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著名心理學研究,告訴父母孩子一生的幸福源於哪裡

1

哈佛大學曾用76年做了一個實驗:什麼樣的人,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成為人生贏家?

得出的結論是:不酗酒不吸煙,鍛鍊充足,保持健康體重,以及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研究還表明:智商超過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外向內向無所謂,也不是非得有特別高超的社交能力。如果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也就是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孩子的童年,有父母親人的溫暖陪伴,將成為他通往幸福人生的起點。

但是如果沒有呢?


2

「那些嬰兒既不哭也不鬧,只是一直呆呆地望著天花板,到處是死一般的寂靜……」美國著名科學家尼爾森教授傷心地回憶起在羅馬尼亞託兒機構看到的情景。

從1966 年開始,羅馬尼亞政府為了增加人口,強制要求每個家庭生5個孩子,但許多家庭並無撫養的能力,大約10 萬名兒童被送進託兒機構。

託兒機構的條件很差,孩子們的生活中沒有親吻、沒有逗樂、沒有遊戲,嚴重缺乏互動交流的機會。

一些科學家跟蹤研究這些孩子一直到12歲,發現一些孩子整個腦的體積明顯小於受到正常照料的兒童,更多的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發育遲緩或低下,有進攻性行為,有多動行為,10% 的兒童有類似自閉症的症狀。

科學家們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養育,發現2歲以前養育條件得到改善的,腦發育可以恢復;2歲以後再改善,腦的發育恢復就很難。

這項研究,表明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溫暖互動對腦發育的重要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除了能影響孩子大腦發育之外,還會對孩子心理發展造成影響。

心理學家經過認真研究,發現兒童心理發展有一個最佳年齡段。如果在這個最佳年齡期間為孩子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會有效地促進這方面心理的發展,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將來很難彌補。

比如,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時期是2~3歲;4~5歲是書面言語形成的關鍵期;5歲~5.5歲是數的概念形成的關鍵期,音樂學習的關鍵期;10歲以前是外語學習、動作機能掌握的關鍵期。

著名的「狼孩」就是典型的錯過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終身難以學會人類語言的例子。

這對我們父母有什麼警示呢?

從小,我們就要和孩子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定安全的互動關係,給孩子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

從出生到成年,孩子的大腦一直在持續發育,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感知刺激和語言刺激,後期的發育需要更是在前期發育的基礎上進行。

前期,孩子一直沒有父母良好的陪伴,沒有父母溫暖的互動和照顧,沒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給予刺激,就會對孩子各方面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後期要彌補起來就十分困難。


3

孩子童年的快樂奠定了一生的幸福感,有安全和幸福滋養的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會更積極,更樂觀。

心理學有研究指出:人格障礙者(指在人格方面有異常、缺陷的人)其共同的原因都是幼年時缺少母愛,共同的內心體驗是弱小無力感和恐懼感,導致童年裡缺失的他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找。

所以孩子小時最好由父母親力親為自己帶,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在教育孩子時,媽媽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往往是負責孩子的情感滋養,需要以「柔」的方式教育孩子。

換句話說,媽媽要對孩子做到「共情」、「接納」、「無條件關注」、「及時響應孩子」,這有利於孩子形成「無所不能感」,形成「幸福感」、「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質。


而爸爸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往往負責孩子精神層面的引領,他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孩子也總從父親身上獲得面對外部世界的信心。

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他人的要求時,爸爸給予的鼓勵和獎勵會促使孩子在母愛的基礎上學會共情他人,對他人的尊重,適應社會,在尊重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所以孩子的教育父母缺一不可。

心理學早有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如果沒有父母長期在身邊的陪伴,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長大以後會缺乏自信。同時,也由於相處短暫,見面時很多父母會產生補償心理,容易產生用物質滿足孩子的衝動,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4

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不少人覺得,幼兒園前的孩子思維沒有理性和邏輯。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研究得出:兒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樣有條理地思考,採取行動干預周圍環境。他們在思考和行動過程中學習,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想法和行動邏輯。

現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如吃、穿和環境的安全等,卻不知道孩子一誕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絕不只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與人之間親密聯繫和能進行學習的良好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育,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不可替代的。孩子學說話、發展各種感覺、認識社會通通都要依賴父母。並且,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情是他一生中擁有的兩個最強烈的感情之一,這影響著孩子一生對你的感情。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父母用心陪伴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孩子童年收到的最好禮物。童年的根基打得好,之後的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順利。

如果期待孩子能幸福一生,那請在他的童年時期,多用心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