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收益?羊群效應在零售行業、公司管理、股票投資的應用

2020-02-22   凌風商業手記

過去的時候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試驗,找一個鬧市區有很多人,幾個人商量好之後就開始狂奔,一邊跑一邊告訴周圍的人也跟著跑,最後才發現有些人也開始跟著跑,最後就採訪那些跟著跑的人為什麼,這些人自己也說不上來。這其實是

人類的一種本能,在原始社會當有人發現危險的時候就開始跑,旁邊的人一定也會跟著跑,因為試錯的成本也非常的低,可一旦是遇到危險比如說野獸,那就會付出相當嚴重的代價。而那些想要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的人,很可能遇到危險而失去了逃生的機會。

這其實就是羊群效應。

所以現代社會羊群效應其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炒股賺到了錢,就會有無數人去跟隨炒股,有人創業賺到了錢,就會有無數的人去創業。

現代社會不缺少廉價的拷貝和重複的愚蠢,需要讓自己明白為什麼會有羊群效應,怎樣應對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在公司管理上其實有很多正面的應用,很多人都知道谷歌的兩位創始人,他們就是羊群效應最好的表現,兩個年輕人創立了谷歌公司,讓創新成為了谷歌的文化,讓谷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浪潮中成為了時代的代名詞。

更重要但是這兩個創始人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觀念,就是牙刷和爆款。

因為牙刷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幾次,而且爆款要比普通產品帶來更大的價值。

這樣的羊群效應讓谷歌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

還有就是阿里巴巴的馬雲,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羊群的領頭人讓阿里巴巴成為行業巨頭,不但幫助很多人成功,更讓阿里巴巴從電商成為了一個科技企業。

如果沒有這個正面的羊群效應,怎麼能讓阿里巴巴擁有今天。羊群效應正面應用就是創始人對於公司的影響,因為創始人為公司注入了靈魂。

如果創始人只是看中利益,那後來的人也只會看中利益,公司能不能發展起來都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在選擇公司的時候一定要看創始人這個領頭羊,如果創始人的影響是正向的,公司未來就會有發展,如果是創始人不行,那還是換個公司比較好。



在大家不熟悉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地方,或者想嘗試一些新鮮事物的時候,有很大機率會打開類似大眾點評這樣的網站做參考,看看一家店鋪的評分,以及別的顧客對這家店的意見。

但當一家店剛開業的時候,很明顯 是不可能在平台上有任何評分和評價的。

此時,一方面新顧客可能對這家店會保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一兩個低星評價就能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店鋪的總評分,甚至導致羊群效應——後續的顧客都會受到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給出偏低的評價。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家新店一般會選擇的策略有:

1.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店裡體驗,幫店裡寫一些好評墊在下面;

2.在平台上加入類似「霸王餐」的活動,讓高段位的點評用戶在免費試吃後寫出相對客觀的評價,積累店鋪的聲譽;

3.在店裡通過寫點評贈送餐品的小活動來鼓勵顧客幫店裡積累好評。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 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比如星巴克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就發現了這個行業以前從來沒有人體會到的一種效應,羊群效應。



就是當少數人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地去消費一種東西的時候,首先會引發其他人的好奇,其他人會對他們產生一種艷羨,一種充滿著好奇,想嘗試一下的那種羨慕之感。

比如說選擇去哪個餐館吃飯,現在有A和B兩個餐館, A餐館更好的機率是51%,B餐館更好的機率是49%,在沒有任何信息的情況下,A要好一點點。

下面假定每個人有自己的私有的信號,有100個人,99個人私有的信號其實都是B餐館更好,只有第100個人覺得A餐館更好。

那下面該怎麼去選擇餐館?

