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錢和缺時間,為什麼會像沼澤一樣讓我們越陷越深?

2019-11-09     免費下載站1

為什麼缺錢的人,會越來越沒錢,缺時間的人,會越來越忙碌?

/01/

稀缺的深層原因:

問題不是簡單出在資源上

而是出在行事策略上

一說到貧窮和忙碌,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覺得,貧窮就是因為賺錢少,時間不夠用就是因為事情多,而每天只有24個小時,本質上都是資源少的問題。

道理當然有一定道理,可是這個浮於表層的解釋卻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拿時間管理來說,《稀缺》這本書有兩個作者,一個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一個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塞德希爾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時間永遠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


可是奇怪的是,同樣是名校教授,同樣進行著許多研究和寫作,忙碌程度應該是相當的,埃德爾卻從來沒有因為時間太少而一籌莫展的經歷。

我和塞德希爾一樣,是永遠在為時間不夠用而焦慮的人,當我得知有人,一個比我工作更多更複雜的人,從來沒有為時間煩惱過,我非常震驚。

Photo by Harry on Unsplash

拿金錢管理來說,我的朋友欠了10萬卡債,多年來都處於負債狀態。可是我卻從來沒有「錢不夠用」的煩惱。

不是因為我收入高,有些年份,我的收入是比她低一些的,可是就算是我剛參加工作、收入最低的時期,我也始終保持支出小於收入。

問題顯然不是出在資源上,而是出在行事策略上。 我和我的朋友在金錢管理上,《稀缺》的作者塞德希爾和另一個作者埃德爾在時間管理上,在擁有資源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處於充裕狀態,一個卻處於稀缺狀態。

同樣是我,在金錢管理上我從未陷入稀缺狀態,在時間管理上卻陷入稀缺的死循環。

為什麼有的人會陷入稀缺,有的人卻不會呢?其中行事策略的不同,太值得研究了。

/02/

稀缺的誘惑:
截止日期前的「超常發揮」

是如何害死我們的?

《稀缺》的兩位作者很喜歡一家叫做「土之糖」的素食餐廳,這家餐廳的招牌菜是西蘭花脆皮豆腐配橘子醬,老闆憑著這道拿手好菜名聲大振。

而這道菜是她在美食真人秀現場比拼的時候,在緊迫的時間和高度的壓力下,靈感大爆發創造出來的。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剩下的時間不多,那種緊要關頭的恐慌,會讓我們一頓操作猛如虎。

拖了幾個月,一點都不想動筆寫的畢業論文,再過兩星期就要答辯了,日夜趕工幾天內就刷刷寫了一大半;

有許多想法,但是搖擺不定,導致猶猶豫豫,沒辦法快速用語言組織起來,寫好幾天也沒寫完的策劃案,明天開會就要用,幾個小時就定稿了。

約好一起去玩,磨蹭了半天還沒拾掇好,朋友說半個小時就到你家樓下,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我們意識到自己沒有時間磨蹭時,做事的靈感、動力、效率、專注力都會在短時間大幅度提高,最充分地運用有限的時間資源。

