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教授發現,決定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終極原因?

2019-11-29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昨天我忽然發現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書《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終於在中國出版了,迫不及待推薦給大家,因為她的理論曾經對我在教育瓜瓜上產生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其實我很早就想把她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了,卻只能找到英文資料,沒辦法給大家推薦詳細的中文書目,這幾天在整理的時候忽然發現她的書竟然有中文版了!趕緊和大家來彙報!




看完今天的文章,一定會讓你和你的孩子受益匪淺,因為她的實驗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決定孩子成功與失敗的終極原因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影響並改變孩子。連比爾蓋茨都說,早點知道這個原因,會讓你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1

實驗發現,孩子面對困難時的表現,竟然天差地別!


德韋克教授從一開始就對孩子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充滿興趣。於是,1978年,她和同事做了一項實驗,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拼圖開始時很簡單,後來變得越來越難。


很快地,那些無助的小朋友開始責備自己,其中一個說道:「我暈了。」另外一個孩子則為自己辯解道:「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但是,問題還在繼續,而且越變越難。「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


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他們還弄亂拼圖試圖掩蓋自己的失敗。

但是,讓德韋克感到震驚的,是另一群成功孩子的做法……

當題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說道:


我喜歡接受挑戰。」「題目越難,我就越應該努力嘗試。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相反地,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說:「我就快成功了!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面對困難如此的不同?


2

是思維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成敗!


德韋克先前一直以為:「一個人的天賦是確定的。你要麼聰明,要麼就不聰明。假如你失敗了,也就意味著你不夠聰明。」


但是隨著她的研究深入,韋克發現,決定這些孩子成敗的,智商並非根本原因,她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反過來導致他們在智商上出現分化!


當那些無助的孩子開始失敗的時候,他們就無法接受現實了,他們害怕失敗,因為失敗讓他們看起來弱爆了,他們輕易就被打敗了。德韋克把這些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失敗只會讓人更有挑戰的慾望。德韋克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vs 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且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了孩子的智商。



這兩種思維模式,存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裡面。在人際關係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夥伴,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只願意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


在運動領域,有成長型思維的運動員會通過不斷訓練讓自己越變越好,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則會將自己不理想的成績歸罪於他人。



3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德韋克教授的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


她曾經在TED的演講"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的力量)中,就提到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做到這幾點,可以幫助他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


1.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要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




生活里常常聽到爸媽表揚寶寶,好聰明!好能幹!其實這樣做並不會讓他們學得更好,反而會使孩子認為自己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他們習慣待在舒適區,害怕失敗。


所以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我們可以這麼說,「寶寶搭的積木好有創意!好棒!」「寶寶看書看了5分鐘呀!越來越專心啦!」


2.教會孩子運用「yet」(尚未達到)




德韋克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


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意味著你被判定為失敗者,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在努力,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這小小的一個詞,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我們告訴他,你只是現在還沒有完成,通過努力,下次會做得更好!


大家也可以看下這個視頻德韋克教授的TED演講: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的力量》


4

寫在最後:最好的自己,一直在路上


德韋克的這個理論,與其說是教育孩子的,不如說,是給父母最好的一課。我第一次看到關於「成長型思維」這個理論的時候,忽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自己也曾一度習慣待在舒適區,也有過面對失敗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的時刻,可是現在遇到困難,我就會想,「大多數成功的人不都是一路失敗來的嗎?」


真的就是思維的一個小小轉變,它對你的生活是徹底的改變。而首先讓自己成為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你的孩子也會像你一樣,不會輕易被困難嚇跑,而這,正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xyotm4BMH2_cNUgbUi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