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有多大仇?要故意不滿足孩子的需求!

2020-07-21   李點點

原標題:你和孩子有多大仇?要故意不滿足孩子的需求!

在上周,我們發了一篇文章《關於養男孩,你所知道的可能是錯的》,有媽媽留言說:

很多父母似乎都有這樣的困惑?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孩子。可是,不滿足孩子,好像也不太好,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今天,我們就好好來掰扯一下「延遲滿足」這個話題。

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這個結論,來自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的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研究者邀請了600多名3~6歲的兒童參與實驗。

在實驗中,所有孩子都會被帶進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間裡,桌子上有一個盤子,裡面放有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我有事情要離開房間,盤子裡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後我回來,你還沒有吃掉,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孩子立馬吃掉,有的孩子猶豫了一會還是吃掉了棉花糖,只有約30%的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而得到了雙份的獎勵。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採訪,發現:

那些堅持到最後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成績更優秀,能獲得更高的學位,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壓能力都會更強,也更少地出現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問題。

「棉花糖」實驗的結果,讓心理學家們相信,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於是,家長們開始紛紛效仿,去刻意延遲滿足孩子。可是,我想對這些家長們說「stop」

為什麼要對延遲滿足叫停,因為很多家長誤解了延遲滿足,做的事都是跟延遲滿足相悖的事。

首先,不能只延遲,不滿足。

在棉花糖實驗之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Celeste kidd對這個實驗進行了調整,在棉花糖之前加入了前置實驗。

她將孩子分為AB兩組,每組都有一盒舊畫筆。

然後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用這些舊的畫筆,或者再等會,我去拿新的更漂亮的畫筆。"

幾分鐘後,A組的同事拿回來全新的畫筆,B組的同事則空手而歸,一再道歉:"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實驗人員將畫筆改成貼紙,又重複了一輪,前奏完成,再引入棉花糖實驗的時候,kidd發現,同事兩次都兌現承諾的A組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另一組高四倍

實驗由此說明,父母對孩子是否守信,影響了孩子的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

有很多父母,不是延遲滿足孩子,而是,只延遲不滿足地欺騙孩子。比如說今天我們先不買了,明天再來,好嗎?然後第二天忘得乾乾淨淨。

這一時的敷衍和欺騙,看似哄住了孩子,卻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會破壞孩子自控力的養成,讓他們認為「立即吃到肚子裡才是最保險的」。

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養出願意等待和忍耐的孩子。

其次,延遲滿足是分年齡段的。

到底是無條件滿足還是應該延遲滿足,這個界限該如何去把握?

無條件滿足在先,延遲滿足在後。換句話說,無條件滿足是延遲滿足的必要條件。

孩子三歲以前,是孩子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儘可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各種需求,哭了要抱,餓了要吃,只有被回應了,孩子才明白,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可以信任父母,內心才由此建立安全感。

一個被內心需求被滿足的孩子,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從未沒有被滿足的孩子,根本沒有任何能力去延遲。

延遲滿足的訓練應當是對3歲以上的孩子進行訓練,這裡尤其要提醒家長們,要等孩子過了肛欲期,懂得控制大小便以後,因為這樣才表示孩子有了自控能力,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才有意義。

再次,不要刻意去延遲孩子。

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曾說道:

既然是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那就沒有必要事事推遲,也沒有必要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需求,總是讓他等待。

有一次,我們家和朋友一家出去玩,在景區里轉悠,孩子們又累又渴,看見冰淇淋店,都嚷著要吃冰淇淋。可是,朋友卻不願意給孩子們買,而是說:「再忍耐一下,前面就是目的地,到了再買。」

朋友的孩子聽了這話,立馬生氣了,坐在地上耍賴。

不論我們怎麼勸,朋友就是和孩子槓上了,說不慣著他這個毛病,小男孩就得學會忍耐。

朋友以為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會養出一個忍耐力好,有成就的孩子。其實,她錯了。