假設第一個去選擇餐館的是第100個人,他覺得A更好,其他99個人覺得B更好。

如果你把所有人的信息加在一起肯定是B更好,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私有信息覺得B更好,雖然平均來講B差一點點。

但是,現在第100個人先去選,他並不知道其他人會選什麼,平均來講A更好,他自己私有的信息也是A更好,第100個人自然就會選餐館A。

那下面再假定第99個人去選,第99個人的私有信息是B更好,但是他一看餐館A平均是更好的,而且餐館A裡面還有個人,雖然他的私有信息是B更好,但他可能會去選餐館A。

你再想,第98個人來選,他一看餐館A裡面已經有兩個人了,雖然他的私有信息是餐館B更好,但是他還會選餐館A。這樣不停地來,最後導致所有人都選了餐館A。



剛剛我講的這個例子,所有的學習全是理性的,沒有非理性的成分,只不過初始值是由於第100個人先選,導致最後這個行為是非理性的。

但是如果是另外一個人先選,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所以說羊群效應中理性的學習,對初始值是非常敏感的。

那下面我再講一個例子,比如說媒體經常報道城市的人特別冷漠,有人摔倒了都不去扶。其實有時候不去扶是個羊群效應。

比如說我在過馬路,突然間有個人摔倒了,而我過馬路可能沒有看見他摔倒,就走了。

第二個人看見我沒有去扶他,可能覺得這個人摔倒也沒有那麼嚴重,就也不去扶他。那第三個人看見前面兩個人過馬路都沒有去扶他,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所以大家就都這麼直接過馬路。其實這並不是我們冷漠,只是一個羊群效應的理性推理。

你知道嗎?有人還利用人的羊群效應發家致富了。

這個人叫Goldman,他當時擁有很多購物超市。

他發現,大家提著一個購物籃子,稍微買點東西購物籃子就滿了,又特別累,那大家就不買東西了。所以他發明了一個車,就是現在我們用的購物車,當然它的形狀有點不一樣,是用鐵絲做的,當時沒什麼人用,因為女性覺得這個購物車看起來就像很劣質的嬰兒車,男性覺得這個東西太女性化,很娘娘腔,大家就都不用。

最後他就請了一些模特,推著購物車在他的超市裡面走來走去,導致很多人都跟著去用這個購物車,買了很多東西,而且這是他的專利,讓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掙了兩億美金。



下面講一個羊群效應在公司管理中的應用

由於很多金融公司經常涉及到一些欺詐行為,像最近很多P2P公司跑路就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不是會有傳染性?如果新聞報道了很多欺詐行為,是不是會導致公司更多的欺詐行為?

很多公司會有併購,由於併購的原因,我這個部門跟另外一個公司的部門可能就會合併起來,之後我會引進一些新的人,那些新的人以前可能有欺詐行為,他有欺詐行為的話會不會導致我本來的員工也有欺詐行為?

研究發現,如果你新引進的人原來有欺詐行為,會增加部門原來的人的欺詐行為,這個機率要增加37%,非常大。所以,欺詐行為也是有傳染性的。

在公司裡面,這種欺詐的傳染性其實是一個毒瘤,非常嚴重,因為有些研究發現:比如你把工作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是有欺詐行為的,一組是沒有欺詐行為的。

結果發現,有欺詐行為的這一組,工作效率平均要下降20%,什麼原因呢?

這可能是由於這個組的各種欺詐行為,員工覺得道德上受到譴責,會導致他們工作有壓力,工作效率會降低。所以如果你引進一個有欺詐行為的人,導致其他員工也會有欺詐行為,這樣的話整個組的工作效率會下降很多。

第二,有欺詐行為的這一組可能會導致很多人換工作。而對公司來講,換工作的成本是很高的,你要重新雇一個人過來,還要訓練他,所以你希望降低換工作的這種機率。

但是如果一個組有很多欺詐行為,會導致更多的人願意去換工作,在實驗裡面換工作的人數會高出百分之好幾十。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什麼呢?

在欺詐的這組裡面會有更多的人換工作,是哪些人離開呢?

