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腳步,餐桌邊,我們和孩子談談生活

2020-01-27     大白的育兒經

快節奏的生活在這幾天終於慢下來,我們除了多看書多思考外,還可以彌補下平時由於疏於和孩子的溝通。三口之家的用餐時刻,就是家庭成員溝通信息與交流情感的良機。教育專家A·蘭德斯確信,全家圍桌而餐的的傳統不能丟,它是放慢及節奏、交流見聞、分享歡樂、坦言苦衷的時機,是梳理當天和計劃明天的契機。當然,要合理地運用「餐桌」效應還需要一些技巧。

人人分擔家務

羅森堡教育孩子的心得,是不按父輩對待孩子的那一套方法,而堅持一條古老而精彩的規矩:「待賓客如家人,待家人如賓客。」她認為家長切忌將餐桌變成訓話室,需要糾正孩子的某種言行時,不妨藉助幽默的方法。

一天,羅森堡看到4個子女都把手肘架在餐桌上,便風趣地說:「要時有一天校長邀請你們共進午餐,希望你們不會因為架胳膊架腿而給全家丟臉,因為他會責怪我們沒有把你們教育好。」孩子們大笑,迅速端正好坐姿。

羅森堡為什麼營造出這麼好的氣氛呢?因為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總是為餐桌上的批評和火藥味而悶悶不樂。父母不是要求他「坐端正」,就是質問他「你學了拼音嗎?」,這令他無所適從。

所以,羅森堡認為兩代人共處的時間太少,於是便動員孩子參加飯前飯後的家務勞動,適當解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難題。他的經驗表明,營造良好的氣氛,根據孩子的年齡分配準備晚餐和清潔工作,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勤勞的品質,而且增加了家人接觸的機會,有利於強化家庭紐帶。

排除在外的干擾

幽默作家邦貝克有3個孩子,她曾經提到:「在我們家,我立了兩條進餐規矩,一條是誰不回家就餐必須帶個信請家人理解,另一條是進餐期間不允許使用電話。」

一天晚上,她的丈夫湯姆在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和同時通電話,邦貝克毫不客氣地批評老公。老公無法任電話響個不停,只好把手機設置為語音留言。邦貝克認為:「關鍵的一點,這種規矩不僅要適用於孩子,也要適用於家長。」

她發現不少家庭都有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特別是靠微波爐準備飯菜的孩子,更是天天與電視機為伴。她認為,要使孩子感到全家待在一起比獨自看電視更加重要,就要在吃飯前必須關掉電視,吃飯就要有吃飯的樣子。

學會講故事

應用語言學教授奧克斯對餐桌習俗和交談素有研究,她認為成功的家庭用餐離不開講故事。問題是,家長往往只聽孩子講,而自己很少帶頭講故事。奧克斯指出,典型的範式是媽媽鼓勵孩子講一則故事,然後由爸爸評判講得如何,這種方法應該糾正。

如果將這種家庭暢聊擴大到每一個人豈不是更好,孩子講了當天的見聞後,父母將談話引向更廣闊的話題。比如羅南一家一次在進餐時,兒子抱怨他們幼兒園的小朋友一直搶他玩具玩,他對此很生氣。

爸爸羅南表示理解,接著引導全家從孩子的物權意識到如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兒子從這次交談中不僅得到了安慰,還明白了自己不想分享並不是錯誤,是物權意識在起作用。

很多時候,家長用自己的故事勉勵子女,是傳授正確人生觀的最佳途徑。聽慣了父母講述經歷的孩子,也更有能力在餐桌上表達其成功與失望、高興與沮喪等感受。講故事的最大價值在於,它以一種孩子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形式進入到錯綜複雜的領域,這是任何大道理都無法取代的捷徑。

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她曾經很苦惱,因為兩個女孩一點都不願意談論學校發生的事。後來,她想了個辦法,在吃飯的時候和兩個孩子玩「真話還是謊言」的遊戲。

每講完一個話題,她就讓孩子猜猜看是真的還是謊言,並且發表自己的看法。幾天過後,姐妹倆就變得喜歡搶著回答問題了,她們不僅輪流講述當天的所見所聞與感悟,而且還會插進一個傳言,考慮對方能不能聽出真假。

其實,在餐桌邊和孩子玩遊戲不失為一個好的契機,它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的口語交際。和孩子一起聚餐時,只要製造輕鬆活潑的氣氛,把握好語言交流的時機,就可以促進孩子的思維。

邀請親友共餐

劇作家霍羅威茨認為,家宴上的新面孔意味著新的主意和新的觀點。他清晰地記得,父母總在星期天為全家和朋友們準備充滿生氣的晚餐。「媽媽幫」愛說笑話,大家笑得前仰後翻,霍羅威茨說,而爸爸們則喜歡講一些有關成功的動人故事。

如今,霍羅威茨與妻子以及他們的孩子,仍然保持著邀請朋友或同事參加家宴的傳統。時代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家人吃飯的重要性。它不僅體現在春節那全家團圓的時刻,也體現在每天熱氣騰騰的飯菜和家人的歡聲笑語中。

正如邦貝克說的:「我們爭論,我們生氣,我們大笑。我們為心愛者大聲疾呼,我們又喊叫,我們洗耳恭聽~全家共餐一直是我們全家最美好的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qnCF3AB3uTiws8K-7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