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扶貧情——記邯鄲廣播電視台駐大名縣前楊村第一書記史彥昌

2019-07-15   大名信息港

史彥昌(左)在前楊村與村民交流。 記者 喬賓娟攝

[奮鬥者說]

「從2012年起至今,我已在扶貧一線工作7年。扶貧工作很難很苦,面對的都是讓人發愁、焦慮的事。可每當為百姓辦了實事,解了難題,看到他們臉上露出的笑容,我心裡比吃了蜜還要甜,幹勁也更足了。」——史彥昌

在扶貧一線工作7年,邯鄲廣播電視台副台長史彥昌獲得多項榮譽:在魏縣扶貧3年,先後獲得邯鄲市、河北省、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稱號。2016年至今在大名縣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後,又被評為邯鄲市、河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大名縣委、縣政府授予他「扶貧功臣」稱號……

面對榮譽,史彥昌說:「三個獎章不如一個老鄉。作為一名黨員,我應當挑起這副重擔,只有老百姓滿意了,工作才算做好了。」

前楊村的笑聲

6月12日,驕陽如火。經過兩個半小時的奔波,史彥昌從單位開會後返回大名縣前楊村。

村委會在村北邊,兩位同事正忙著布置展板。下車後,史彥昌和同事們交流了一下當天工作,就回駐地準備資料。從村委會到駐地大約1000米路程,中間穿過兩條街。看到史彥昌,村民們熱情地和他打著招呼。

「麥子都收完了吧?」看到村民宗向朝的母親和妻子在門口「掐麥穗」,史彥昌走進宗家,一邊翻看院裡的麥子一邊問。聽到說話聲,宗向朝從屋裡走出來,連聲說:「收完了收完了,產量不低呢。」

談起這幾年的光景,67歲的宗向朝有些激動。他妻子前幾年到省醫院做手術花了好幾萬元,家裡經濟壓力很大,「後來農合報銷了大部分醫療費用,可是老伴還是得一直吃藥,要不是史書記來後經常鼓勵我,我真是打不起精神。」宗向朝說,現在家裡種著7畝地,他和妻子、老母親每月都有養老金,「工作隊還安排我在村子裡幹些零活兒,每年家裡的收入也近萬元了,日子輕鬆多了。」

在張書芬家門口,她兒媳張英霞正抱著孩子在門口玩。「結婚那年,一到他們村我就後悔了,這是啥道啊,凹凸不平的,一下雨又是水又是泥,根本沒法出門。」張英霞告訴記者,現在工作隊把路修好了,往哪兒走都方便。

路上還遇到了49歲的王成方,老遠就和史彥昌打招呼。前幾年他父親癱瘓在床,媳婦有精神問題,倆孩子正上學,「累得我多次想自殺」,王成方說:「扶貧工作隊來後,幫助我入了雞棚的股,每年有分紅,孩子上學加入了雨露計劃,媳婦腦出血住院花了幾萬元,國家都給報銷了,現在感覺生活可有奔頭了!」

一路上,史彥昌見到村民都要聊上幾句。他說,這也是每次把車停到村委會那邊的原因,走路能了解不少情況,與村民說說笑笑也能拉近距離,做啥工作都方便。

駐村「三把火」

史彥昌還記得2016年2月剛到前楊村的第一天,不光街頭惡臭的垃圾、坑窪的街道讓他心涼,村民和村幹部的臉上也看不到多少熱情。「工作隊來多了,都是見見面就走,村裡啥變化也沒有,大家心就涼了。」60歲的村支書宗麥藏說,老史來的第一天就和別人不一樣,「白天到後就住下了,晚上就召集村幹部開會了解情況。」

前楊村是大名縣最偏遠的一個村莊,緊鄰河南省南樂縣,村裡沒有集體收入,環境髒亂差,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史彥昌說,當天晚上他們就做出決定,先改變村莊環境,清理村裡的「垃圾山」。

第二天一早,史彥昌帶著工作隊、村幹部開始清理垃圾,鏟車裝,三馬車拉……整整清理了三天,垃圾拉走70多車,村裡一下子乾淨了許多。

村莊偏僻,村民就醫難。史彥昌找到25公里外的大名縣醫院,邀他們來村裡為村民義診。醫院院長被史彥昌的熱情感染,親自帶隊來到前楊村,為100多位村民義診。這是工作隊來的第7天。

村裡路況差,商販少,連賣饅頭的都看不到,晚上更是黑咕隆咚。史彥昌到大名縣交通、扶貧、農牧等部門求援。一個月後,一條1000多米的水泥路修好了。

「三把火」燒過,村民們精神振奮了!「史書記他們是正兒八經給村裡辦實事來了!」大家議論道。

趁熱打鐵,史彥昌和隊員們迅速行動,把貧困戶情況摸得一清二楚,「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引導脫貧。短短一年多時間,史彥昌帶領工作隊就在前楊村創下了驕人成績:籌集資金850萬元,硬化街道5800餘米,改造電網14000米,新打深水機井2眼,鋪設田間輸水管道19007米,安裝路燈76盞,粉刷牆面8000餘平方米,修建文化廣場2處,新建一所學校,新建村黨群服務中心,還上了占地13畝的光伏發電項目……前楊村變了樣。

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史彥昌剛到前楊村時,村裡什麼副業也沒有,只有村民王紅勇家的雞場裡養著兩千隻雞。「致富得有帶頭人」,史彥昌多次給王紅勇做工作,鼓勵他帶領村裡有能力的村民開展養殖,如今全村已發展6家雞場,帶動更多的村民致了富,也為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

「要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就得拿出點兒愚公移山的精神!」為鼓勵村幹部和村民們樹立脫貧致富信心,史彥昌帶領大家去涉縣後池村參觀學習。如今,在後池精神激勵下村裡建起了塑料花、箱包、服裝等多個微工廠。

七年扶貧情

史彥昌做事有一股韌勁兒。54歲的村民宗文京清楚地記得,村裡安裝新變壓器時,那塊地剛澆了水,泥濘得難以行走,史書記二話沒說脫掉鞋襪就下了地……

村裡學校是危房,孩子們只能到外村上學。想翻建學校,可學校占用的是一戶村民的地,需要先把地買下來。史彥昌一次次做村民工作,最終把地價從20萬元降到4.5萬元。「可這個錢村裡也沒有。」宗麥藏說,沒想到老史當天晚上就趕回邯鄲,把準備借給姐姐買車的錢拿了出來,第二天早上就交到了那位村民手裡。

「學校手續好不容易跑下來了,因為錢不到位動不了工,遭殃的是孩子們!」史彥昌說,村裡沒錢,他們想辦法也得先把事情乾了再說。

「前楊村缺錢是暫時的,光伏發電每年將給村集體帶來5萬元收入,待其他產業做大做強後,不愁沒有集體收入。」史彥昌的信心源於2012年到魏縣開始的扶貧攻堅,「3年時間我們協調了1300萬元資金,為村裡修了路、通了自來水、安了智能電網、蓋了新學校……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得到了寶貴的扶貧經驗。」

2018年,駐村扶貧輪換時,史彥昌主動申請繼續留在了前楊村。「養雞場、服裝加工廠等產業都有發展的空間,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史彥昌下定決心,「要一直干到村裡百姓致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