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常讚頌唐朝的開放盛世,對當時的開放和民眾的生活羨慕不已,除了國人讚頌唐朝,外國人也對唐朝心有留戀,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唐人街,日本和服的靈感來源,以及風靡世界的唐裝、唐朝文化等等,這些都表明了大唐盛世在後人心中的分量。
殊不知,大唐王朝在當時人的心中亦是頂禮膜拜的對象,除了少數民族的「天可汗」稱呼,在唐朝滅亡後更有人為了與李氏唐朝沾邊,
也將王朝之名加上「唐」字。
大唐盛世
王朝的名字帶有「唐」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些野心家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也可以像李氏唐朝一樣輝煌,所以會將王朝的名字中加上「唐」字,希望國祚昌隆,後唐和南唐就是這樣的王朝。
然而,這兩個王朝不僅沒有延續唐朝的盛世景況,而且還是後人常常誤會唐朝與後唐、南唐之間的關係,誤認為他們是繼承與被繼承的關係,實則並非如此。
唐朝百姓
繁榮昌盛的大唐王朝
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道者,
當屬「漢唐盛世」,尤其是唐朝開放與包容。
617年,隋朝的唐國公李淵在晉陽正式起兵造反,由於李淵的兒子們驍勇善戰,而且還有勇有謀,所以李淵很快就在一眾起義軍中站住了跟腳,次年,李氏軍隊就打敗了隋朝的軍隊。
618年,李淵正式登基為帝,將都城定在長安,唐朝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正式立。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登基後十分勤勉,終於開創了為後人所讚頌的,並能與文景之治相媲美的貞觀之治。
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自進為太上皇,由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即位,實際權力仍由李世民把控,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載有:
「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
在唐高宗的勤勉努力下,終於開創了永徽之治,之後的武則天稱帝成雖為李唐王朝歷史上的一段插曲,但是也「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又繼續了大唐王朝的輝煌,開創了開元盛世,拓展了唐朝的版圖,將唐朝文化推向了世界。
開元盛世
然而,大唐盛世之下潛藏著此起彼伏的危機,加上晚年的唐玄宗因承平日久和久無戰事,而開始放縱享樂,寵幸奸佞。
755年,安史之亂正式爆發,這場戰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唐玄宗四處逃亡,終於在馬嵬坡下奏響了楊貴妃的哀樂。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元氣大傷,內有宦官專權和節度使勢力坐大,外有吐蕃、回鶻之覬覦,唐朝的皇帝們只能在夾縫中謀求中興,
企圖恢復大唐王朝的往日輝煌。
安史之亂
由於唐朝後繼皇帝們的努力,元和中興、會昌中心和大中之治相繼出現,但是這些都無法抵擋住大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趨勢。在大唐王朝衰落的過程中,農民起義和黨爭無疑起到了加速作用,這些黨爭包括宦官與朝臣的權力之爭,宦官內部的權力之爭等等。
878年,黃巢起義正式爆發,幾年的農民起義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毀滅性打擊,而這一地區正式唐朝經濟發展的命脈。
907年,朱溫篡唐自立,昔日繁榮昌盛的唐朝正式滅亡。
黃巢起義
政變與黨政交錯的後唐
後唐的建立者是李存勖,但後唐的根基是由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奠定的,李克用本不姓李,他的李姓是唐朝皇帝因其父親李國昌勤王有功所賜。
《舊五代史》載有:「太祖武皇帝,諱克用,本姓朱耶氏,其先隴右金城人也。……咸通中,(李國昌)討龐勛有功,入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後唐的出現要追溯到唐朝末年的混戰歷史中。
896年,李克用因為勤王有功從河西節度使搖身一變,加封為晉王,等於唐朝統治者公開承認了李克用割據遼東的實力,但是李克用雖然權勢滔天,
還是奉衰落中的唐王朝為正統。
李克用
然而,907年,朱溫正式建立後梁,唐朝滅亡,實力強大的晉國成為朱溫統一的障礙,於是朱溫和李克用之間的爭奪就開始了。一年後,也就是908年,李克用就抱憾而終,他的兒子李存勖即位,成為新的晉王。
經過長期的征戰和韜光養晦,李存勖於923年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為了增強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李存勖便利用自己的李姓之便,沿用了「唐」國號,史稱「後唐」。
李存勖