《稀缺》的作者把這種現象稱為稀缺帶來的「專注紅利」。

當稀缺俘獲大腦的時候,我們會自動把干擾和誘惑推到一旁,做到前所未有的專注,前所未有的果斷,前所未有的高效。

Photo by Thomas on Unsplash

就像作弊的運動員迷戀興奮劑可以短時間內讓他們進入巔峰狀態,我們也迷戀「稀缺」短時間內讓我們爆發洪荒之力,讓我們做到平時做不到的事。

這不止體現在時間稀缺上,也體現在金錢稀缺上。

我要買包包、買貴婦護膚品、買單反、買限量款跑鞋,但錢花了,生活費就所剩無幾了。

沒關係,下個發薪日之前,我就不打車坐公交、自己做飯不點外賣、不買零食以及其他非生活必需品,把一塊錢掰成兩半花。

我們很喜歡「你看,我200塊錢能過一周」的把資源運用到極致的成就感。

截止日期前的效率大爆發,缺錢期的省錢大爆發,會讓我們產生成癮性依賴。我們迷戀那種處於巔峰狀態、對自己很滿意的感覺。

所以很多時候,為了得到「專注紅利」,我們會主動走進稀缺。

在資源充裕階段通過拖延浪費時間,通過無節制的消費浪費金錢,錯誤地分配了資源。

可是我們相信稀缺帶來的「超常發揮」能讓我們順利過關。我們因此越發地盲目樂觀,過分自信,越發地高估自己。

我的時間稀缺,癥結就是這種心態。我總是等待著緊要關頭的「專注紅利」到來,這樣我就可以文思泉湧,下筆有如神助。

可是稀缺總能帶來「專注紅利」嗎?

/03/

稀缺的代價:

心智負擔,讓我們的表現全面滑坡

稀缺帶來的「專注紅利」,讓我們超常發揮,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成癮性依賴。可是這是一種賭徒心理,因為緊要關頭的恐慌,並不是總能帶來「專注紅利」。

它是雙刃劍,更多的時候,它讓我們方寸大亂。

方寸大亂是因為稀缺帶來心智負擔,也就是作者說的「帶寬負擔」。

一個人的心智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認知、思考和控制行動都需要心智參與。

當一個任務占據了太多心智,我們能調用的心智就變少了,我們的表現,比如智商、判斷力、洞察力、記憶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會全面下降。

心智負擔,首先來自於「內部干擾」。

我最經常做的噩夢,就是回到學生時代參加考試,時間剩的不多了,可是我的考卷還沒做完。


在這種時候「時間來不及了」的想法會牢牢地占據我的思想,我的注意力都被它俘獲,我根本沒辦法把注意力用在答題上,我不受控制地分神,結果越著急越糟糕。

我們過分專注於稀缺,就無法專注在其他事情上了。此時,稀缺不僅沒有帶來「專注紅利」,還帶來焦慮和恐慌,對當前任務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

心智負擔,還來自於「權衡式思維」。

當資源有限的時候,難免要反覆權衡,以求最大化利用資源。 作為一個錢包不怎麼鼓,買東西從來不敢隨心所欲的人呢,我有點怕雙十一。

因為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我需要反覆比價,找到性價比最高的購買方案。

Photo by Peter on Unsplash


優惠方案越來越複雜,可選平台又多,要做到這點這並不容易。另外還要做取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買了A可能就不能買B,或者A買貴了,B就要挑個便宜點的了。

別覺得買買買不累人,要兼顧的因素太多,我們很容易陷入決策疲勞。一頭扎進去,幾個小時出不來,就算出來了,我也寫不了稿子了。


因為這個過程很浪費時間和精力,心智負擔非常重,我沒有腦力做複雜的事情了。

我們羨慕富有的人買東西「有錢任性」,其實更應該羨慕的是,他們不用像我們一樣小心翼翼,思考再三,所以釋放出大量的心智資源,用來做更重要的事,思考更重要的問題。

金錢規劃如此,時間規劃也是一樣,複雜、精細的時間規劃固然能幫助我們最大化地利用資源,可是制定和執行這樣的時間計劃本身,也伴隨巨大的心智負擔。

想像一下,長期缺錢,需要摳每一分錢的人,長期缺時間,需要摳每一分鐘的人,他們的心智還有多少空間來做其他的事?

我們不能光省著用手上的資源,我們還要省著用我們的心智資源。它看起來最不值錢,可是它最關鍵。

心智資源稀缺以及心智稀缺,會讓我們的認知、思考、判斷、決策、洞察、記憶、自我控制等能力全面滑坡。

這些能力的全面滑坡,只會讓我們時間利用率越來越低,時間越來越不夠用。糟糕的決策以及行為控制,也只會讓我們越來越窮。

/04/

稀缺的可怕:

為什麼我們會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

稀缺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掉進「稀缺陷阱」,就像掉進沼澤一樣,我們會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

我起初搞不明白為什麼人會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有害就會遠離,誰會往火坑裡跳呢?


