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詩詞就如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詞,卻大概只占我國詩詞史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至於剩下的詩詞,則都消失在數千年的歷史河流里了。所以我們今天讀到的每一首詩詞,都可以說是我們莫大的幸運。不過由於流傳時間太長,我們在品讀詩詞的時候,還需要留意它有沒有收錄錯亂或張冠李戴的現象。
其中收錄錯亂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元代詩人唐溫如的一首詩《題龍陽縣青草湖》。在清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就將它誤收錄了進去。而張冠李戴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我們也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用來調侃老年丈夫娶年輕妻子,但是這句詩的作者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北宋詩人蘇軾。
「一樹梨花壓海棠」,最早出自明代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之後如《北華月刊》、《寄廬茶座》、《拾慧篇》等書都有收錄。然而「一樹梨花壓海棠」在其中不過是一則民間故事,並且故事的主人公還都不同,更不用說沒有註明作者是蘇軾了。甚至它的真實作者,也不盡相同,只是說民間「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滬上詩翁陳某」等所作。
或許是因為蘇軾的確寫過詩調侃好友張先納妾,逐漸便有人張冠李戴,將它說成是蘇軾寫的了。但是民間故事與歷史事實顯然是不難混為一談的。那麼歷史事實是怎麼一回事呢?張先是與柳永齊名的北宋詞人,亦擅長慢詞,題材也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傳說年輕時,就與一小尼姑相好過。
據記載,張先在八十五歲時還納了一位女子為妾。當張先的好友蘇軾得知後,便寫下了《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調侃他,並不是網上流傳的那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那麼蘇軾這首《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具體寫了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即子野先生自認為很疏狂,從不擔心自己九尺長的鬢髮和眉毛都已經變白了。「錦里先生」,即張先,字子野。因其所在的臨安(今杭州)錢王時曾賜名衣錦城,故稱「錦里先生。而這兩句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張先不服老。
緊接著的「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說的是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戀愛,後來將她遺棄後,身邊的「燕兒」就忙了。這兩句詩其實就是說張先詩酒風流,有眾多的姬妾。「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主要是引用了兩個典故。其一,張蒼丞相歲數大了,嘴裡沒有牙齒,只能靠妻妾喂食人奶,活到了一百多歲。
其二,李紳仰慕劉禹錫的名聲,用美食和好酒邀請劉禹錫,並贈送歌姬給他。所以劉禹錫在席上賦詩:「高髻雲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這首詩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司空見慣」。但這兩個典故,顯然都是在調侃張先八十五歲還納妾的行為。最後,我們來看看「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這兩句詩其實出自《漢書 ·張禹傳》,張禹字子文,是漢成帝的老師,後封為安昌侯。他的弟子以彭宣、戴崇最有成就,但每次張禹卻以不同方式他們招待二人,即戴崇前來,有婦女侍奉,優人奏樂,盡情娛樂。而彭宣來,卻只是講論經書義理,留飯也極簡單、從來不請他入後堂。當彭宣、戴崇知道自己的老師如此對待他們的時候,都覺得適合自己的個性。
由此可見,蘇軾調侃歸調侃,他還是自認為與張禹是同一類的人,不會因為張先有如此愛好,就疏遠或斷交。最後,回到那句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或許它比較生動形象,但蘇軾本人所寫的《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卻更具有意蘊,更耐人尋味。但不管怎樣,別再說「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蘇軾寫的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zDw3XEBiuFnsJQVwo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