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宅家學習30天,成績一落千丈,父母在信任和管教之間如何平衡

2020-03-08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一句話流傳很廣:「疫情過後,學生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自律的會越來越優秀,遙遙領先;不自律的,各種糊弄假學,就會落後一大截。」

無需等疫情結束,現在宅家上網課30天,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特別優秀的依然保持優秀,平時成績一般的突然彎道超車,平時成績好的敷衍塞責正在走向下坡路,那些在最後的依然在隊伍的末尾徘徊,競爭最激烈的還是中間這兩部分孩子。如果接下來的時間,再像前30天一樣的狀態,等到開學後,孩子們的排名真的會來一次大洗牌。身邊就有很多這樣鮮活的案例,看看他們的情況一目了然。

01 孩子上網課30天,有的一落千丈,有的扶搖直上

我家孩子也在上網課,對這個問題有很深切的感受。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當你還在放縱孩子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孩子正在迎頭趕上,讓你措手不及。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也許會讓你看出端倪。

1)一個表現突出的男孩

兒子的一個同學,表現格外突出。因為疫情的關係,媽媽不能上班,隔離在家,就順便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上課一起做作業、討論問題,不懂的及時和老師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就發現了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比如跳看視頻、不看課本、盲目做題等等,迅速進行了糾正。

每次做完作業,媽媽都認真給他檢查分析,不放過任何不理解的問題。結果孩子在摸底檢測中一舉進步了十幾名,在全年級排名也是前面十名左右的名次,進步相當明顯。

還有幾個孩子也是這樣,家長因為無法外出,順便陪孩子學習,孩子進步都非常大。

2)一個處處退步的男孩

再來說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我兒子。一直以為兒子的自學、自理、自律能力很強,平時很少去插手他的學習,只是在他落後的時候,提醒他一下,他自己就很用功地趕上去。所以,在家上課也沒有特別上心,讓他自己學習、自己做作業,也沒有給他檢查,直接提交作業。

需要改錯的,也是讓他自己改錯,沒有去問他是否理解。結果就是做題的準確性不高,經常拿到不好的評價。以為他會知錯就改,結果並沒有按下暫停鍵。依然我行我素,在摸底檢測中一舉退步了10幾名,馬上就要跌到全年級100名開外,退步速度是驚人的。

也有幾個男孩子和兒子相同的情況,在家裡貪玩的結局都不甚理想。

02 孩子有的進步有的落後,差距到底在哪裡?

這幾天沉下心來反思,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孩子學習能力下降,還是別的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通過了解進步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難發現,其實學習能力不是主要問題,孩子們之間的智力水平並沒有很大差距,關鍵差距在於孩子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認真按照要求學習,家長是否監督到位。

1)孩子的努力程度

進步明顯的孩子,每次作業都寫得認認真真、工工整整。學習基礎好的,作業準確率非常高。學習基礎差一些的,作業準確率雖然不太高,但是每次都認真改錯,每個出錯原因和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都寫得非常清楚,一看就是認真思考,積極上進。除了作業的工整程度之外,每次作業上交都非常及時,如有疑問馬上諮詢老師,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搞清楚為止。

落後明顯的孩子,反差自然很大,交作業拖拖拉拉,有疑問也不問,不懂裝懂。作業寫得龍飛鳳舞,需要仔細辨認才能看清楚。作業漏洞百出,改錯時也不認真修改,寫個答案交差了事,就像是完成任務一樣,完全沒有想學會的狀態。

2)孩子的專注程度

進步明顯的孩子學習的時候特別專注,認真按照老師的要求看視頻、預習課本,同時做好筆記,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準備課後諮詢老師。上課的時候心無旁騖,只思考和學習有關的問題,不開小差。等到學習完之後再去放鬆,勞逸結合,時間安排得很合理。

落後明顯的孩子則大相逕庭。老師安排的視頻,有選擇地看,自己誤以為只看重點就可以完成作業,看視頻就是為了寫作業,不是為了學知識。如果老師沒有推送課本原文,不知道去找課本看一眼。上課的時候經常走神,看到桌上的玩具玩一玩,或者打個遊戲和同學聊個天。時常進進出出,坐不住。無法專注學習,吸收的知識很有限,落後也是自然的。

3)家長的陪讀情況

進步明顯的孩子並非是自己突然覺醒,和家長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家長平時都很忙,但是疫情期間情況非常特殊,有的因為去過外地必須隔離在家,有的因為無法復工也閒在家中。很多平時沒有時間管孩子的,突然有了時間,他們想藉助這個機會補償對孩子的虧欠,所以耐心地陪伴孩子。他們和孩子一起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後顧之憂,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孩子因為有了父母的陪伴,內心升騰起一股力量,所以越學越有勁頭。

落後明顯的孩子大多是家長疏忽了,不能全怪孩子。有的家長在一線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有的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長參與太多。有的想陪孩子學習,無奈自己實在看不懂。有的過於相信孩子,認為孩子自己能行。但是家中的誘惑太多,和學校的學習氛圍有天壤之別,孩子一時沒管住自己,在學習上付出的精力太少,自然就被遠遠甩在後面了。

03 孩子退步了,我們還敢不敢信任孩子?

