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的那些網課,最終都成了你的文化資本|中國青年閱讀指數

2020-02-16     青年文摘

作者:陳靜

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發展趨於穩定,文化因素的影響力已經漸漸滲透到各個領域,成為繼政治、經濟因素後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因子。文化資本的介入,也為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作為多元文化的創造者和參與者,其主體意識已經覺醒,對文化結構的影響力逐漸凸顯。

中國青年閱讀指數作為青年閱讀的風向標,對青年閱讀大數據進行海量抓取和精準分析。它一方面為我們研究青年文化思潮提供了重要參照,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打開了多元社會文化研究的視野。通過對中國青年閱讀大數據的深入分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青年對時代思潮的哲學思辨,對社會文化的多元求解,還可以發現社會文化生活中青年群體的積極身影及難以忽視的影響力。

新時代青年文化主體意識覺醒

註:中國青年閱讀需求指數

從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中國青年閱讀需求指數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哲學及社會科學閱讀域、文學閱讀域、歷史閱讀域一直穩居閱讀需求前列。這種穩定的閱讀偏好指數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時代青年對社會文化思潮的持續關注。青年的這種持續關注,在如今注意力經濟盛行的數字媒體時代,勢必會對文化資本的結構性重塑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網絡技術的進步帶來新興媒體的發展和壯大,大量新興媒體的崛起帶來信息爆炸式增長。流媒體技術的發展又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使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傳播信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他們通過流量變現和平台分成獲得收入,從而催生了文化資本的概念。

文化資本是一種表現行動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資本形態。它的提出者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資本概念進行延伸後,提出了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相併列的文化資本的概念。他認為,當今社會,文化已取代政治和經濟等傳統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位。現代政治已無法僅憑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現代經濟也無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躍。假如沒有文化的大規模介入,那麼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是缺乏活力的。

我們通過中國青年閱讀指數發現,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資本主體意識已經覺醒。他們不僅對自身文化資本的獲取有著空前的熱望,還對社會文化結構的變革有著深度認知並熱切參與,從而成為社會文化結構重塑的重要力量。

新時代青年文化資本積累和轉化

文化資本可以通過注意力的轉換、知識變現等方式,直接轉化為經濟資本。數字媒體時代,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有了更為多元的方式,甚至得到主流社會認可,從而轉換為社會資本。

精英青年群體通過在行、得到、千聊、知乎、喜馬拉雅、小鵝通等,以內容付費、知識付費、信息付費等形式完成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這種知識精準分類進行全媒體傳播的方式,使更為廣泛的青年在家庭和學校之外,獲得新的文化資本積累途徑。在這種文化資本轉化及傳遞過程中,青年群體形成的文化激盪突圍而出,對主流社會思潮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知乎、豆瓣、喜馬拉雅、新世相等,已經發現了知識付費背後的影響力,在發揮自身細分知識領域優勢的同時,開始注重嚴肅內容的打造和傳播。

這些自媒體主導的文化資本演進,使得絕對話語權的競爭轉化為意見領袖(KOL)的競爭。這種局面不僅帶來文化資本內部秩序的調整和建構,還主導了經濟資本的革命性疊代。如今,粉絲經濟、注意力經濟已經成為新的資本組織方式。青年意見領袖的帶貨能力讓人嘆為觀止,KOL李佳琦曾經和馬雲一起開直播帶貨,最後的結果,馬雲居然輸給了李佳琦。雖然宣傳的噱頭可能更多,但足以看出青年意見領袖的影響力。

註:美妝博主李佳琦

新時代青年文化資本主體意識的覺醒和重塑,使得經濟資本開始重視和鼓勵文化資本的擁有者去進行更多的資本積累,從而為商業化運作打開通路。但在資本運作轉化過程中,兩種資本的結合,也會帶來互相挾持和不斷異化的風險,相關機構需要進行有效監督和正確引導。

新時代青年對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建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青年文化資本尚處於亞文化向主流文化轉變過程之中。在傳統亞文化學派理論中,「對抗權威」是亞文化的最大特徵,可以說青年亞文化與生俱來就有反叛性、個性化的特徵。而在數字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係逐漸緩和,達成和解,成為新時代青年保留「叛逆個性」的同時走進大眾視野的一種表達方式。亞文化在面臨著商業和主流文化收編的同時,也藉助自身的亞文化資本,向主流社會擴張,開創了亞文化從商業角度與主流文化進行互動交流的新局面。

如青年表達個性以及態度以尋求身份認同所建構的一套「叛逆」的青年亞文化話語體系:吐槽、懟。為了迎合青年群體的這種心理訴求,以當面調侃、針鋒相對式互懟的宣洩,將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吐槽大會》應運而生。2019年11月30日,《吐槽大會》迎來第四季。吐槽大會的slogan,從前兩季的「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到第三季的「吐槽是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再到第四季的「吐槽,我們儘量來真的」,均體現出大眾文化對「吐槽」亞文化原有抵抗意義的消解與收編。

註:《吐槽大會》宣傳海報

又如《這!就是鐵甲》聚焦潛心鑽研機器人的極客,《這!就是街舞》瞄準熱愛街舞的嘻哈少年,《這!就是灌籃》《這!就是歌唱》……「這就是」系列節目,將青年亞文化的內容,通過展現年輕人的「奮鬥」群像,以一種符合主流文化價值期待的方式呈現,完成了亞文化資本向主流文化資本及經濟和社會資本的轉化。

再如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也開始從亞文化走向公眾視野。B站創辦之初,只是一個動畫創作愛好者的社區和二次元領域的小圈子,而如今,B站繼萬能的淘寶之後也步入「萬能」的行列。從二次元到多元文化社區,從「宅男」到「造星」,對於B站而言,一場亞文化向主流文化轉變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和時代的嬗變,青年亞文化資本自身內部結構及與主流文化資本、商業運作的關係愈加複雜。一方面,主流文化資本通過政治、經濟、商業手段完成對亞文化資本的收編,同時,也讓亞文化資本有機會突破圈層壁壘,進入主流傳播領域。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資本流入主流文化圈層,為主流文化增加新的活力。

新時代青年對自身文化主體地位有了清醒的認知後,在尋求話語權和注意力的過程中,推動文化資本積累和轉化,水到渠成地引導社會文化結構性變革。

新時代硬核青年用他們最擅長的文化資本,找到了一條不斷解構和重構當今時代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ZQiTHABjYh_GJGVbb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