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曹魏政權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廟號烈祖,諡號明帝。曹叡幾歲時就展出與眾不同的才智。據魏書: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所以曹操選擇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當作第三任接班人來培養。於是曹操就經常帶在身邊,每次朝會商量國家大事都會讓他參加。
曹叡23歲即皇帝位,剛過弱冠之年,雖然他的父親曹丕給他留下了四大輔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兩位宗親+2位士族,而且重要的是四人資歷是差不多的,但是沒多久,曹叡就做到了政令由自己發出,讓四輔臣形成虛設。曹睿即位之初,江東的孫權就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政局不穩之機發兵攻魏,曹睿準確的判斷出孫權只是佯攻而已,沒有派出援軍,而是僅僅讓治書侍御史荀禹趁前往前線慰勞戍邊將士之初,徵發沿途郡縣之兵,就擊敗東吳軍隊。
如果我們非要把諸葛亮的死,與曹叡的變化拉上關係,那麼諸葛亮的死讓曹叡,乃至整個曹魏政權都放鬆了警惕。要說對曹叡威脅最大的,那麼不是孫權,也不是鮮卑,一定是想要光復漢室的諸葛亮,從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來看,也的確對曹魏政權構成了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曹叡是不具備大興土木的條件的,因為外患還沒排除,而諸葛亮一死,蜀漢就不用畏懼,而孫權在諸葛亮死後,也動過北上的心思,但是很快就失敗了,所以諸葛亮一死,曹叡的外患就暫時排除,從而開始大興土木也就不奇怪了。
由上文提到的內容我們不難知道,曹叡自身其實只有打仗之勇,卻無治國之能。他視諸葛亮為生平大敵,而諸葛亮一死,他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變得日漸頹廢,最終敗壞了曹魏的根基。而究其根本,曹睿正是失去了軍事上來自諸葛亮的壓力,才會變得如此昏庸。由此觀之,壓力即是推動一個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正是有壓力的推動,我們才能不斷的前行,風雨無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HJvUXMBd4Bm1__Yk0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