923年,李存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後梁,把都城定在了洛陽,可以說,後唐是五代十國中領土面積最大者,無怪乎古人會言:
「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李存勖的統治很快就被同宗的李嗣源所推翻。
李嗣源在李存勖稱帝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後唐的遼闊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結果在晚年時也遭遇了政變,雖然未能成功,但卻對李嗣源的精神造成了重大打擊,他的兒子李從厚在李嗣源的靈前即位。
李嗣源
此後,後唐就走上了下坡路。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救兵,直接武力攻入洛陽,後唐正式滅亡。與唐朝末年不同的是,後唐的歷史始終貫穿著父子政變、兄弟政變,這也表示後唐的統治時間不會太長。
短暫而亡的南唐
南唐同樣是李姓之人所建立的王朝,他的建立者是李昪,他早前隨養父徐溫姓徐,名字叫徐知誥,後來建立南唐時,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又恢復李姓,稱李昪。
徐知誥出生微賤,父親李榮在戰爭中不知所蹤,他也就成為了徐溫的養子,正式改姓「徐」。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以計謀剝奪了徐溫親子的兵權,一時間,徐知誥大權在握,
掌握了南吳楊姓王朝的實權。
李昪
隨著徐知誥的權力越來越大,周邊朝臣紛紛勸徐知誥稱帝。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兩年後,徐知誥恢復李姓,主要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具合法性,還改名為李昪,
正式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除此之外,為了與唐朝有聯繫,他還為唐高宗和唐太宗立廟。然而,李昪建立南唐後並無開疆拓土的野心,只想偏安一隅。943年,他的兒子李璟即位後,積極地推行開疆拓土的政策。
李璟
面對南唐的積極攻勢,北方的後周政權一直把南唐看作是心頭之患,周世宗柴榮更是為了征服南唐而御駕親征。
961年,南唐後主李煜即位,十四年後,南唐終於在李煜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滅亡,歐陽修評價他:「(李煜)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相比較大唐王朝而言,南唐的繁盛繫於一人之手,卻亡於多年積攢之誤中。
李後主
後唐和南唐以「唐」正法統
後唐、南唐與唐朝的聯繫實際並不大,尤其是南唐與唐朝的聯繫更有些牽強附會之感,他們的國號中都有「唐」字,但意義大為不同,大唐王朝的「唐」代表了自身的繁榮與後人的讚賞,後唐和南唐的「唐」只不過是借唐朝之名以正法統。
從三個王朝的建立者皆為「李」姓之人來看,後唐、南唐與唐朝之間是存在一定關係的。後唐的建立者李存勖的「李」姓來源於唐朝皇帝的賞賜,
這是對李克用勤王功績的一種肯定,所以後唐與唐朝並無血緣關係。
李存勖
南唐李昪的李姓是其原來的姓氏,本是唐憲宗之子的四世孫,從這一層面來看,南唐的李姓似乎與唐朝有血緣關係,但是這種說法只是自稱,正確與否還未能得到證明。李姓只是李存勖和李昪為了在諸多政權中增強合法性的手段。
從三者的「唐」字來源看,後唐和南唐都將國號定為唐,除了希望增強政權合法性,還希望自己能夠重振唐朝的輝煌。他們都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
但是卻缺乏唐朝開國和中興時的意氣風發
,更多的是內部的互相傾軋。
唐朝中興
對於他們而言,唐朝的盛世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因為後唐和南唐不僅
在領土、經濟實力和軍隊實力等方面無法與唐朝匹敵,
就連在子嗣和百姓認可度上與唐朝相比都是差強人意,所以他們只套用了唐朝的國號,卻無法複製唐朝的盛世。
總結
大唐王朝立國幾百載,在唐高宗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和唐玄宗李隆基等人的統治下,基礎十分雄厚,所以即便安史之亂動搖了唐朝的統治根基,後來的皇帝們也能夠在群臣的努力下實現中興。
武則天
相比較之下,後唐和南唐則大為不同,兩個王朝不僅建立時間短,而且內部鬥爭不斷,外部又缺乏合法性,導致這兩個王朝只勉強存在了幾十年,之後就在內憂外患下滅亡了,這也是唐朝與後唐、南唐之間的不同。
唐朝和後唐、南唐之間的聯繫僅在於他們的建立者都是李姓之人,但是這個李姓的來源卻不同,後唐的李姓來源於唐朝的賞賜,南唐的李姓來源於統治者的自稱,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唐朝之名增強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以及延續唐朝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cstOXQBURTf-Dn5lj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