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英模譜①|四川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創建者曠繼勛的英雄傳奇

2021-03-19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遂寧英模譜|四川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創建者曠繼勛的英雄傳奇

編者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深化「四史」教育,銘記英雄事跡,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遂寧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特開設「遂寧英模譜」專欄,發布遂寧英烈事跡,以教育和激勵遂州兒女緬懷英烈、不忘歷史、鼓舞鬥志、奮發圖強,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遂寧新征程、推動遂寧高質量發展而努力奮鬥。敬請關注。

今天帶大家走近

四川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創建者

曠繼勛的傳奇故事

曠繼勛像

曠繼勛 (1897—1933),原名大勛,號集成,貴州思南縣人,1926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6月領導發動遂蓬邊界牛角溝起義,豎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大旗,建立四川第一個紅色政權——蓬溪蘇維埃政府。後擔任紅6軍、紅4軍、紅25軍軍長、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1933年6月,因反對張國燾「左」傾路線,被秘密殺害於四川通江縣洪口場。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四川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創建者

曠繼勛的英雄傳奇

曠繼勛出身清貧家庭,自幼深受苦難。少年曾乞討度日,稍長隨父擺攤行醫賣藥,同情貧困群眾,對封建官紳殘害人民十分痛恨,誓為大眾解除痛苦。

1916年,曠繼勛隨招募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義勇軍入川,開始了一生的軍旅生涯。因剿滅土匪作戰英勇,曠繼勛先後擔任軍閥部隊排長、連長、營長,後到川軍二十八軍第七混成旅任團長。在軍閥部隊中,曠繼勛看到軍閥混戰給人民群眾和地方帶來的生靈塗炭,思想發生深刻變化。他開始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於1926年經秦青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在黨的領導下,曠繼勛在第七混成旅中下級官兵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逐步在團、營、連等建立起黨的組織,加強黨組織對軍隊的領導。隨著黨組織在部隊中不斷發展,第七混成旅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掌握的一支武裝力量。

黨組織在第七混成旅活動,引起了軍閥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等警覺,以各種藉口對部隊進行整訓、整編未果,於是採取借刀殺人伎倆,命令第七混成旅參加上川東和下川東軍閥戰爭,企圖利用軍閥混戰來削弱甚至消滅該部隊。第七混成旅藉此機會,於1929年初移駐廣安脫離軍閥戰爭。此時,旅長劉丹五將旅長之職交由曠繼勛代理,曠繼勛隨即將部隊帶到遂寧縣射洪咀(現船山區永興鎮與蓬溪縣大石鎮交界),最大限度脫離軍閥控制。軍閥鄧錫侯發現了曠繼勛的目的,命令曠繼勛把部隊帶回成都,企圖加以控制。而曠繼勛則一直藉口部隊休整,拖延不動。為了逼迫曠繼勛部回成都接受整訓,鄧錫侯從經濟上打擊部隊,停發軍餉,減少軍糧供應,停止補充槍枝武器等,部隊官兵生活受到威脅,糧食都需要向老百姓借,才能維持生活。駐紮遂寧地區的軍閥李家鈺等對曠繼勛部的異常舉動也產生警覺,紛紛部署兵力,企圖吞併消滅該部隊。面對軍閥的打壓,大多數官兵要求舉行起義,認為不起義,部隊將被軍閥吞併,黨組織將遭受破壞。曠繼勛將情況報告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決定發動起義,建立一支革命武裝力量,以回擊軍閥對部隊的壓迫和對人民群眾的剝削。