我們以為是延遲孩子享樂,其實在孩子看來,是媽媽怎麼這麼不近人情,連這點要求都不滿足我。被刻意得多了,孩子可能更急躁,更想儘快擁有「獲得感」,或者陷入自我懷疑、自卑中,一直到長大成人都難以拜託童年的影響。

孩子是否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關鍵在於家長,而不是孩子。

1. 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延遲的底氣

2018年5月,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TylerWatts等人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他們也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但是,這一次不同的,他們選擇的900多個孩子來自不同層級與種族,家庭條件和背景也完全不同。

這一項研究,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結論——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與孩子的家庭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孩子,更不願意等待第二塊棉花糖。

因為家庭條件受限,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越是不滿足,孩子越是無法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當第一塊棉花糖擺在面前的時候,會選擇毫不猶豫地吃掉。

而那些家庭穩定、需求經常被滿足的孩子,相信自己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會願意選擇等待。

大白話講,就是得到過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在躁動。所以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首先得滿足孩子,讓他內心有充足的安全感,他們才會有能力去延遲。

2. 分清楚是「需求」還是「慾望」,合理滿足孩子

像孩子的必需品,吃穿學用,能滿足就滿足,不用刻意去延遲,而像玩具、零食這些非必需的「慾望」,就根據情況來分析。

比如,明明家裡有很多小汽車了,孩子卻依舊要買;家裡有很多的奧特曼了,還是見一個就要買一個。

這個根據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來衡量,如果可以滿足,也未嘗不可。如果家庭條件不允許,沒辦法滿足,大大方方地把原因說出來,合理地拒絕孩子

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寶貝,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它看上去的確很有意思。

再否定——但是,我們家真的有太多這樣的玩具了,等你生日的時候,媽媽再送你一個玩具,好嗎?

我們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其實,孩子是願意配合的。而且,我們拒絕的是事情本身,買玩具這件事,並沒有否定孩子的想法。

不過,無論能不能即時滿足孩子,都建議制定一個規則,一個月可以買幾個玩具。至於要買什麼,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奧特曼一個接一個買,我們也不要跳出來干涉,畢竟我們成年人買包,也是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買了一個又一個。

制定了規則,我們就要說到做到,不要用明天再買安撫了孩子,結果第二天忘得一乾二淨。

3. 可以通過遊戲來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力

平常生活中可能不好把握延遲滿足的尺度,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刻意不滿足,那麼,遊戲是個好幫手。

史丹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自控力》里就提到「捉迷藏」是一個好遊戲。

藏等待找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培養等待的契機。孩子藏的時候,我們可以故意找慢一點,讓孩子等得更久一些。剛開始孩子沉不住氣,會自己跑出來,慢慢的,能等待的時間就越來越長。

還有一分鐘不眨眼的pk、一二三木頭人等遊戲。

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而力不從心和失控卻是常態。

我們大人很多時候都不能做到自控,所以當孩子沒辦法延遲滿足的時候,也不用太緊張,非要用高標準去要求孩子。

孩子的必需品要即時滿足,孩子的慾望要看情況再延時滿足。

一定要對不合理的延時滿足,說出你的stop!

延遲滿足,是雖然延遲了,但孩子還是會有滿足感;是放棄一些小誘惑,得到更大的滿足。

比如土豆是個陀螺控,見一個收一個,不給他買,他會想盡辦法得到。

延遲滿足應該是,堅持一周不買新陀螺,周末的時候一次買2個,用更大的滿足替代一時的誘惑。

父母們千萬別把不滿足當做延遲滿足,把不講信用當做無關緊要,把刻意不滿足當成合理的訓練。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小小的心裡,都會放大一千倍,沒有什麼東西,能超越我們對孩子的愛。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即時滿足和延時滿足?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這裡有婚姻婆媳、母嬰育兒、學童成長、幽默吐槽,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