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篇英雄史詩《阿勇干·散迪爾》在傳承

2020-06-15   吉報調查

原標題: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篇英雄史詩《阿勇干·散迪爾》在傳承

蒙古族長篇英雄史詩《阿勇干·散迪爾》於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前郭爾羅斯的蒙古族長篇英雄史詩《阿勇干·散迪爾》民間俗稱「鎮壓蟒古斯的故事」或「平妖傳」, 蟒古斯是蒙古語,譯作「魔鬼」「魔怪」。英雄史詩通常由職業的「潮爾沁」(操馬頭琴演唱的藝人)或「胡爾沁」(操四弦琴演唱的藝人)演唱。

英雄塑像下父女演繹英雄史詩。劉躍紅攝

蒙古族的英雄史詩,依附於音樂和演唱而存在。郭爾羅斯蒙古族的說唱曲藝屬於「胡爾沁」派系。民間流傳最典型的英雄史詩是《阿勇干·散迪爾》和漢譯本《迅雷·森德爾》,屬於阿爾泰各民族敘事文學的傳統形式,以婚姻和征戰為情節貫穿全文,流傳較廣,影響較大。阿爾泰各民族許多英雄史詩的主人公即英雄人物,其名前都加有一種受人尊重的稱號。如英雄散迪爾征服蟒古斯救出公主的英雄故事中。英雄散迪爾的名前就冠有「阿勇干」一詞,「迅雷」之意,也可以寫作「迅雷·散迪爾」。

部分演奏樂器。劉躍紅攝

北方信奉薩滿習俗的古代各少數民族,按照薩滿教靈魂觀念共同創造了「蟒古斯」的形象。因此說蒙古族英雄史詩產生在薩滿興起(蒙古語稱「博」)時期。

通過研究這部史詩可以看到「宗教的印記,風俗的畫卷」。私有制產生之後,社會上階級分化,蒙古族中出現了薩滿適應的特殊文化。人間有了等級,神也有了高低好壞。蒙古族的薩滿祈禱詞說:「上有九十九尊天神,下有七十七尊地母」。薩滿把宇宙分為三界,上層為天堂,諸神所居;中界為地層,人類所居;地獄為下界,惡魔所居。這樣就出現了以英雄史詩為內容,以「潮爾」為伴奏樂器說唱烏力格爾的藝術形式。

講解英雄史詩文本。田立勛攝

英雄史詩以鎮服蟒古斯為內容,以「潮爾」(馬頭琴的前身)為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說書,稱「潮爾沁派」;以漢族古典演義和曲目為內容,以「胡爾」(四胡)為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說書,稱「胡爾沁派」,這兩派在幾百年的自由發展中,前者逐漸衰弱下去,後者漸漸繁榮起來。民國年間,潮爾沁派已近絕跡。說唱英雄史詩的藝人,逐漸改為四胡伴奏,促使胡爾沁派到了鼎盛時期。《阿勇干·散迪爾》和變本《迅雷·森德爾》這兩部史詩倍受流傳在東蒙的英雄史詩《格斯爾》的影響,屬郭爾羅斯胡爾沁派傳承的著名史詩。

松原市春晚演出。 劉躍紅攝

《阿勇干·散迪爾》是以鎮服蟒古斯的戰爭和搶婚為主要內容的長篇英雄史詩,共28章13萬多字。史詩開篇就運用了很多排筆手法。史詩里女神烏銀高娃和阿喜瑪,受天意而下凡人間的特使,帶有鎮服蟒古斯的使命。史詩中出現了《駱駝的傳說》、《泉水的傳說》、《敖包的傳說》、《雪山的傳說》、《鮮花、樹木、草藥的傳說》,可見史詩中彙集了民間流傳的各種傳說。《迅雷·森德爾》這部古老而又神奇的蒙古族史詩結構嚴謹,構思巧妙。故事情節生動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史詩在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描述英雄大戰魔鬼的同時,還細膩地描寫了與女神生動的對白。史詩在對英雄與魔鬼的鬥爭描寫較多。

常年義務為學員培訓。李玉平攝

蒙古人民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個風俗,那就是每逢乾旱、風雪年景或洪水泛濫,畜群鬧瘟的時候,就要請潮爾沁藝人,演唱或講述征服蟒古斯的史詩和故事。過去,在廣闊的草原上有許多潮爾沁把勇士鎮服蟒古斯的故事編成動人的史詩,為牧民們說唱,並世代沿襲,廣為流傳。

到鄉鎮現場演出 。田立勛攝

蒙古族的英雄史詩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口傳、烏力格爾說唱形式傳承至今。

2.英雄史詩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文學現象,亦是人類戰勝自然力的產物。英雄史詩的產生在某種意義上講,是脫胎於神話,所以,必然拖帶著濃厚的神話色彩。

