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傑
前幾期,我們說到舒城路,她的南端與廬江路交會,並呈現垂直之勢。說起長江中路以南的老城區,人們總是想起紅星路的文藝,舒城路的小吃,女人街的小商品,宿州路的「老解放」,桐城路的赤闌橋,等等。若是說起廬江路,人們能想到或是與宿州路交叉口東北側的商之都(宿州路8號),或是馬路對面的省立醫院。廬江路似乎很迷,以至於沒有關鍵詞可以準確地來形容她,或者說沒有一種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
商之都(攝影 | 束文傑)
不過在筆者看來,廬江路卻像一位「寶藏男孩」,不去挖一挖你永遠不知道他的秘密。廬江路,沒那麼簡單!
據《廬州府志》記載,廬江路西段(金寨路—七星塘便路,即南門小學西側),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即已是「五街二十五巷」中的「觀音巷」(右三廂)。
觀音像(攝影 | 束文傑)
廬江路西段曾分布有幾處宗教建築。觀音巷內是否有「觀音寺」、「觀音廟」之類的建築?明清方誌中未有相關記載,明代以前已無法考證。不過,在今天廬江路與桐城路交叉口東150米南側省林業廳宿舍,1955年以前是水晶庵(一名水月庵)址,該建築始建於清代順治七年(1650)。距此向西300米處,今天的廬江路與人民巷交叉口東南角,曾有一口名為「八卦井」的古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尚存。還有一處位於今天的新安文化廣場一帶——周大房,民間又稱為「周寡婦祠」,過去在石門框上有「貞心古井水,亮節晴空雲」對聯,解放以後拆建省合作幹校(後省供銷社印刷廠)。
人民巷(攝影 | 束文傑)
「觀音巷」這一名稱一直延續到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此時,名稱開始由「觀音巷」向「官營巷」、「官鹽巷」演變。
食用鹽(攝影 | 小狸)
除了方言的諧音外,主要原因還是鹽務機構入駐巷內。據史料記載,清代咸豐七年(1857),各場徵稅機構裁撤,安徽設局對過境鹽徵稅,在合肥及三河各設一個分局,隸屬於大通督銷局,辦理轄境鹽務。民國二年(1913),新設皖岸榷運局(大通),繼續在合肥、三河設有分局,辦理鹽務及徵稅事務。六年後,另設有皖岸稽核處(蕪湖)合肥秤放處,管理鹽款收入及放鹽工作。後來,安徽省鹽務管理局成立,合肥鹽政機構為皖北分局六安支局合肥卡。據李雲勝《風雲起兮官鹽巷》一文,民俗專家牛耘曾考證小巷淵源,清末時合肥的鹽務機構便設於巷內,「全城賣食用鹽的店鋪都從那裡批發進貨」。
曾經的食鹽運輸(來源 | 資料圖片)
關於鹽務機構的具體位置,有朋友提供一條線索——廬江路省林業廳宿舍附近。不過,還需進一步查詢史料加以佐證(歡迎廣大讀者提供線索)。
廬江路東段呢?如小標題所示,需要分三段講述。
三育學校巷,百年南門名校。上文已說明,七星塘便路南段在今天的安徽廣播電視報社與南門小學交界處,而三育學校巷自此向東呈「大弧形彎」通往今天的徽州大道。1958年開拓道路中裁彎取直,形成今天走向。
安徽廣播電視報社(攝影 | 束文傑)
今日三育學校巷(攝影 | 束文傑)
三育學校巷得名於巷子南側的三育學校,今天的名字是南門小學。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美國傳教士方淑英在四牌樓創辦了女子服務社。十年後,改為「女學」,不久又更名為「三育女子小學」,宣統元年(1909)改為中學。民國六年(1917),學校遷至今址。民國十六年(1927),開始男女兼收。抗戰勝利前後,改辦日偽縣立合肥中學(後省立)、省立合肥中學以及省立合肥實驗小學。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育中學恢復。解放以後改為私立,1953年改為現名。
三育學校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縱橫洋樓巷,西洋風情難尋。其實,按照民間說法,合肥的洋樓巷有兩條。一個是今天的愛國巷(1982年12月28日更名),原從紅星路向南通至廬江路(叉一條折向西通徽州大道),1953年興建省機械廳大樓遭到堵塞。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廬江路,具體是指徽州大道至宿州路段。
今日洋樓巷(攝影 | 束文傑)
這裡所說的「洋樓」,指的是位於兩條洋樓巷交叉口東北向的合肥基督醫院,因其「二層木結構樓與我國傳統房舍不一樣」,於是百姓們如此稱呼(乖乖,di個東si真得味!)。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德國傳教士戴爾第來到合肥,在德勝門天主教堂開設了「聖心診所」,這是西醫傳入合肥之始。三年後,中華基督總會又指派美國傳教士柏貫之到合肥傳教施醫。他最初在東大街(今淮河路)杜家巷內租了12間房子開設西醫診所,1903年開始購買了這塊土地,開辦起了柏貫之醫院。