當孩子退步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對孩子失望,對孩子的信任度會降到最低。我們還敢不敢信任孩子?應該要信任,因為在信任基礎上的管教才有效果。相信我們的孩子不是笨孩子,只是一時迷失了方向,沒有找到前進的路。

  • 信任孩子的能力

如果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每天就處於唉聲嘆氣之中,對孩子充滿失望,不斷提醒孩子的錯誤,孩子得到太多否定評價。按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提出的「鏡像自我理論」,孩子會根據父母的評價,進行自我判斷,認為自己真的不行,會變得越來越差勁。

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相信他有能力理解所學的知識,相信他有能力面對未來面臨的一切困難。當我們對孩子有信心的時候,就不會過於焦慮,對孩子充滿希望,態度也會平靜而溫和。孩子感受到父母信任,就會更加自信。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自信是煤,成功就是熊熊燃燒的烈火。」孩子有自信心,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才能更快恢復情緒,為了完成目標而充滿幹勁。

想起了愛迪生的故事,他在學習總是問些奇怪的問題,老師很很煩惱,給他媽媽寫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們決定不讓他繼續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而媽媽卻改變了紙條的原話,說「您的孩子是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教他,建議您親自教導。」因為媽媽信任孩子,把他當作天才培養,愛迪生髮明了電燈,真的成了天才。

  • 信任孩子的行為

如果我們不信任孩子,就會不斷地去干擾孩子。孩子學習的時候,一會兒給孩子送個水果、一會兒給孩子送杯水、一會兒又讓孩子休息一下,這種場景在很多家庭都發生著。其實家長不是關心孩子餓不餓渴不渴,而是去看看孩子是否在學習。這種干擾不僅起不到讓孩子好好學習的作用,還會讓孩子反感,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為什麼孩子總是想逃離自己的家,就是因為對父母的干擾不勝其煩。三毛自述曾經深受父母不信任的困擾,她寫道「每一度的決心再離開父母,是因為對父母愛的忍耐,已到了極限!」

當孩子坐在電腦前,是在思考還是在開小差?我們很難從表面看到他的內心。這時寧可信任孩子,相信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即使挪挪椅子,站起來走動一下,也只是放鬆休息而已,不要強迫孩子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我們成人的專注力也只有25分鐘,工作一會兒還忍不住去刷刷手機。讓孩子一口氣坐上40多分鐘,一直在專心思考,確實有些勉為其難。

04 孩子退步了,不是無藥可救

孩子退步了,我們是不是會認為孩子無藥可救,特別想放棄孩子?是的,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們放棄了孩子,老師也會放棄孩子,我們不幫助孩子,還有誰能幫助孩子呢?面對孩子的退步,迎難而上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1)做好檢查工作

《孩子粗心大意,媽媽怎麼辦?》中提到,孩子通過檢查可以降低出錯率,慢慢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但是騎驢覓驢,孩子對錯誤沒有預見性,檢查會很盲目。

我發現孩子在檢查之後確實會有一些錯誤,他認為他的答案是正確的,不應該判為錯誤。兒子在做英語的時候,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他表示外國人就是這麼說的,不會有錯。豈不知說話有時是不講語法的,有省略、有誤用非常常見,現在還是紮實按照書中的答案來最穩妥。

所以,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再檢查一遍,對於他遺漏的問題要及時指出,讓他養成全面檢查的習慣。即使他的答案也正確,也要讓他再把標準答案寫一寫,同時掌握兩種用法還能豐富知識。孩子改錯後也要進行檢查,確認他是否真的理解錯因並真正掌握新的知識點。除了檢查作業之外,還要檢查課堂筆記,在書寫工整程度、全面程度方面進行檢查。

2)當好腳手架

心理學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指出,當孩子尋求父母的幫助或者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要用「腳手架」法對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

如果工人蓋房子,腳手架不是替他們分擔工作,而是輔助解決高空作業問題,也是臨時性的、特殊情況下的幫助。我們幫助孩子時,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是腳手架,孩子才是完成任務主角。

比如說,孩子的有道題做錯了,我們不能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讓他自己思考,思考之後還是不理解,幫助他理解。如果擔心我們的解釋會誤導孩子,要及時和孩子一起向老師求助。通過這段時間和老師溝通來看,老師講得確實通俗易懂,孩子容易理解。

3)簽署行為契約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作者托馬斯· 戈登認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對抗他們的權力。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能較少地依賴於權力,更多地依賴於非權力的方法來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就沒什麼可反叛的。」行為契約就是一種「非權力的方法」。

和孩子簽署行為契約是非常可行的方法,和孩子進行溝通以後,確認需要改進的行為,找到最需要改進的、孩子又能認可的行為,和孩子簽署一份契約,完成之後,再簽署新的契約。

需要改進的行為一定要少於3個,目標太多,孩子一下子改變太多,實屬困難。目標要量化、要具體,有可操作性,讓孩子能夠執行。比如起床的時間是早上7點,而不是說「早點起」。寫字要求清晰工整,方便辨認,而不是「認真寫字」。

4)注意溝通方法

《兒童溝通心理學》提到:用溫和的語氣與孩子溝通,不僅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點,而且還可以縮短親子之間的心靈距離,促進親子之間的思想和情感的溝通交流。

孩子早上不起床,叫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到了時間作業沒完成,催了一次又一次。孩子的作業總是漏洞百出,說了一回又一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受到嚴重影響,忍住聲高八度,而孩子對抗的情緒也會更加強烈。如果我們態度溫和,孩子的情緒也是平和的,孩子就容易配合。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我和兒子身上,那天又叫兒子快點做作業,兒子說「媽媽,我很反感你說話的態度」。我才意識到我的大腦已經控制不住我的情緒,讓我變成了一個處於吼孩子邊緣的人。我改變了態度,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就變乖了很多。這幾天每天都在配合我的要求,又開始努力學習了。

結語

孩子在家學習的狀態還要持續多久?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放鬆對孩子的管教,天真地認為所有的孩子都在放羊,那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學習有鬆懈的苗頭,趕緊剎車吧。從現在起,既要信任孩子又要管教孩子,陪孩子一起走過這個特殊的時期吧。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QVDvXAB3uTiws8KIT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