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後,深圳家長也瘋了?教育走向已浮出水面,再不準備就輸了

2019-12-17   東西兒童教育


聽說,南京家長剛緩過氣,深圳家長又瘋了。


起因是深圳市教育局日前發布的一份《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方案(試行)》。


根據《方案》,綜合素質表現評價等級將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用於劃定招生學校錄取標準。


方案一出台,就引發了全深圳七年級、八年級家長的集體吐槽,12月8日,網名為「雪媽」的網友發出《籲請深圳市教育局修訂綜合測評標準及簡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公開信》,這篇文章被眾多家長轉發,一天之內成為10萬+。


爭議聲中,12月11日上午,深圳市教育局召開了「綜評」工作座談會。座談會後,教育局宣布暫停深圳市2019年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填報工作,並將儘快完善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圖片來源於新聞)

從全民熱議到漸漸歸於平靜,這場「綜評風波」好像就這麼過去了,我卻覺得,現在才是談論它的最好時機。


因為政策叫停後,大家終於從情緒的高點下來了,可以客觀理性地回頭看。這一看一琢磨,你就會發現更多東西,看似短暫的風波背後是未來教育的走向,而我們,是時候準備起來了。


01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

第一隻靴子都會落地

咱們先來認識一下讓無數深圳老母親崩潰的「綜合素質考評」(以下簡稱「綜評」)。

從去年9月開始,深圳公立初中的家長們,個個都得仔細研究一份洋洋洒洒共16頁的「中考綜評方案」。


在深圳市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信息管理平台上,我找到了附在方案之後的評價指標體系表:

(圖片來源於管理平台)

按照方案,學校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實踐創新五個方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每方面占20分。每個方面有5個「重要觀測點」,各占4分。想要拿到綜評高分,學生需要完成25項任務。


我看了下,拋開掌握1項藝術特長,每周參與2次以上家務勞動等基本款不說,僅是「參加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社區服務累計24小時以上;與國際友好學校交換學習、參加國際事務會議、講座和社團活動2次以上;參與海內外研學旅行或社會調研1次」這三項,就足以讓普通家庭感到時間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


儘管官方表明,綜評成績不計入中考總分,但它仍然是高中入學參考依據:


1.綜評按分數A B C三個等級,其中C等級不能被省級學校錄取;


2.在中考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按綜評等級高者優先錄取;


3.綜評結果,是自主招生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條件;


這幾條依據,在本來就競爭劇烈,只有40%的人能上公辦高中的深圳,分量不輕。


家長吐槽:「什麼嘛,以前都沒搞過,現在平白無故突然冒出個新東西……」


這個政策是深圳教育局「拍腦袋」想出來的創新教育舉措嗎?不是的。


事實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頒布了《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在改革目標一欄里明確寫明:


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


也就是說,以後,在全國的大多數地方,中考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看綜合素質。


(圖片來源於Pexels)

這份意見,意味著「綜評」和前段時間的「減負」一樣,它不是某個地區的行為,而是一項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舉措。


深圳不過是走在了前面,之後還會在其它地方逐步推行(成都也在開啟中),不只是中考,以後小升初也可能掛鉤。


它是一個方向。


為什麼國家開始倡導這個方向,我在《據說南京家長已瘋:減負潮下,誰是贏家?》一文里已經分析過了:


一直以來,我們遵循的是高確定性、高標準性的教育,老師和家長都愛說一句話,「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除了確定的學習考試外,你不需要同這個世界其餘的內容打交道。


這樣的教育符合了上個世紀工業化社會的需求,學生進入社會,只要角色是被安排好的,目標和手段都是確定的,就能高效勝任。


但時代走到今天,隨著5G、人工智慧、數字化紛至沓來,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並以更快更顛覆的速度演化,去標準化的經濟模式正在逐漸取代流水線工業。之前標準化體系培養出的人才,面對目標不確定,手段要多元的工作,就無法適從了。


所以,從未來需求看,孩子只專注於課本學習已經不行了,必須發展綜合能力,往更多元的方向走。


「綜評」中的參與家務、義工、研學、交流等等,培養的正是課堂之外,孩子與真實世界打交道的能力!


這也符合了前段時間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在記者會上對"減負"的回答:減不必要的負,增必要的負。


要減的是過重的學業負擔,要增的便是像"綜評"這樣的負。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可以說,「綜評」和「減負」就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套組合拳,預示著我們的教育,正式開啟了「從應試為導向到綜合素質為導向」的轉型!


我知道,很多人會罵「減負減負,越減越負」,會質疑「綜合素質評價」不公平,將沒有錢沒有閒的家庭拒之門外。


但我還是想說: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靴子都必然落地。


因為這是趨勢,不由個體或某個地方政府左右,它受制於未來經濟模式的需要,國家發展的需要,亦是我們孩子所需!


02

為什麼第一隻靴子

落地的姿勢這麼難看

接著,我們再來解讀政策頒布之後引發的罵聲和質疑聲。


初衷是好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什麼效果不好?


