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結婚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在papi醬看來,孩子不是必需品,生孩子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看法,一切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在生孩子這個問題上,我想父母們的確應該「自私」一點,時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切不可為了迎合周圍的環境,而匆匆忙忙要一個孩子。
這種看似「顧全大局」的背後,其實是對孩子和家庭的不負責任。
有了寶貝後的父母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孩子負責,這五種話千萬不要說出口。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開頭就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語言上的暴力,是一種更為隱秘、不易察覺的暴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刀子嘴,豆腐心」。其實這種隱形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Parents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裡面盤點了父母常對孩子說的5句話。每一句話,都像利刃,扎入孩子的心裡。
一、對外表的惡毒評價
「好胖」、「好矮」、「好瘦」、「頭髮好醜」、「穿衣服好難看」,這樣的詞彙,別說是孩子,大人聽了都會感到刺耳,受不了。
二、一味地強調「我是為了你好」
父母都特別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悄無聲息的把一隻腳踏過分界線。以愛為名,干預他人的生活,活生生地把"我是為你好"變成了一種傷害。papi醬曾在微博上發了一條視頻,一改往日的詼諧逗趣,很走心地和網友聊了聊她想對天下父母說的話。很多父母,喜歡把「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因為你,我才會變成現在這樣」掛在嘴邊。
三、「別人家的孩子」
《少年說》里,一位女孩鼓起勇氣登上天台,對著下面的同學和自己的媽媽,大聲地喊出自己的心裡話: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媽媽老說,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呢?」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四、「你再...,我就不要你了」
相信很多媽媽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家長,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總是在無意間把這些話脫口而出。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是形成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反之,當孩子的親子依賴是不安全類型的,本來就處於分離焦慮中的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焦慮,媽媽回到家之後就會特別黏媽媽,也可能用更多的哭鬧來試探媽媽還愛不愛自己。
五、言語辱罵「真沒用、真笨 」
如今越來越多家長會給予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但精神上愛的給予,或許還有所欠缺。家長的一句「真沒用」,在語言上直接否定了孩子的價值,不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漠,更讓孩子的自尊心和價值感遭到打擊。
有時候,最傷人的不是人身攻擊,而是語言暴力。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口無遮攔,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去做?
1 使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和人說話時,語音語氣和詞彙準確,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你的同事或者朋友請求你幫他做事,其中的一位使用愉悅、快樂的聲音,而另一位使用生硬、嚴厲的語氣對自己提要求,那麼你更願意幫助哪一位?我們都對悅耳的聲音有好感,而對於高聲、刺耳的批評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2 剔除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
父母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論,比如「你真懶」「你真笨」等。這些話語帶來的效果,其實往往和父母想要的結果相反。孩子經常接受到這樣的負面評論,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可能失去自尊、缺乏自信,更會傷害孩子對你的感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錯誤當然需要父母批評和指正。
3 拒用「聽覺阻塞詞」
其實,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可以考慮以「我」作主語,比如,「我希望你下次出門前動作可以快一點」,這樣能給予孩子正面引導的同時,也可以帶來緩和的語氣和效果。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從而拿出更合作的態度配合父母。孩子是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偶爾犯些錯誤,暴露一些不足,這並不為過。但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以此為依據,諷刺、打擊孩子,更不能小題大做,大驚小怪,惡言惡語傷害孩子。
4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在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一些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時,出於本能,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比如,「請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著玩你們各自的玩具」。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不僅能讓孩子更聽得進父母說話,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指導和示範,反倒會讓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開心。
你說的話就是一把無形之刃,也許表面看不到創口,可只要被刺,傷口便久久不能痊癒。
有時候你看似無關痛癢的一句話,卻是很多孩子終其一生擺脫不掉的陰影。
言語有度,請嘴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