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註定要過一個不同的年,因為疫情大家都待在了家裡不出門,在大年初一時跟全家一起看了《囧媽》,這部電影的口碑在網絡上呈現了兩極分化。
有人覺得電影不知所云,完全get不到笑點,但有人則認為電影非常真實,完全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在電影中徐崢飾演徐伊萬,人到中年事業小有所成。本來是要坐飛機去美國,卻意外地和媽媽盧小花(黃梅瑩 飾)坐上了去往俄羅斯的火車。
在旅途中徐伊萬多次被媽媽無間斷投喂,就連上廁所都要計算好時間,猛灌水,這些都讓徐伊萬非常崩潰,並且斥責了媽媽。
但他媽媽卻不理解並且很受傷,我明明是為你好,你怎麼能這麼對我呢?
一句「為你好」成了父母將意志強加於子女身上的枷鎖。
一、被控制的孩子,越控制,孩子離你越遠
「你管那麼多幹嘛?這些我都知道的不用你說。」
「我知道呀,我知道呀,你怎麼什麼都管,煩不煩啊?」
「我不吃,我不吃,你們愛誰吃誰吃。」
這些片段很多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
一位朋友曾經講述過她的媽媽是怎樣的強勢:
我的衣服,永遠都是我媽覺得好看的,我才能穿,和我媽去買衣服,讓我試了無數件衣服後,總是選我不喜歡,但是還要她覺得好看的,一定要買下來。所以我很討厭逛街買衣服,我媽還和店員誇我是幫她省錢。
我的髮型,永遠都是我媽幫我決定,小時候超級想留長發,做夢都是自己留了長發。可是一直到上大學才實現長發夢想。
偷看我的日記(小學,因為後來不寫了),撕我海報(初中),讓我刪朋友圈(大學),翻我書包箱子(一直到現在)。
家裡的菜兩個月不變。只要我喜歡吃什麼,我媽就會一直燒那幾道菜,中飯,晚飯,燒到我吃膩了為止。
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了這位朋友高中之前非常聽話,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高中以後開始叛逆,什麼事情都反著來,一直到現在(已經奔四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人的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思想和生活。
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看上去完美,實際內心已經千瘡百孔,並且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二、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確「愛」的表達方式,感情才不會錯位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壤,對於孩子來說,來自家人尤其是媽媽的愛就是孩子成長最肥沃的土壤。
事實上,每一個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他們願意傾其所有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然而,為什麼有時候這份愛卻顯得那麼沉重?往往讓親子關係緊張,充滿隔閡,就像囧媽中,媽媽對徐伊萬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出於對他的愛,但是收到的卻是徐伊萬對媽們的斥責和嫌棄。
所以對孩子的愛,需要我們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這要看父母,是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無條件的理解,還是一個冷冰冰的自動為孩子提供各種服務的機器人?
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確「愛」的表達方式,感情才不會錯位。
為此,作為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說出對孩子的愛
在表達對孩子愛的方式中,語言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父母除了對孩子說出「我愛你」三個字外,用其他表達愛的話語也可以,只要能讓孩子聽後「咯咯」直笑,或者高興得手舞足蹈,就表明孩子已經感覺到了父母對他的愛。
2、多進行皮膚接觸
在囧媽中,袁泉對徐崢說過一句:「可不可以給你媽媽一個擁抱啊!」雖然這個擁抱的含義泛指很多,但是父母跟孩子之間要經常進行身體上的接觸和擁抱。
有一首兒歌唱道:「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歌詞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其實,擁抱、親吻不只是簡單的身體語言,更能傳遞給孩子一種愛的力量,讓他們堅信爸爸媽媽會永遠愛自己。
因此,作為父母,下班回到家後,不妨拍拍孩子的小腦袋,握一下他的小手,親親他的小臉,或者給他來一個大大的擁抱等,這些都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關愛、被接受、被支持的,從而孩子也能慢慢學會給予回報,成長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3、多進行目光交流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父母要蹲下來或者抱著孩子,用眼睛注視,即使不用多說什麼,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因為父母的這種神情和動作足以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被愛的滿足感。
4、多抽出時間陪伴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的陪伴對孩子身心成長的意義比他們想像的要重要得多。
因此,父母不要整天只忙於工作,而是要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這樣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當然,這種陪伴不是心不在焉的陪伴,比如,孩子在一邊玩,父母卻拿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希望父母要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和孩子一起玩耍,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三、孩子渴望擁有獨立自由的心靈世界
