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獎史上的六部最佳戰爭片:第三部給很多觀眾留下「童年陰影」

2019-11-19     莫秀才拆電影

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獎項,大約相當於奧斯卡里的「最佳影片」,跟奧斯卡等電影獎不同的是,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獎的評審頗有「彈性」,在金雞獎史上,兩部甚至三部影片同時獲得「最佳故事片」的案例時有發生,比如在2000年的第20屆金雞獎上,就有三部影片同時獲得「最佳故事片」獎,它們分別是《我的父親母親》《橫空出世》和《生死抉擇》。在金雞獎史上,也有最佳影片空缺的現象,比如第9屆金雞獎就沒有頒發「最佳故事片」獎。

《我的父親母親》

毋庸諱言,金雞獎的很多獲獎影片,都帶有某種「主旋律」的特徵,《焦裕祿》《橫空出世》《生死抉擇》等弘揚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都曾受到金雞獎的青睞。在很多60後、70後乃至80後的觀眾心目中,往往會把主旋律電影和戰爭片基本等同,因為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內地出品了大量戰爭題材的主旋律電影,這些影片後來成為了兩三代人的集體記憶。

《橫空出世》

金雞獎創辦於上世紀80年代初,這時候的國產主旋律戰爭片其實已經日漸式微,中國電影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發展局面,不過在金雞獎史上,仍然有一些戰爭片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相較於以前的戰爭電影,這些影片在場面、視覺等方面更具衝擊力。

1、《開國大典》

本片是建國40周年獻禮片,也是中國電影史上史無前例的鴻篇巨製,影片既有宏大的敘事,又有不少細節故事,是全體中國人必看的電影之一。如今的電影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卻再難拍出像《開國大典》這樣有著歷史質感的影片,不知為何。本片獲得了第1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片中飾演蔣的孫飛虎,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2、《大決戰》三部曲

《開國大典》的製作規模史無前例卻後有來者,而這個「後來者」正是《大決戰》。《大決戰》共三部六集,片長超10個小時。影片的戰爭場面尤為壯觀,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這部電影竟憑藉人海戰術,拍攝出了恢弘壯闊的史詩場景。本片是第12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得主。

3、《紅櫻桃》

國產片里罕見的以二戰歐洲戰場為故事背景的作品,講述兩名中國孤兒被德軍摧殘的故事,影片幽暗殘酷,是不少大齡觀眾的「童年陰影」,相信看過的人,對女主角郭柯宇後背上的紋身一定記憶猶新。本片是第16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當時的很多中小學校曾組織觀看此片。

4、《鴉片戰爭》

這是一部回歸獻禮片,由謝晉執導,製作成本超過1億元人民幣。影片全景展現了「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既有高層決斷,又有民間疾苦,戰爭場面也不小,當年的票房也不錯,但由於本片沒有修復的高清度片源,電視台也很少播放,成了一部漸漸被人遺忘的電影。《鴉片戰爭》是第17屆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那一年與之爭奪該獎的還有《紅河谷》和《大轉折》兩部戰爭片。

5、《太行山上》

比較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戰爭場面並沒有使用電腦特效,而是使用真實的炸藥,製造出了火爆的場面。《太行山上》邀請了梁家輝、劉德凱等港台明星參演內地主旋律作品,這在當時算是亮點。在第25屆金雞獎上,《太行山上》和陸川執導的《可可西里》並列獲得「最佳故事片」獎。

6、《集結號》

如果將《太行山上》稱為「傳統」戰爭片,那麼在其兩年後問世的《集結號》就是一部「反傳統」戰爭片了。《集結號》的「反傳統」首先表現在技術上,馮小剛在這部影片中製造出了極為混亂且逼真的戰鬥場景。其次是《集結號》著重刻畫了個體人物在戰爭中的感受,他們不再是臉譜化的英雄,而是一個個有脾氣、有情緒,甚至有怯懦的英雄,這在以往的國產戰爭片里還是比較少見的。《集結號》在第27屆金雞獎上,與陳凱歌的《梅蘭芳》共同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

除上述六部戰爭片外,曾獲得過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的《紅高粱》《雲水謠》等片,也帶有戰爭元素,不過這些影片的主題已不是戰爭本身了。

莫秀才拆電影 | 一個有點懷舊的電影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OMMjm4BMH2_cNUgbT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