是那些很誠實的人選擇離開,剩下的都是那些有欺詐傾向的人。而在誠實的那一組裡面,相對來講大多數誠實的人願意留下來,只有那些有欺詐傾向的人才願意離開。

所以你能看到,如果你引進一個有欺詐行為的人,導致這個組裡面最後剩下的都是有欺詐傾向的人,那整個公司的環境最後可能就會被損壞了。



教你一招:利用羊群效應提高收益

剛剛講了這麼多羊群效應在公共政策、公司管理中的應用,

一個重頭的應用,就是在股票市場投資中的應用,羊群效應是不是能夠產生一些有意思的投資策略。

我要講的是基於一位華裔博士的論文,這個人叫做大衛·楊(David Yang),以前在哈佛的商學院念金融學的博士。他博士畢業之後去了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 Irvine)做教授,他主要就是用他的這一篇工作論文找到的教職。那下面我就講一下他這篇論文主要的思想。

如果過去一個股票漲了,是不是很多人就會買了?

如果人有盲目的羊群效應,其他人也會跟著來買,這樣就會導致股價過高。那麼,我用一個變量就能夠預測將來股票的收益率,這個變量是什麼呢?就是居民投資到股票市場上的資產比例。

如果投資在股票市場的資產比例越高,這個時候整個股市就越被高估,那將來的收益率就會越低。

由於大家盲從導致股票反應過度,如果是好消息就把股價推得太高,如果是壞消息就把股價推得過低。這是一個猜想,那我們看數據裡面是不是真有這個結果。

他是這麼做的,他把美國家庭投資在股票上的資產比例這個變量算出來,是個時間序列。把時間段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家庭投資在股票市場的資產比例最低的一段,第四段是家庭投資在股票上的資產比例最高的一段。如果這個時間段有40年,就是每一段有10年。

然後再去跟蹤,給定今天是處於美國家庭投資在股票的資產比例最低的那10年,將來5年美國股票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16%左右。但是如果是處於另外10年,也就是美國家庭投資在股票市場的資產比例最高的那10年,未來5年每年平均收益率是-4%左右。差別大約是20%。



什麼時候你應該買股票呢?

你應該在當別人都沒有太多錢投在股票市場的時候去買,而且應該長期持有,平均持有5年,收益率才會比較高。如果你短期持有的話,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基本上這是一個市場擇時策略。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模範的作用真的很重要。

在A股市場上如果聽到賣菜的大爺大媽都在討論股票,並且向你推薦股票,就應該啥都不想趕緊清倉走人。這就是「羊群效應」里最邊緣的羊都已經進入狼群的包圍圈了。

所以,在A股上以此來作為一個賣出的策略。當這些人都深惡痛絕說再也不買股票了的時候,就是你應該進場的時刻了。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模仿的作用真的很重要

比如:

某部門領導總是來到辦公室工作,結果該部門的整體員工都來得比其他部門早。

不到飯點發現沒人提前去食堂排隊吃飯,也就不會有人早些離開工作崗位去吃飯。

月度、季度和年終評優都給了部門辦事效率高、能力強的員工,會發現之後一段時間大家的工作狀態都很有勁。

所以,要麼給新人一個好的示範讓其學習,要麼給團隊一個好的榜樣讓其效仿。

比如一位工作效率非常高的員工,會帶動工位周圍的其他人也提升自己做事的效率。

同時像有的超市裡,收銀員都是面朝同一個方向。這時如果最前端的收銀員工作效率非常高,會帶動自己「身後」的同事。

另外我覺得像雷·達里奧和張一鳴都極力倡導公司內部的信息透明,或許「羊群效應」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這些創始人打造出了相對透明、高效的企業文化。

第一,某一項任務開始做的時候,找一個帶頭的人。有了第一個人做,我們再把做的消息及時散布出去。剩下的人就會著急,能給主動的

去工作。

第二,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時,如果只是說自願參加。那麼就沒用多少人報名。忽然有第一個人,主動報名了,那麼後續跟著的報名的就會特別的集中。

第三,再討論會或培訓會發言時。如果,只是提問,沒有幾個能夠主動,除非是真的有想說的。但是,如果有一個人主動先發言了,後續跟著發言的會輕鬆很多。



最後作個總結

1.理性也會導致羊群效應,但更多的是盲從導致的羊群效應

2.偷盜、欺詐這些行為也會因為羊群效應而發生傳染

3.一個投資策略:你應該在當別人都沒用太多錢投在股票市場的時候去買股票,而且應該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