「人的成長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愛,一樣是自由」
一個人格完善的人,首先是自己的主人,是自由的,這個自由不是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執行自己的計劃,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有一個小女孩,看到路邊有賣炒栗子的,就纏著媽媽非要買。媽媽拗不過她,就給她買了一袋。這時,公交車來了。母女倆坐上車後,媽媽就開始剝栗子。
小女孩看到後,著急地嚷嚷著:「我要剝,我要剝……」
可是,媽媽卻堅持自己剝:「你剝不衛生,吃了會生病的。」
小女孩更著急了:「我要剝嘛,我就要剝嘛。」
可是媽媽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不行!」這時女孩表現出一臉的乞求,還有被媽媽拒絕後的無奈和傷心。
終於,媽媽剝完栗子了,她笑著對小女孩說:「剝完了,吃吧,再著急也要講衛生啊。」
可是,小女孩卻板著小臉,狠狠地說:「我不吃!」
媽媽聽了,既驚訝又生氣:「什麼?我費了半天勁給你剝好,你竟然不吃啦?這不是折騰人嗎……」
這個事例中女孩的媽媽根本就沒有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許孩子只是想要體驗一下剝栗子的動作及過程,以及積攢剝栗子皮的經驗,這是孩子心智發展的正常需要。
事實上,許多父母都會「無情」地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
比如,孩子學習吃飯、學習穿衣服等機會,常常被父母以各種理由剝奪掉。
擔心孩子太小,總是把飯撒得到處都是,或者穿衣服太慢而耽誤時間,於是父母總是忍不住直接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服。
父母這樣做或許節省了一些時間,但是時間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最後孩子會變得什麼都不會做。
其實,孩子長到足夠大的時候,想要獨立表達感情以及自己做事的要求,這樣既合理又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和意志來壓制孩子,很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要把自由還給孩子,讓他們時常保持心情愉悅,這也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在以下3個方面,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1、讓孩子思想自由
讓孩子思想自由,是指父母在要求、限制孩子時,不要給他們太大的精神壓力。
1974年,英國的喬安·佛里曼教授進行了這樣一項研究:
她觀察研究了210名在數理、音樂和藝術領域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結果發現其中只有6名孩子能將自己的天賦發揚光大,並一直保持著這方面的優勢。
另外,其他那些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由於面臨著過大的家庭壓力,使得他們的潛能無法被發揮出來。
因此,作為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優秀,就不要過早地禁錮他的思想。
尤其在孩子較小的時候,父母更要讓孩子充分打開自己的思維。
2、給孩子時間上的自由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自控力有限,因此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時間。
於是,他們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這樣,孩子自己的時間就被擠壓得所剩無幾了。
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妥的,因為孩子在自主安排時間的過程中得到的益處會更多。
股神巴菲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巴菲特小的時候,父母對他管得不是太多。他整天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他們無聊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記下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上的車牌號,在大人眼裡,他們完全是在打發無聊的時間,但是巴菲特因此而鍛鍊出超強的數字記憶的能力。
可見,給孩子充足的自由時間,孩子可能會給父母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孩子自由地思考時,他的思維空間將會被更好地拓展;
當孩子自由地玩耍時,他的智力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當他自己找事情做時,他的興趣愛好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並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越早,對他越有益。
3、給孩子嘗試的自由
有了思想和時間上的自由,孩子還需要嘗試的自由。
不管孩子做什麼,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父母都應該讓孩子去嘗試,嘗試的結果將比父母的經驗教育來得震撼,也更容易被孩子牢牢記住。
當然,給孩子嘗試自由並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在孩子自主嘗試的過程中,父母要進行必要的追蹤保護,以便在適當的時刻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和引導。
結語:
最後,送給每一位父母一首紀伯倫的小詩節選。
你的兒女,
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