍一不慎,很可能再次受寒。
濕毛巾擦澡降溫,這樣做對嗎?
孩子高燒,用濕毛巾擦澡,也是可以幫助暫時性降溫的,但是,同樣要注意防風防寒的問題。
擦拭頭、面、頸部相對安全,如果要孩子脫掉衣服擦身、腹股溝等地方,在秋冬季或者半夜,也都是不合適的。
用酒精擦身退熱可取嗎?
不可取。孩子皮膚的吸收能力很強,酒精不適合用作擦拭退熱用。
現在有些家長還會用這種方法給孩子退燒,尤其是長輩,那麼大家可以明確的跟他們說,這種方式是不對的。
近年來爸媽熱衷的小兒推拿清天河水,也可用於輔助退熱。
此外,物理降溫是輔助退熱,而不是退熱的主要方法。如果孩子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及時就醫和合理用藥。
第一,判斷孩子是否真正的發熱?
臨床工作中通常將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如果你家娃體溫高於這個溫度,才叫做發熱。
第二,小孩的退熱原則是什麼?
儘量的保持寶寶舒適是退熱的原則,說白了就是儘量讓孩子舒服。
第三,什麼時候孩子才需要退熱?
孩子月齡≥2月齡,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為發熱出現了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推薦口服對乙醯氨基酚。
孩子月齡≥6月齡兒童,推薦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體溫是否降下來,孩子發熱時、退燒後的精神狀態,是比體溫數值更有效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
發熱時孩子精神狀態若萎靡不振,燒退後精神狀態也沒有恢復到平日狀態,則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當孩子發熱伴有驚厥或腹痛、嘔吐、皮疹、煩躁不安、尿少等其他症狀時,也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你家囤了退熱貼嗎?
你會給孩子使用嗎?
孩子發燒你都怎麼處理?
……
留言區來聊聊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