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節奏上。


太急了,不論是配套措施還是留給家長孩子的緩衝準備,都明顯不足。


根據綜評要求,深圳初中生每學期必須參加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這意味著,除去長假和期中期末前後兩周複習時間,孩子每周至少要做2小時義工,才有可能完成任務。


我在深圳的朋友,每個周末都在為給娃報義工活動的事發愁。


首先,報名要拼信息,拼手速。


作為一個合格的老母親,你得像地下工作者一樣穿梭於各大家長群、義工群里,耳聽八方、眼觀四路。


家長群日常聊天是這樣滴:


「本來打算去深圳博物館做引導員,可是人家只有10個名額,報名晚了一些,沒輪上。」


「想預約去深圳南山書城整理書籍,工作人員說這幾天都已經安排滿員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好不容易搶到名額,還得花大量時間陪同,送娃到達指定的義工點對接,普通「社畜」家庭的父母本來就靠周末吊一口仙氣活著,現在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了。


在這種慌亂、焦灼的氛圍下,原本正能量的義工活動變成了負擔,家長、孩子都疲於奔命,又是車站賣報紙,又是給老人搞按摩,回家還得瘋狂補作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做義工僅是綜評里的4分,還有研學,參加傳統文化活動,海外交流等等,每一樣都需要時間,精力。可家長、孩子的時間精力,早已被繁重的學業壓力壓榨得所剩無幾了。


「減負」和「綜評」本來是套組合拳,只有學業壓力降下來了,孩子有時間了,家長也不那麼焦慮,有個平和的心態了,才有動力有精力去做課外的事兒。


現在是「減負」還沒落地,學業壓力就擺在那裡,孩子每天還得作業、補習連軸轉,你突然加個「負」,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而且,一項政策的推行是個複雜工程,它往往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的鋪墊。

比如,義工名額如何保證充裕,綜評流程是否需要第三方介入,如何避免學校老師說了算的狀況,怎麼降低家長對「可能不公平」的潛在擔憂……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改進,不是三兩天就能搞定的。


如果準備不充分,配套措施跟進不及時,就急著推進,引發爭議和質疑就是意料之中了。


03

第二隻靴子落地前,

我們能做點什麼


咱們前面也看到了,不管喜不喜歡,「綜評」的靴子最終都會落地,第一隻靴子落地姿勢不那麼好看,主要是因為節奏太急了,很多該做的準備工作都沒做,導致站在前面的家長一下子被砸懵了,也沒心情管出發點了,「總之,我們不支持,趕緊撤吧。」


撤是不會撤的,教育局的回應也是「暫停,再完善」,言下之意完善之後,還會繼續推行,只是推行的力度和姿態,會比之前更合理更優美。


那麼,第二隻靴子落地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看清方向。

我自己是認同這個方向的。真正的教育本來就應該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受教者。


想想看,你期望中的孩子是什麼樣,肯定不是只會刷題的學習機器,而是一個與他人與世界有良好連結,有正向價值觀的人,對吧?

這個教養目標,無法通過傳統的「應試導向」實現,所以,教育改革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即使它現在看起來還不那麼完美,我還是會選擇支持。


至於一些家長質疑的推行素質教育會帶來更大的不公平,對此,我的看法是,就全世界而言,都不存在絕對的教育公平。總不能為了維持所謂的公平開倒車吧,即便個體同意,經濟發展的洪流也不同意啊。(我知道有些實話不中聽,但我仍然堅持說,希望自己的分享,帶給大家的是理性、真實,而不是情緒的狂歡)


(圖片來源於Pexels)


其次,看清方向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轉換思路,把素質教育融入到生活里。

前幾天,逃媽代表咱們「東西兒童教育」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搜狐教育論壇,回來分享了北京一位知名中學校長的話,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

教育不是重塑,而是成長,就是朝著一個方向,緩慢地,有疊代地去做。

素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臨到頭,為了分數就要抓緊搞一搞的事,如果是這樣,那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應試教育」。

在我們家,義工活動已堅持四年左右。我每年都會帶千尋到鄉村學校,給貧困家庭的孩子送繪本、送衣物,平時周末只要時間允許,也會去小動物之家,幫流浪小貓小狗喂食洗澡。


做這些事的時候,還沒有「綜評」一說,我也從未想過這些事今後會不會給千尋的學業、前途加分。做事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去年暑假前夕我們開車去四川省旺蒼縣的小學送書,回程遭遇大雨加泥石流,車在半路拋錨了,那叫一個狼狽,能平安回家已是萬幸。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什麼。幫助了別人,收穫了快樂,沉澱了正向的價值觀,就夠了。


以後,就算沒有「綜評」這回事,我也會繼續把公益做下去,我相信千尋也會繼續做下去。這就是我理解的素質教育,以「素質」為初心的教育。其它方面也一樣,把上各種補習班的時間騰出一些,多帶孩子閱讀、做科創、參加社會實踐,把刷題的時間勻一些給家務事,從書桌旁抬起頭來,看看自己身邊這個真實的世界,聽聽人生動而鮮活的聲音,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本身就受益匪淺!

試想,如果「以綜合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本來就是我們認可的,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教養的主體,未來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唯有看清方向,篤定前行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育兒咨訊」,可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