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人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兩類話就是「誰的孩子有出息啦」、「誰家的孩子真孝順,又給爸媽買了多少東西!」《都挺好》中,蘇大強的一句話也令人深思:「這人老了,可不就是比兒女麼!」誠然,父母從沒有想過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但是我們卻一直生活在一個處於對比和競爭的社會中。
對於自己的孩子,我們期盼他健康成長、期盼他出人頭地、期盼他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當然,我們也會展望未來,希望自己在老了之後能夠安度晚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孝順自己。
然而,對於父母而言,平時最難的就是及時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問題。因為在每個家長心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完美」的。在自己長期的教育薰陶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符合父母的「審美」。然而,有這樣4個看似平常的信號,其實暗示了孩子將來可能不孝順,尤其是第一個。
1.沒有擔當、愛推卸責任
我們發現,很多優秀的特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那些有孝心的人,他們往往都有著善心和責任心。而那些沒有擔當的人,他們不僅很難取得成就,也很少能夠做到孝順老人。
有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類似的缺點,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們的第一做法就是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或者找藉口替自己開脫。不過這也折射出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父母在處理孩子錯誤的時候可能方法不當。
2.自私任性、不尊重長輩
在長輩長期的寵愛之中,很多孩子會開始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絲優越感。因為在家庭內部,孩子可以享受很多特權,即使犯了錯,很多時候也總是能夠被原諒。如果父母不能掌握好尺度,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和任性。
而一些孩子在長期的寵溺中更是讓性格變得非常張狂,甚至覺得所有人都要讓著自己。時間久了之後,孩子會連基本的素養都慢慢喪失,開始變得不尊重長輩、沒有禮貌。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糾正,那麼想讓孩子以後變孝順,這也是幾乎不可能的。
3.沒有感恩心,從來不說「謝謝」
從小彬彬有禮、喜歡說謝謝的孩子,往往最受長輩歡迎。儘管一些簡單的話語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這卻能時刻提醒孩子:要時刻感恩身邊每一個人的饋贈,用感恩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但是有些孩子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別人的饋贈和熱情,他們往往表現出了冷漠和不以為意。從小不懂感恩,也不懂得說謝謝,這樣的孩子不僅很難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會成為最冷漠的那一類人。
4.從小跟父母不親,長期被父母「冷落」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不斷收穫感觸和啟發,即使小時候父母沒有進行太多的相關教育,只要大體方向正確,那麼孩子也能在生活中慢慢明白父母當初的好。但是有一類孩子,他們自身跟父母的親密程度就不夠。
有些父母常年在外,讓孩子留守在老家,或者因為一些惡習和不良生活習慣冷落孩子、給孩子的童年帶去很多陰影。這樣的孩子大多會對父母產生一絲恐懼感甚至是牴觸感,不過這種情況,問題的根源在父母本身。
結語:孩子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而父母們也會把教育孩子當成貫徹一生的事業。我們生活的意義,就在於貢獻社會和一代代傳承。當我們脫離父母的羽翼、成家立業之後,就要開始醞釀下一代。
而在孩子出生後,我們就要做好「承上啟下」的銜接工作,照顧孩子、贍養老人,這是每一代人都要承擔的責任。所以,培養出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也是我們的一大心愿。當孩子出現以上信號,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及時改正孩子的錯誤,幫助他形成健康恰當的心理和性格,這成為了眼下最重要的任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