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這首老歌里,藏著兩代人的情感障礙

2020-01-03     武志紅




01


大概很多人都聽過陳奕迅唱的這首《單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把它解讀為讚美父愛。


但歌曲的作詞人黃偉文對這種解讀很是詫異,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明明就是一首控訴父親的歌啊!根本不是讚美!


後來他特地在《東周刊》的專訪里澄清了這一點。


《單車》這首歌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寫的是作詞者與父親的故事。其中許多歌詞,寫出了他對父親的感受。


如果父親真的那麼愛我,那為什麼我很少感受到,也不曾聽他表達過——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

……

想我怎去相信這一套

多痛惜我 卻不便讓我知道


只在那一次,他買了新單車,載我出去玩。在后座的我抱著父親,把自己的臉貼緊父親的後背,才實實在在感受到父愛和溫暖——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只有一次實在接觸到

騎著單車的我倆

懷緊貼背的擁抱


儘管如此,我還是需要父親的愛,讓這份愛成為我日後行走社會的後盾——


你愛我愛多些

讓我日後走得堅壯些

任世間再冷酷

想起這單車

還有幸福可借


黃偉文曾表示,香港可能有一半人都唱過他寫的詞,但旁人的讚美並不重要,他在意的,只是自己是不是足夠好,是否可以好到可以吸引父親的注意。


這首歌承載著對父愛的渴求,也寫出了許多孩子的心酸和無奈,但這種不肯把愛明說的情況,又何止局限在作詞者的父親身上呢。


也許在老一輩的文化背景里,沒有人教他們感受愛、表達愛,所以他們只能用僵化的方式去愛孩子:


有些父母會端著自己「長輩」的身份,牴觸親子間的親密,認為「親昵」等同於「示弱」,顯得自己不權威;


有些男性礙於人們對「陽剛」的期待,無法表達親密,所以就會用以「訓導」「沉默」來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


但對於孩子來說,在面對這種父母的距離感時,會感到難以理解:


人們都說父母的內心是愛我,但為什麼他們的語言行為會如此淡漠。


在「無言的愛」的環境里長大的他們,也容易會效仿父親的方式,認為愛是不需要表達的。


甚至會不懂如何與他人親近,在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感到無所適從。


說到底,吝於表達愛,也是一種親密關係障礙。


而這種障礙會隨著原生家庭,播種到孩子身上。



02

愛我,就不要只留一個背影給我


小芝就是這麼一個孩子。


在她印象里,跟媽媽少有的一次親密接觸,發生在小學的畢業禮那天早上,媽媽給她編了辮子。


那天陽光剛好能撒進窗台,媽媽站在小芝身後,涼涼的手指時不時觸碰到她的脖子,但小芝卻感覺很溫暖,也很奇妙。


這是她的記憶里,媽媽少有的一次溫柔。


小芝的父母都是不苟言笑的性格,慢熱,循規蹈矩,相敬如賓,生活里缺少火花,家裡的氣氛很沉悶。


小芝的媽媽認為,管吃管喝,供孩子上學,就已經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


她跟小芝幾乎沒有情感交流。


相反她覺得如果不對孩子嚴厲,就等於溺愛孩子,就會把孩子養成一個嬌生慣養的「廢人」。


在去朋友家串門時,小芝明顯感覺到,朋友家裡比自己家要熱鬧得多。


聊天時有人回應,拋出的「梗」會有家人一起配合起鬨。每次看見朋友可以跟家人撒嬌和講心事,她都很羨慕。


她也嘗試過主動跟媽媽撒嬌,但每次都被家人說嬌氣和沒用。她試過在飯桌上主動講笑話,但被爸爸指責說吃飯時應該「食不言寢不語」。


現在在外上學的小芝偶爾打電話回家裡,除了電話那邊叮囑一聲「好好學習」,電話這頭回一句「注意身體」之外,她也不知道要跟家裡聊什麼。


想到本應該最親近的家人,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芝心裡有種難以擺脫的失落。


這種不能交心的距離感,是源於沒有建立「情感連結」。


武志紅老師在書里提到過:


情感連結,是最真切的連結之一。


但國人一般羞於談感情,結果是,父母不能與孩子進行流暢的情感交流,而只能進行語言層面的交流。


過於克制內斂的愛,也是一種畸形的愛,但它卻往往被當成一種常態,而比不建立連結更嚴重的,是建立負面的連結。


我朋友小東,他父親是個古板而嚴肅的人。


他父親有著一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價值觀,認為孩子要服從自己的意志,用「高姿態」代替了關懷,用管教代替了「循循善誘」。


更過分的是,小東父親為了讓他不要長成「溫室里的花朵」,把家庭變成一個社會的試煉場。


他們認為去到社會肯定會遇到來著方方面面的壓力和攻擊,先讓孩子早早在家裡習慣這種暴擊,以增強抗壓能力。


例如成績不好就罵、冷落;經常挑刺,嚴肅地逼他改;即使是得到好的成績,也絕對沒有鼓勵和欣喜,而是叫他謙虛。


除此之外,他們還很擅長用「激將法」,通過誇獎別人的「孩子」,以此「激勵」自己的孩子。


在愛被社會規則替代的氛圍里,整個家裡沒有情緒流動和愛的連結,小東也漸漸成長成一個「愛無能」的人。



03

「渴望愛」但不知道如何去愛


不少人都像小芝和小東一樣,從小生活在情感隔離、缺乏親密情感流動的環境。


由於主動交流卻被拒絕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漸漸養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不輕易表達自己的內心,把自己隔離開來,被動地讓自己變成一座孤島。


