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如果想要在退休之後每個月都能領到養老金,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男性60周歲,女性50周歲,女幹部55周歲),二是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需要達到15年以上。
於是有人就問了:這是不是意味著,社保繳滿15年就可以不用繳了呢?
雖然社保的初衷是保障工薪階層的權益和福利,但還是有很多人把它當成一份額外的支出來「應付」。所以關於社保繳滿15年後是不是可以停繳的問題,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考慮過。
我先把結論告訴你:社保繳滿15年之後可以停繳,但並不划算。
其中養老和醫療是「重頭戲」,因為它們關係到我們退休之後的養老和醫療待遇問題。
很多人總覺得每個月社保扣那麼多錢太「肉疼」,但實際上,比你更「肉疼」的是你的單位。
我們以北京為例,養老保險個人繳納比例是8%,單位繳納比例是16%;醫療保險個人繳納比例是2%,單位繳納比例是10%。可以明顯看出,公司繳納的部分占了大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16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也就是說,養老保險累計繳費不滿15年,是不能領取養老金的,只有繳費滿15年以上,才具備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資格。所以大家說的15年,只是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
那我為什麼說,社保繳滿15年之後可以停繳,但並不划算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繳費時間越長,繳費金額越高,退休後能拿到的錢就越多。
如果養老保險你繳滿15年就停了,退休後能領取到養老金,但不會很多。
退休後每個月能領到多少錢,是由兩部分決定的:「月基礎養老金」和「月個人帳戶養老金」。
這兩部分的計算公式稍有點複雜,不想看的同學可以直接跳過看結論:
月基礎養老金=(所在省上年度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直接說結論:
簡單分析來看就是,「你所在地的平均工資」、「你的個人工資」和「你的繳費年限」,是3個會影響你能拿到多少養老金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說,你繳費時間越長、繳費金額越多、所在城市經濟發展越好,退休後能拿到的錢就越多。
舉個例子,兩個同一家單位、同樣工資水平(假設6000元)的人一起退休,一個社保繳了15年,另一個繳了25年,那麼通過計算可以得出,繳25年的要比繳15年的每個月多領1000多元。
由於養老保險遵循「多繳多得」的原則,繳費基數越高、年限越長,退休時領取到的養老金也越多。
所以,如果在你繳滿養老保險15年以後就不再繼續繳納,那麼長期來看吃虧的還是自己。
P.S.關於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養老金,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給大家介紹過一個測算養老金的「神器」——「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上的「養老金測算」的功能。
用這個工具,可以快速測算出你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養老金《一個「神器」妙算退休後你能領到多少養老金》,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第二:社保繳滿15年停繳,無法享受終身的基本醫療保險
我們上面所說的繳滿15年的要求僅僅是針對養老保險的,即繳滿15年又達到退休年齡就可以申領養老金。
然而對於醫療保險來說,以北京為例,如果想在退休後享受終身醫保待遇,那麼一般來說男性需要繳滿25年,女性需要繳滿20年。
在社保中,醫療保險和大家息息相關,尤其對於臨近退休的中老年人來說,年紀大了患病機率也高,如果不幸生病住院,有社保兜底,能省不少錢。然而,如果醫保沒有繳滿年限,那麼老來看病就只能自費了。
我們所說的社保繳滿15年就不用繳了,指的是社保中的養老保險繳滿15年後才會具備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資格,而且只能領取最低標準的養老金;而對於醫療保險來說,多數城市需要繳滿20-25年才能享受終身的基本醫療待遇。
所以,想要獲得更長遠的保障,我建議大家社保儘量別斷繳,而且繳的時間越長越好。不要因小失大,不然吃虧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