1929年6月29日,在蓬溪縣牛角溝(現蓬溪縣大石鎮牌坊溝),曠繼勛集合部隊,站在半山坡的巨石上,面對近3000名官兵,情緒激動、鬥志高昂地大聲講到:「為反抗軍閥對我們的壓迫和剝削,保存和壯大革命力量,我宣布舉行武裝起義!不再為蔣介石和封建軍閥賣命,只為工農利益鬥爭,為解除工農痛苦而犧牲!」全旅官兵歡呼沸騰,舉手高喊:「反對軍閥剝削!爭取人民解放!」同時,打出有鐮刀、鐵錘的「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巨幅紅旗,成立「四川工農革命委員會」和黨的特別委員會,對部隊進行改編,全軍換上了工農紅軍臂章、帽徽,戴上紅布條,作為起義標誌。起義得到了四川黨組織積極支持,起義發生後,中共四川臨時省委立即印發了《為江防軍第七混成旅兵士舉行了革命兵變的宣言》,支持起義。

紅軍原計劃攻占遂寧,沿涪江東下合川,進入大巴山區創建根據地,開展游擊戰。但駐遂寧農村警衛司令部司令李樹驊未按原商議響應起義,造成紅軍與軍閥部隊實力的巨大懸殊,加之夏季涪江漲水,渡江作戰困難,因而紅軍放棄攻占遂寧,轉而進攻不足1000人的李家鈺部尹克誠騎兵團防守的蓬溪縣城。

1929年6月29日晚8時許,紅軍向蓬溪縣城進發,幾小時後,紅軍到達距縣城五里的雙星橋。經過分析研究,曠繼勛決定兵分兩路攻打縣城,一路進攻南門,一路進攻西門。6月30日凌晨2時許,紅軍發動攻城戰,一時間城內城外槍聲四起,尹克誠被槍聲驚醒,慌忙命令守城官兵分頭抵抗。紅軍迅速攻下城門進入城中,經過激烈巷戰,凌晨6時左右,紅軍全部占領蓬溪縣城。紅軍進入縣城後,曠繼勛命令沒收縣衙大印,燒毀縣衙檔案和徵收局的糧冊,打開監獄釋放政治犯。同時,張貼布告,宣布成立蓬溪縣蘇維埃政府,任命四川工農革命委員會劉漢秋任蘇維埃政府委員長。蘇維埃政府隨即開展大張旗鼓的革命宣傳,沿街張貼「抗租、抗糧、抗稅」「殺盡貪官污吏」「工農朋友組織起來暴動」「建立蘇維埃政府」等標語;倡議農工大暴動,打倒地主財主、土豪劣紳,解放窮苦大眾。紅軍攻占蓬溪縣城的消息很快傳到遂寧,李家鈺迅速調集數倍於紅軍的部隊阻截圍剿紅軍。裝備差、力量弱的紅軍難以在與擁有優勢兵力的軍閥直接對抗中取得勝利,曠繼勛決定率領紅軍撤離蓬溪,轉往大巴山區開展游擊戰。

1929年6月30日深夜,曠繼勛率紅軍撤離蓬溪縣城,開始轉戰於蓬溪、西充、南部、營山、梁平、達縣等12縣之間300餘平方公里區域,開展了打土豪、分浮財的鬥爭,所到之處受到廣大勞苦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擁護。沿途軍閥十分恐懼,紛紛調集軍隊對紅軍形成合圍之勢。紅軍長時間轉戰,缺乏休整和補充,人困馬乏,在各路軍閥圍追堵截下,在達縣碗廠溝雲霧山一帶,因寡不敵眾,起義最終失敗。倖存的部分官兵按照黨組織安排加入其他軍閥部隊,有的參加當地革命鬥爭,保存了來之不易的革命力量。經中央安排,曠繼勛輾轉到達上海參加黨中央保衛工作,後到湖北組建紅六軍,與賀龍等一併在洪湖地區開展革命,並隨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地區,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

曠繼勛領導牛角溝起義是黨的八七會議後發動武裝起義反抗軍閥統治,創建蘇維埃政府的一次偉大嘗試,在四川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極大地鼓舞了四川人民的革命鬥志。

啟 示

面對當時軍閥混戰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困苦社會現狀,曠繼勛立志謀求工農解放,堅持共產黨人崇高理想的追求,風雨如磐不動搖。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對理想信念的堅守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矢志不渝、勇於擔當,謀求人民的幸福生活,走好今天的長征路。

編輯:王 瑞 孫 各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