小洋樓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最初,醫院只有一幢二層西式病房部,隨後又蓋上了幾幢同樣風格的小別墅,其中一幢西式平房是門診部、三幢二層西式樓房是職工住宅樓及附屬用房,有50張床位,並有了第一合冷氣式X光機。1914年,改名「合肥基督醫院」,至抗戰前已可以開展闌尾切除、剖腹產等外科手術,並附設一所護士學校。其附近區域陸續建起了幾十幢西式別墅,成為當時合肥城裡著名的西式別墅集中區。
合肥基督醫院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抗戰期間,醫院的醫療設施、儀器設備全遭破壞,直到勝利後才漸漸式微。解放以後,皖北行署衛生處正式接管了醫院,並更名為「皖北行署直屬醫院」。1951年3月再次更名「和平醫院」。1955年,醫院正式定名為「安徽省立醫院」,並向廬江路偏東一帶擴建。今天,宿州路南段西側及廬江路東段南側大片區域均為省立醫院的「地盤兒」。
今日省立醫院(攝影 | 束文傑)
美國人沒來之前,洋樓巷原名「左聖宮巷」。眾所周知,過去的合肥城內曾有「六觀、七寺(八)、八廟(二十二)、九宮、十三庵(二十一)」的說法,其中這九宮就包括了左聖宮,位於今天廬江路與徽州大道交會處向東約一百米南側的省經委宿舍機械小區內。據記載,左聖宮始建於唐代,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重修,史書中又寫作「佐聖宮」。1951—1952年,拆建為皖北行署工業處,大門正對醫院西側的洋樓巷(今愛國巷)。不知大家可否讀過筆者此前寫的《合肥電影簡史》一文,其中便提到了合肥最早電影放映便是在小洋樓內,以及早期電影放映點——城南遊藝園,據《合肥老城志略》考證其地點正是在廬江路與宿州路交叉口南側,解放初期一度是共青團安徽省委機關所在地。
城南遊藝園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左聖宮巷還包括東段的「農場巷」。這一名字來源於民國時期巷子南側的實驗農場,也就是今天廬江路南側省立醫院東部。很多人不知,這處農場所在的地方,1921—1927年曾辦有三育男子中學。1928年,合肥鄉村教會在其校址上創辦了基督農場,並在其內闢地興辦合肥最早的奶牛場——三自乳牛場,解放後併入合肥乳牛場。
奶牛(攝影 | 束文傑)
廬江路內曾經也有一座城隍廟。熟悉合肥的人,若是說到城市裡現存的古建築,城隍廟得占一位。不過,人們熟悉的城隍廟是「廬州府城隍廟」,而我要說的是「合肥縣城隍廟」,兩者無論是從文化級別還是建築規模有區別的。據記載,此處城隍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地址就在今天省立醫院病房大樓的西北角,民國時期曾是城南鎮鎮公所辦公地(城區設有六鎮),後來為某派出所,1980年被拆除。
廬州府城隍廟(攝影 | 束文傑)
正式命名為「廬江路」是在1956年5月15日,兩年後進行了開拓。其實,原來市政府打算將廬江路再向東延伸至永紅路(今龔灣路),但不知什麼原因至今未開拓。
今日廬江路街景(攝影 | 束文傑)
過去的廬江路,用曾居住在巷內、原省直工委宣傳部長馬驊的話來說,街道內「許多房子還都是土牆、草房,還有棚戶」。一些機關單位陸續入駐,才開始建起「磚瓦房子」,院子裡還有「草坪、木柵欄、假山、水池」等裝飾,街道很安靜,但「樓房很少」。
當年城內的草房(來源 | 資料圖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街道內各單位開始建起一座座蘇式/仿蘇式建築,有些還融入一些中國本土元素。從2018年,合肥陸續公布了兩批歷史建築名錄,其中廬江路上有四處入選,自西向東分別是:安徽省供銷社辦公樓、安徽省冶金廳老辦公樓(廬江路70號)、安徽省冶金廳老辦公樓(廬江路64號)、安徽省工業供銷公司辦公樓等。
安徽省供銷社辦公樓(攝影 | 束文傑)
安徽省冶金廳老辦公樓(廬江路70號,攝影 | 束文傑)
安徽省冶金廳老辦公樓(廬江路64號,攝影 | 束文傑)
安徽省工業供銷公司辦公樓(攝影 | 束文傑)
曾有一名「文青」這樣描述廬江路:沒有太多的商店,沒有人頭攢動,沒有來往的車輛。秀麗的槐樹與柏油馬路,咖啡廳與雜貨鋪交雜著,形成了頗具慵懶氣息的街區……路邊的槐樹葉子瑩綠,站在樹下,透過濃密的樹葉叢,看得見陽光的碎片,在縫隙中灼灼其華。比起法國梧桐來,它顯得輕盈秀氣……偶爾也能看到老人坐在路邊,悠閒地聊著天,或者就是坐著發獃。
1978年航拍(來源 | 資料圖片)
廬江路最熱鬧是在傍晚,這個時候住在街道里的上班族、學生黨們紛紛湧入。有時因街道狹窄車輛堵塞、叫苦不堪,幸好近些年設置成單車道,少許緩解通勤時間的交通狀況。當然東段相比中、西段總是更熱鬧的,省立醫院來來往往的人群,或是身著白衣的醫護人員,或是病患人員及其家屬,又或是高呼「住宿」的旅社小販,每個人都在井然有序進行自己的行程。
與同為慢節奏的舒城路相比,廬江路少了幾分商業氣息,多了幾許安寧與靜謐。如果再與其平行的紅星路相比,廬江路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一些。思前想後,清末民初的西醫、宗教、現代教育,解放初期的蘇式建築,現代的咖啡廳……似乎「西洋風」或者「歐美風」、「歐美文化」來代表廬江路似乎更為合適?
今日話題:你對廬江路有什麼印象?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 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