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冷知識:「大興」,如何從二環內遷到了五環外?

2019-10-13     大地理館

大興人盼大興國際機場,久矣!9月25日,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無論是大興本地,還是外來定居者,都頗為此自豪。畢竟,在北京地理鄙視鏈中,大興實在是太過憋屈。

大興——對於這個名詞,人們並不陌生:北京市南郊的一個行政區,它扼守著帝都南大門。每一個北上進京的人,未必都能說出大興具體在哪,但一定都在大興地面上走過。


|北京市大興區地理位置圖|底圖:百度地圖

大興機場全景鳥瞰


今天的「大興」,位於北京郊區,存在感比不上東城、西城、海淀、朝陽城市區。可是,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一個冷知識——老北京,曾經就叫大興。曾經的「大興」,就在皇城根底下。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館主道來。

金代「大興府」,相當於今北京市

提起跟宋朝並存的金朝,很多人印象來自《說岳全傳》《射鵰英雄傳》中的抗金故事。

那麼,金朝的都城在哪裡呢?

其前期都城是位於今哈爾濱附近的上京會寧府,後期則遷至今北京地區的中都燕京城。面向全國而言,金朝都城稱為「中都燕京」,對應今天的說法就是「首都北京」;以北京地方而言,它對應的則另一個名字「大興府」,大體相當於今天地方意義上的「北京市」


|金代北京大興府及周邊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個大興,是北京最早的「大興」地名,也是今天北京南郊「大興」的鼻祖——它是當時北京區域的首府所在。大興府下,還設有「大興縣」,堪稱「全國第一縣」。把「大興」帶到北京地區的,是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顏亮。

正是這個「大興」,拉開了北京860多年建都史的序幕。金中都範圍,主要在今西城區西南部(屬原宣武區)至豐臺區一帶,大興府、大興縣駐地都在中都燕京之內。


|北京歷代稱之關係示意圖|製圖-大地理館

元「大興縣」京城第一縣,管著今東城區一帶

金朝滅亡之後,元朝仍在北京地區建都,但將都城進行了北移,命名為「大都」。不過,「大興」作為地名保留了下來,作為縣級地名使用,大興縣仍然是京城第一縣。


|元北京大興縣及周邊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裡需要普及一個古代區劃術語「倚郭縣」,也稱依郭縣、附郭縣。郭,即外城。說的是,有這麼一類縣,沒有獨立的城牆,其辦公機構設置在上一級行政區的城中,一般的在府城裡。比如,陽曲縣與太原府、歷城縣與濟南府、江寧縣與應天府(明南京地區),金陵縣與江寧府(清南京地區)。

換成現在的說法,這些特殊縣,就是一個城市裡的核心城區,只不過現在多叫「區」,當時多叫「縣」。

最特殊的一種則直接設在京城中——如,唐代長安縣、元代大興縣,都是這種情況。元代大興縣,所轄區域,就是大都這座城市及其郊區。

西安市以中軸線為界分屬二縣,類似今北京市的東城區域西城區,古代北京城也是這樣的格局

明清兩代依然在京城地區設「大興縣」——而且沿襲元代習慣,京城東部城區及郊區,在行政上屬於大興縣管轄。也就是說,在行政上,二環以里的東城區長期屬於「大興縣」管轄的。當時的大興,相當於今天東城區+朝陽區+部分郊區的地盤。大興縣的縣衙,即縣政府,就在交道口以東的大興胡同附近。

同時,京城西部及郊區,屬於「宛平縣」——這種格局跟唐代長安城類似,唐長安以朱雀大街為中軸,以西屬於長安縣、以東屬於萬年縣。這樣的例子還有南宋臨安城,分屬於錢塘縣和仁和縣。

這樣說來,許多老北京的籍貫是「大興」,當然,此大興非彼大興。

總結下元代大興:公元1153年,金朝定都中都之後,就確立了一京(中都燕京)一府(大興府)二縣(宛平縣與大興縣)的格局——宛平縣轄西部,大興縣轄東部。只不過,它們都沒有獨立的縣城,治所設在京城城牆內。