後來我才明白,稀缺會讓那些糟糕的決策,看起來是唯一的、正確的、符合當前利益的選擇。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掉進「稀缺陷阱」的人會呈現出兩種典型的行為模式,每一種都把他們推進更深更絕望的「稀缺」。

這兩種行為模式分別是:產生借用行為,陷入打地鼠模式。

缺錢又有急用怎麼辦?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借錢。稀缺和借用就像一對雙生子。可是借用是要支付利息的。

很多人用信用卡提前消費,消費水平超出了收入水平,就會選擇分期還款,可是分期還款的手續費算下來年利率高達13%-18%。如果選擇最低還款,年利率更是高達18%-20%。 開頭提到的那位欠下10萬卡債的朋友,後期光利息每個月就要2000左右。

她最開始是因為家裡有事急需用錢套現了信用卡,開始陷入稀缺。 在深圳工資不過萬,扣除租房、通勤和伙食等費用,再還信用卡,基本上就沒剩什麼錢了。

稍微超支一點或者有生病、結婚紅包之類的意外支出,只能再用信用卡應急,結果信用卡不但沒有越還越少,還越欠越多。

越還不起就越分期,就辦越多的信用卡,利息就越多。明明知道是飲鴆止渴,可是在她的處境里,這些做法是最容易最簡單的選擇。


剛開始她還能靠幾張信用卡拆東牆補西牆勉強維持平衡,後來失業幾個月,平衡徹底打破了,最後連最低還款都還不起了。

《稀缺》里也有一個困在類似處境的工薪家庭,女主人說:「人們總覺得你是揮霍無度才去借錢」,其實她只是在支付帳單以及艱難地管理著生活開支。

媽媽生病,是和別人借錢,還是信用卡套現?顯然信用卡套現更簡單更便捷,也不用看人臉色。


付不起帳單,除非分期按最低還款額還款,是啟用最低還款,還是任由信用卡逾期計入徵信系統?顯然是前者的代價更小。

稀缺的可怕就在這裡,當你在那個處境里的時候,你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你的選擇很糟糕,會把你帶進稀缺的深淵,可是卻是最符合你當前利益的選擇。

旁觀者會覺得你短視,可是你看不到更好的選擇,你身不由己地被稀缺套牢。不止借錢需要利息,向未來借時間也是需要利息的。

起床太磨蹭導致上班遲到,被扣工資,甚至失去升遷機會,就是借用時間的利息;

一項工作耽誤太久,借用了完成另一項工作,導致另一項工作只能放棄或草率完成,因此而失去某些機會,這也是時間債的利息。

稀缺還會讓我們陷入一種打地鼠模式。

當你腳打後腦勺地完成了一項任務之後,突然意識到另一項任務的截止日期馬上就到了。稀缺的作者,把持續從一項緊急任務轉移到另一項緊要任務的狀態,稱為「雜耍」。

我覺得更像一個傳統的電腦遊戲「打地鼠」,地鼠冒出頭,你就要眼疾手快地把它打進地洞,你的神經始終是緊繃著的,你緊盯著一隻又一隻的地鼠,你就無暇顧及其他東西了。

打地鼠模式最糟糕的後果,就是我們會被「稀缺」支配得團團轉,只能選擇不斷地擱置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Photo by yanmin yang on Unsplash

之前一篇很火的文章,說了一個觀點:毀掉一個年輕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客戶的諮詢是一隻地鼠,老闆要看的報告是一隻地鼠,開會要用的資料是一隻地鼠,你停不下來,只能不停地打一隻又一隻的地鼠,那你就沒有時間做反思復盤、學習提升、健身跑步這些看起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我要補一句,毀掉一個年輕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她窮到沒有錢投資自己。