但內心,其實也渴望與人有交集。


所以常常會有一些很矛盾的想法或行為:


一面選擇疏離,另一面渴望親密。


拿小芝來說。


由於沒有在親密關係中學會怎樣與人建立聯結,小芝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帶著過分客氣的外衣。


母親是她接觸的第一個同性。但在和母親的相處中,她並未體驗到愉悅的聯結,例如手挽手的親昵,也沒有享受到精神共鳴,例如分享心事的溫情等。


在面對同性朋友的盛情招待時,她總是不知所措,習慣向後退:「不用不用,不用這麼麻煩。」


這些過度的小心翼翼,使得她很難與別人深入合作去完成一些事情,最終把周圍的關係都變成「禮尚往來」的表面連結。


另一方面,小芝也需要一些深度的聯結。


由於缺乏親情,推開友情,她一直把被關愛的期望寄托在愛情上,渴望找到一個人直達自己靈魂深處。


每每遇見一個對她示好的異性,她很容易在和對象還沒有熟悉的時候,就完全打開自己,迫切想讓對方了解她。


在進入戀愛關係之後,任由對方作主導。


而且她有變成「結婚狂」的趨向,因為她內心深處很想找個人和自己建立一個新家,以補償自己在原生家庭沒有感受到的愉快氛圍。


朋友少,容易哄,依賴情感關係等等,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就容易形成「吸渣體質」,在感情中頻頻受傷。


渴望被關懷,卻不敢袒露自己。


除了上面情況之外,還有另一種典型內心矛盾。


更容易發生在小東這樣的男性身上。


父輩的苛刻要求,促使他們形成了自尊心過強與自卑兼具的性格。


他總有一種隨時會被評判的擔憂。這種拘謹也讓他一直不敢在關係中放開自己。


他總會表現得過分理性,不允許自己有幼稚,任性,或者逃避困難等懦夫行為。


他大部分優越感,都來自於「身份標籤」。


以前家人總跟他灌輸他「男子漢」和「長子」等意識。所以他會留戀「優等生」「公司管理層」等頭銜。


但把自我價值感構建在外界時,只要外界對他發出一點點不好的評價,都可能讓他的自尊心受傷。


在親密關係里的他也非常要強。


因為在潛移默化中,他認同了「表示親昵」=「示弱」的邏輯。他做不到對女友袒露內心,也不會主動肯定女友對他的重要性。


以至於一方面他的女朋友沒有收穫良好的戀愛體驗,另一方面他難以得到真正的愛和關懷。



04


成長過程里情感缺失,會讓人本能的情感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


所以長大後,要不就像小芝一樣,在愛情中過度期待和索取,要不就像小東一樣,在愛情面前望而生怯。


總而言之,原生家庭中匱乏的情感流動、以嚴苛要求為核心的交流方式,的確會讓一個孩子內心產生許多困惑、糾結和痛苦。


但不代表我們此生沒有改變的可能。


下面幾個方法,也許能幫到你。


一、停止對「情感隔離」的自我批判。


從小沒辦法在關係中得到情感反饋的人,往往在情感交流中,也會被一種不安籠罩。


這背後,是因為我們在情感交流上的陌生感。


因為陌生,所以不安和失措。


所以,不要急著去批判它,畢竟它不是你主動犯下的錯。


省下自我批判的精力,去做一些下面這些新鮮的嘗試。


二、和溫暖的人呆在一起。


一下子讓自己嘗試去愛和被愛,還是有點兒難。


但我們可以先從改變環境入手,給自己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讓環境去內化自己。


給家裡多買一盞暖色調的燈,購置好看的綠植。


甚至什麼都不用買,回到家給自己一首溫柔的音樂,讓空氣中的暖意圍繞著自己,變成一種可感的愛。


這種暖意會讓你覺得,你正在被世界好好對待。


除此之外,還可以試著多跟溫暖的人交往。


溫度能夠被傳遞和感染的,接近一些願意支持你的人,慢慢感受親密與被愛的感覺。


多和心理狀態穩定的、有愛的人交往,從他們身上收穫正反饋,收穫與人交往中的安全感。


三、在安全的關係中,適當暴露自己


要知道,真正在意你的人,也會想了解你的真實想法。


在安全的關係下,汲取了愛的感覺後,我們可以大膽嘗試暴露自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一段健康的關係,就像在打羽毛球,除了要會接球,也主動發球。


慢慢體驗到,表露自己的內心,並不會讓自己掉價,而是會獲得更多的理解。


表達多了你就會發現,哪怕意見不合,對方也不會傷害你,表達更不會對你們的關係造成損害。


如果身邊暫時沒有可以分享感受的人,你也可以嘗試向諮詢師求助,對諮詢師傾訴自己的內心。


最後,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善待自己。


可能小時候,有些父母會不自覺地掩蓋自己愛的表達,讓你產生困惑:


我是不是真的不值得被愛?

我只能被如此嚴厲地對待?


以至於長大後,我們對愛感到陌生,覺得自己不配得到。


但其實,他人對你的關注、讚賞、支持與愛,是因為你本身就有閃閃發光的地方,你本身就值得被愛!


甚至,即使沒有別人愛你,我們也是一個值得被自己愛的個體。


如何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從積極的善待自己開始。


關注自己每天吃得好不好,給自己寫一些溫情的話等等,讓自己在愛的感受中,把被愛作為一種常態。


療愈自己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還是要自我善待


被自我善待了,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互相善待,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最後,在2020的開端,祝你年年有愛。


作者:芥末醬,存在主義者、生活觀察員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1BWbm8BMH2_cNUgJz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