元大都廢棄之後,大興縣駐地,也隨著京城的遷徙而向南遷徙。元朝時期,北京地區稱「大都路」,大興縣是其屬縣。

明清「大興縣」,沿襲元朝,縣衙仍在北京二環里

明清時期的大興,是古代史上最後一代「大興」——儘管距離現在不算太遠,但很多人對這段歷史似乎並不熟知。

前文已說了京城中的依郭縣——這種現象是由層層疊加的行政體系造成的。作為京城,與一般地方不同的是,它有雙重空間涵義:一是地方層面;二是中央層面。從中央層面說,京城叫「中都」「燕京」「北京」或「京師」;從地方層面說呢,它在金代叫「大興府」,明清兩代叫「順天府」。

|明北京大興縣及周邊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清北京大興縣及周邊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縣是基本行政區劃單位——不管你是京城還是地方,最終都要落腳到縣,這順天府就分為了宛平、大興二縣——它們在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的西城與東城區。

舉個例子,明清時期,一位北京城內土著,考取功名,上榜時候介紹籍貫,是這樣的「順天府大興縣人」或「順天府宛平縣人」,到了今天就是西城區或東城區人了。當然了,大興、宛平,管轄面積遠大於今天的東城、西城。大體來說,今北京六環以內,基本上一半屬於宛平,一般屬於大興。


|清光緒北京城地圖上的宛平縣&大興縣|標註-大地理館

我們中學學習唐詩,經常介紹某位詩人是「京兆萬年人」,啥意思呢?京都長安屬於京兆府管轄,萬年縣是管轄京城東部區域的縣。換成現在的意思就是,西安市某某區人。說一個人的籍貫,即使你出生在京城中,也要落實到縣級單位。

大興也是如此。如果說在清朝,一個人生在北京城裡,它要麼是「宛平人」要麼是「大興人」——京城就是在這兩個縣的地盤上。


|清北京城內各級行政中心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但是,地方層面的北京符號,在全國性都城的光環下,常常被擠壓至角落裡,存在感似乎不強——正所謂燈下黑是也。俗話說: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一個縣,雖然管轄京城要地,其話語權並不強。還有,強調「京城意義」,就容易弱化「地方意義」,也會讓人們多幾分「首善之區」的優越與自豪:如果老北京們,逢人就說「老宛平」「老大興」「大興人」,那麼跟各個地方相比,聽起來區別就不大了。

所以,人們有可能寧可隱去自己的"縣級籍貫",說"北京人"肯定比"大興人」更有面兒。不過,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就是:當時人們的籍貫填寫的是「大興」。

|清北京城順天府-宛平縣&大興縣駐地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舊大興縣衙雖然已經離去,但地圖並沒有忘記它的存在:在大比例尺地圖上,赫然可以找到——大興胡同,也就是梁大爺尋找老北京美食的那條胡同。


|大興胡同與大興縣衙位置示意圖|圖-胡三刀/大地理館

當代大興縣(區),是民國時期遷出另建的

清朝結束之後,大興縣依然在北京(一度改名北平)城內存在了十餘年,直到1926年(一說為1928年),才從老北京的胡同里搬出,駐地遷至今西紅門附近的黃村鎮。此後,大興一度劃給河北省,後又劃給北京市。今天的大興區,也就是由金代以來的大興縣發展而來。


|北京歷代大興縣駐地變遷圖|


|民國時期地圖上的「大興縣」|


20世紀30、40年代地圖上,大興縣雖然已經南遷,但「大興縣」地名還留在地圖上

被遺忘的「大興」

在很多人眼中,大興縣(區)歷史不過92年。這種認知,造成了大興位居北京各種「鄙視鏈」的中下游。大興,往往與城鄉結合部、郊區、農家樂等聯繫在一起。

殊不知:若將歷史倒推百年,大興縣的城裡人,可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今天自稱老北京的人們,如果放在清朝,至少有一半都是「大興縣人」呢——儘管事實如此,但大家一會半會兒可能還是適應不過來:一個東城人,咋就稀里糊塗屬於大興縣了呢。

要論「底蘊」——北京各區地名中,最早就作為縣級地名的是漢代的昌平、平谷,然後是唐朝的懷柔,金代的大興,通州、密雲、順義定名於明,海淀、房山、門頭溝、豐臺等近代地名源於地理事物,東城、西城、朝陽則是更晚出現的。

論歷史底蘊,「大興」並不差,但在今天的語境下,「東城」「西城」聽起來,咋就比大興顯得高大上呢?大概是,有東西,就有底氣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3y4wm0BMH2_cNUgAY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