我那位欠了10萬卡債的朋友,對電商感興趣,一直想轉行,她想快速入門最好的選擇是參加一個系統的電商課程。可是她卻無奈地表示:我現在沒有錢去上課。

對她來說更緊急的事情,是付下個月的房租,付下個月的信用卡帳單。

當你忙於應付眼前的緊急問題,你根本無力規劃未來。無力規劃未來的人,處境很難得到改善。

處境無法改善,又憑藉什麼逃離稀缺呢? 「借用」和「打地鼠」行為模式,都是短視的行事策略,表面行得通,其實遠期看只會把稀缺之人拖進更深的稀缺。

/05/

稀缺的逃離:

越是稀缺,越要優先構築餘閒

《稀缺》里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餘閒」。所謂餘閒就是暫時不用、但是隨時可以調用的資源,比如存起來應急的那筆錢,去機場提前出發的兩個小時。

稀缺的本質就是缺乏餘閒。就像我們不能咯吱自己一樣,稀缺俘獲大腦的時候,我們無法假裝不稀缺。

所以要扭轉稀缺心態、改變稀缺的行為模式,唯一的方式是主動構築餘閒。

對於餘閒,我最開始有個誤解,我以為餘閒是有餘、有閒,才能擁有的奢侈品。

對於陷入稀缺的人來說,最缺的就是這兩樣,你讓「稀缺」的人構築餘閒,這不是難為人家嗎? 我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再稀缺的人,也有資源相對充裕的階段,構築餘閒是一種為長遠計的資源管理方式。

而且構築餘閒並不需要多餘的資源,而是把已有的資源優先用來構築餘閒。

餘閒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扭轉我們的稀缺心態、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不再借用,不再打地鼠,我們可以退一步審視自己的生活,更有遠見地對未來進行規劃,把重要而不緊急的事納入日常。

猶太人的安息日就是典型的餘閒。休息是一件重要而不緊急的事,忙碌的人最可能借用的時間就是休息時間,而安息日,是猶太人的強制休息日,讓再忙碌的人也有停下來休息的時間。

Photo by Ian Rizzari on Unsplash

因為是強制休息日,所以不用權衡,無需計劃,沒有負擔。每個人每星期都是七天,無法增加資源,安息日的智慧,只是部署時間資源的時候,給了餘閒優先級,讓休息和陪伴家人等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有機會進入我們的視野。

餘閒另一個作用是用來消化突髮狀況。

通常情況下,都是突髮狀況把我們拖進稀缺的。

沒有餘閒,就沒有彈性,而突發事情和意外狀況總是難以避免的。

開頭那位欠10萬卡債的朋友,最開始是因為媽媽生病需要用錢而套現。如果前幾年,她存下一筆應急的存款,媽媽生病的時候,她就不需要去借用,就不會踏上債務不歸路。

再比如我的日記號是需要每天更新的,如果我沒有攢幾篇稿子作為餘閒,出現身體不舒服、家裡停電等突髮狀況,我就可能斷更。而且稀缺會占據我的腦子,我可能一整天都會為晚上要發的日記感到焦慮。

逃離稀缺的唯一方式,就是構築餘閒。 而要構築餘閒,最好在資源充裕階段就開始打下根基,千萬不要在資源充裕階段作妖,更不要把賭注壓在最後關頭的超常發揮。

稀缺一旦俘獲大腦,在心理狀態和思維模式上,心智受到干擾,會不受控制地分神,為了資源利用最大化,我們還會反覆權衡,讓決策變得非常疲勞。

內在干擾和權衡心理都會擠占心智資源,讓我們沒有更多的腦力和精力去關注和執行更重要的事。

在行為上則體現為借用和打地鼠。一旦觀察到自己出現不斷借用和不停打地鼠的行為模式,就要小心了,因為利息、短視和無力規劃未來,會把你拖進更深的稀缺。

決定一個人會不會陷入稀缺,和擁有資源的多少關係不是特別大,而和我們資源的部署方式和行事策略關係很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n6vU24BMH2_cNUg3v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