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視頻火了,一老人強行要求年輕女孩讓座,並將女孩從座位上擠開,女孩委屈地說:"您年級大需要坐沒關係,但這個位置寫名字了嗎?"
老人不斷揮舞雨傘對女孩說:"我讓你這麼說,我打死你!"
假如看關於這個視頻下面的留言,你可以看出非常多的想法。
有人說:我就是大肚子,上車都沒人讓座;
還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受不得一點,江山都是我們打下來的。
也有人說:道德綁架。
眾說紛紜。
界限就像是標出一個極限和範圍的一些界限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於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因為這種不同的認知感,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且獨立的身份。
一個沒有界限的人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自己想要什麼,缺乏自我認同的同時,身份混淆,可能把別人認為就是自己,喜歡替別人做選擇,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有意或無意地侵犯他人界限,常名為以愛的名義或者道德高標準,用自己的情緒綁架他人。
1. 強行侵入他人空間,使人無法退讓。
2. 過分滲透,缺乏獨立空間。
3. 包攬一切。
4. 人格無法獨立。
5. 喪失自我保護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尊嚴,需要有私人空間,是人內心的一種保護機制,它來自於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是個人交際能力的基本素養。
令人感到迷惑的事情是,假如過分講究人際邊界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缺乏人情味。過分講究人際邊界容易產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泛濫。
由此可見,過度邊界清晰,讓人感覺缺乏人情味;邊界模糊,又會讓人深感隱私被侵犯,人際關係緊張。本視頻中,老人要求年輕女孩讓座,女孩不肯,提出了"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這是一種邊界清晰的標誌。
在西方界限教育很早就開始,更像是一種契約精神,人人有責,份內事情自己做。而中國早期教育中界限還是比較模糊,孩子摔倒了,本應該是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感受卻非常心疼,會立即過去扶起,而孩子的界限感也會在父母的過度疼愛中逐步喪失。
不僅如此,孩子會帶著模糊的界限感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誰愛誰多一些,誰付出多一些。
在工作中,也會帶著模糊的界限感與其他同事互動,本不該自己承擔的,卻也不會說"不"
,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就像上車就要其他人家的孩子給自己讓座,也是明顯的界限不清的標誌。
問題出在沒有"應該"讓座之說,而是"可能"讓座。這樣的絕對化要求,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者不會發生的信念,要求女孩"應該"或"一定"要讓座,理由為我是長輩,你是小輩。這樣的不合理信念,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首要原則是尊重彼此界限,打著道德的高標準要求他人,肆意侵入界限,讓人反感;而過度要求界限清晰,又缺乏人情味。正如那句話說的很清楚: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尊重他人必然受到他人尊重。
我是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螢火蟲老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