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掀起了全民詩詞狂歡,把古詩詞從邊緣地帶推入了社會大廣場,成為社會大眾學習、談論的重要內容。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中小學古詩詞的學習與教學,將如何更好地開展,以適應時代的潮流。
「古詩詞」與「古文」不同
有的人把「古詩詞」與「古文」相混淆,以為古詩詞也是古文,這很不妥,反映出其對古詩詞的基本特點模糊不清。
「古詩詞」就是廣義上的古詩,主要包含詩、詞、散曲三大類。
古詩詞是中華審美文化的精粹,其外在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富有音樂性或音樂美,尤其是節奏美;二是形式固定,詩歌語言齊整,詞曲語言雖不齊整但格式固定;三是語言凝練,一般不允許用「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其內在特點最主要的也有兩個:抒情性和意境美。「古文」又稱為文言文,其所用的語言是「文言」,而詩詞的語言則介於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老師常說唐宋詩詞是用文言文寫的,其實不對。
我們當代人創作的詩詞以及毛澤東詩詞,語言上與唐宋詩詞沒太大差別。與詩詞相比,「古文」以思想內容見長,但生僻難懂的語詞較多,語法結構也更複雜,特別是常用「之乎者也」之類的結構和語氣虛詞,變化很多,但在美感和「天然吸引力」方面遠不及古詩詞。古詩詞的上述特點,古文基本不具備,古文的上述特點,古詩詞也基本不具備,在性質和特點上二者差異很大。因而在教學和學習的方法上二者也應不相同,古詩詞教學特別重視大聲朗誦和背誦以及整體詩意的把握,古文教學則更重視小聲讀和默讀以及字詞句段的分解。因此,切不可將「詩詞」與「古文」混為一談。
學習古詩詞有什麼用
如果從眼前實用性來看,學習古詩詞除了應付考試,似乎看不出有太多的用處。實際上,學習古詩詞,至少在四個方面「有用」:
一是審美教育。人類除了物質需求,在精神需求上最主要的追求是真、善、美。而古詩詞就是真善美融為一體,而又以「美」為最突出的特點。
尤其是其中的節奏美和意境美,頗能提升孩子對「美」的感覺和領悟能力。
二是人格教育。誦讀欣賞古詩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人文情懷和人格修養。
古代偉大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通過古詩詞能感染激發孩子的心靈,其效果比任何思想政治課要強十倍百倍。
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男兒須讀五車書」這樣的勵志詩,可以激發孩子的奮鬥精神。讀杜甫、羅隱、陸遊、文天祥等人的愛國詩,很少有不被感染的。
讀孟郊的孝親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大都會流下熱淚。
讀白居易的《觀刈麥》,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會對古代這些關愛人民的官員發自肺腑的敬佩。
三是氣質和修養的提升。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古詩詞能提升孩子的氣質和修養是無須多解釋的。
四是語言能力的提升。古詩詞語言凝練,是漢語濃縮的精華,又沒有古文那麼難讀,常讀古詩詞,其口頭表達以及書面表達能力會大大提升。
如何學習古詩詞
學詩詞要從孩子抓起,然而不同年齡段教學與學習方法也要有所變化。我把從小學到研究生各個階段學習詩詞的重點概括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認讀加背誦——認知加背誦——理解加背誦——鑑賞加背誦——鑑賞加判斷。背詩詞比背古文要更容易記住,小孩子背詩詞沒什麼不好,既可以感受節奏美,又可以促進記憶力。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認讀加背誦,感受詩詞音韻之美。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認知加背誦,感受詩詞意蘊和意境之美。初中生要理解加背誦,適當學習詩詞知識,比如朗誦要點、格律、修辭、典故等知識。高中生要鑑賞加背誦,更多學習詩詞知識,讀懂詩詞,知妙在何處,知何以成為名篇名句,尤其對於名句要重點鑑賞。大學以上學生要鑑賞加判斷,在對一首詩詞進行鑑賞的基礎上,能夠做出審美判斷,能判斷一首詩詞的優劣,全面掌握詩詞知識,及詩詞藝術規律。
學生背誦詩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學會正確的節奏和讀音。
古代五言詩的正確節奏是前二後三,古代七言詩的正確節奏是前四後三。古詩詞的讀音與平仄格律、韻腳、特殊含義等相關聯,與讀古文不是一回事,決不能輕視或忽視讀音問題。一旦讀錯,容易先入為主,以後很難糾正。譬如「遙看瀑布掛前川」「相看兩不厭」「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都讀第一聲(平聲),「分明怨恨曲中論」的「論」應讀第二聲(平聲),等等。
總之,古詩詞的學習,特彆強調以「誦讀」為基礎,也就是要大聲地朗讀和背誦,要能儘量多地背誦下來。加強古詩詞誦讀,實際上就是在練好優秀傳統文化「童子功」。
李定廣/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h1Ho28B8wMrh2Lig-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