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陷入「狹窄框架效應」

2019-09-14   良大師

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諾貝爾獎得主理察·塞勒,曾提出過一個概念:「狹窄框架效應」。

意思是,我們有時為了做某事而做某事,因此會陷入很窄的框架中,而忽略了達成目的的其他可能。

猛一看,有點難理解。不過羅振宇在他的《知識就是力量》中,解釋過這個概念。

很多計程車司機,旺季時,早上8點出車,下午3點一看,錢賺得差不多了,於是便收工回家;

但在淡季,到了晚上8點,也沒多少乘客,一想到公司的份子錢,還有油錢,覺得會虧本。於是,一直在街上轉悠,等著人上車。

羅振宇說:這種行為挺傻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是旺季拚命工作,淡季沒那麼忙了,可以多休息一會兒,陪伴家人,養養身體,做點喜歡的事……

那為什麼司機會出現這種錯誤?

羅振宇說: 當你只盯著錢時,這個世界上的很多維度、很多真相,你是看不到的。於是,你很容易做出那種愚蠢的決策。

你看,這就是一種「狹窄框架效應」。計程車司機陷入「每天收入」的小帳中,而忘記去算大帳,因此從整體收益來看,他們吃了大虧。

良叔大學時開了一家服裝店,讓我母親負責財務。其實服裝店的財務很簡單,售價減去進貨成本,就是利潤。

但是,很快服裝店面臨著一個問題:庫存。總會有一些服裝賣不出去,你必須得想辦法處理。

所以,我必須將那些積壓的服裝,打折處理。然而,卻賣不出去。我又發了狠,以成本價處理,但還是賣不出去。

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我和母親產生了分歧。她主張賠本處理,儘快把貨換成錢。

我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一來,做生意是要賺錢的,哪有賠錢的道理?按成本價賣出,已經是很低的價格了,說不定哪天就賣出去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一旦虧本處理,帳務上的利潤就會被沖減。本來你感覺賺了不少,這麼一搞,心裡接受不了。

那時的我,明顯陷入了「狹窄框架思維」。當然我母親並不懂這個理論,但她還是用她的方法說服了我。

她告訴我:首先,帳不是一件一件算的。

你以前賺的錢,不是留到口袋裡就完了。那是一種資源,有這種資源你才有本錢虧本處理庫存,原來賺的錢可以攤薄虧損。

這樣是算大帳,並不虧,只是沒有你感覺賺得多而已。

其次,帳面上的利潤只是假象,拿到手裡的現金才是根本。

她舉了個例子:假如進了100件衣服,每件100元,進貨價共計1萬。200元賣了50件,每件利潤100元,所以帳面上的利潤有1萬!

看起來我賺了1萬,可是真賺到錢了嗎?要知道,我收到的錢只有1萬。所以,並沒有賺到錢,那我賺到的是什麼?

其實,我賺到的是那50件沒有賣出去的衣服。這時,我只有把這50件衣服賣了,換回來的錢才是我真正的利潤。

因此,首要任務是把庫存變現,而不是糾結每件衣服是賠還是賺。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堂商業課。我母親講述的道理並不複雜,是很本質的東西。

我之所以看不透,就是陷入了「狹窄框架」製造的假象。

「凡客」曾被譽為新時代最有潛力的服裝品牌。創始人陳年,依靠網際網路紅利和品牌塑造,成功讓凡客站在風口浪尖上。

然而,很快凡客便陷入危機,直到現在還一蹶不振。

陳年在審查帳務時才發現,凡客竟然有14億的庫存,這個隱蔽卻又直接的因素導致凡客步步下滑。

凡客在一開始的考核中,只有三項指標:銷售額、新用戶增長、老用戶復購。這導致大家只是在追求數字上的美觀,而忽略了商業最本質的問題。

2016年,在一次創業者論壇上,陳年語重心長地對台下的年輕創業者說:「庫存!庫存!記住,庫存、周轉對於一個品牌來說,真的是唯一的生死線。

在考慮這個大的風險前提之下,再考慮其他的問題。記住,庫存是個大問題。」

所以,你看,「狹窄框架效應」不僅僅是草根的專利,即使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會深陷其中。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要表達的?歡迎留言,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83天。

-END-

回丈母娘家嘍...... ——攝於2019年9月13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了解更多,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