幾代相傳的手稿古籍 。張曉彥攝

3.英雄史詩是民族開始形成時期的產物。民族的形成是突破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原始社會制度以後,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共同體。形成自己共同的語言、文化、心理素質和地域。對這一時期,人們往往稱作「英雄時代」。崇拜英雄、讚美英雄是全社會普遍的心理和道德標準。著名蒙古族作家蘇赫巴魯先生曾評價兩部史詩是宗教的印記、風俗的畫卷、傳說的源流、神話的演變、文化的寶鏡、韻文的典範。

4.英雄史詩一般分為神話史詩、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三大類。《阿勇干·散迪爾》屬於中長篇英雄史詩,是以戰爭、搶婚為內容的復合結構的英雄史詩。

那達慕會上演出。 劉躍紅攝

蒙古族英雄史詩有它自己的獨特價值:

1.文學價值:史詩中包括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地方民間文學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2.使用價值:是了解郭爾羅斯歷史,特別是民族史、文化史的寶貴資料,也是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工作需要挖掘整理的內容之一。

3.娛樂價值: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渲染地方民間文學色彩,增厚郭爾羅斯文化底蘊。

藝術世家。劉躍紅攝

傳承人: 朝魯蒙(金相源) 包玉文(哈斯朝魯)

代表性傳承人朝魯蒙,男,蒙古族,漢名金相源,1986年6月16日出生於內蒙古科左中旗保康鎮,曾被授予全國「格斯爾奇」稱號和「吉林好人」等稱號,現為前郭縣草原文化館副研究員,中國蒙古語說唱藝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前郭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副會長。2002年考入內蒙古民族藝術學院,2004年12月參加工作。曾拜師唐森林,成為其關門弟子。並在張寶音、包嘎日迪等老一輩藝人的教導下,專門學習蒙古族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歌、馬頭琴、四胡、潮爾等民間說唱及演奏藝術,經過十幾年的潛心深造,演奏水平、說唱水平不斷提高,日趨成熟。在蒙古族英雄史詩出現斷代、無人整理搶救保護、無人傳承的危急時刻,朝魯蒙克服種種困難,日以繼夜地挖掘搶救搜集整理,他曾三次走進錄音棚,終於完美地完成了13萬字長篇英雄史詩《阿勇干·散迪爾》的說唱錄製。2015年8月榮獲全國「格斯(薩)爾奇」最高榮譽稱號。2016年1月在「吉林好人,引領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中,榮獲」吉林好人「稱號。2016年5月 參與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項目《吉林省蒙古族說唱藝術搶救性錄製》資料錄製。2017年7月主編寫的英雄史詩《舒古爾敖敦陶力》出版發行。2018年8月八省區《孟赫嘎拉》文化藝術節史詩說唱大賽獲得季軍獎。2019年11月參加「傳經典 頌中華」十九省區民歌展演中獲展演獎。

傳承人:朝魯蒙(金相源) 劉躍紅攝影

2004年至今他一直積極擔任單位負責群眾文化輔導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作,在傳統古老的項目瀕危斷代的情況下,在查乾花鎮創辦了蒙古族英雄史詩培訓班,培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10餘名。他曾帶領學員們多次參加蒙古族春晚等大型活動,孩子們在他的教授下已經能夠說唱演奏英雄史詩。他也被社科院命名為中國最年輕的英雄史詩藝人。

2015年8月榮獲全國「格斯(薩)爾奇」最高榮譽稱號。朝魯蒙提供)

代表性傳承人包玉文(哈斯朝魯),男,蒙古族,自幼在查乾花鎮向蘇赫巴魯、特木爾巴根等名家學習英雄史詩的收集、整理、翻譯,熟練掌握蒙漢語言,是全國百名少數民族翻譯家,對前郭爾羅斯流傳的英雄史詩十分鐘愛和精通。1994年翻譯的漢文版《阿勇干·散迪爾》《迅雷·森德爾》由內蒙古少兒出版社出版,並榮獲松原市「查干湖文學獎」一等獎。主要代表作品有《校注蒙古民謠》《蘇赫巴魯研究》《包玉文翻譯作品集》。曾榮獲第一、二屆吉林省蒙古文學學會頒發的金鷹獎一等獎和金獎。

包玉文(哈斯朝魯):《阿勇干·散迪爾》蒙譯漢著作傳承人。 劉躍紅攝

包玉文(哈斯朝魯)翻譯的《英雄史詩》著作(劉躍紅攝影)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文/姜東梅 攝/劉躍紅 李玉平 田立勛 張曉彥 梁亞麗

編輯:馬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