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村至今尚存的明清宅院有36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來這裡旅遊,令人大開眼界!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擁有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號稱"南京版大宅門"的明清古建築群。
遠望楊柳村
據村裡的族譜記載,楊柳村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村莊由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宅院組成。當地人把他們的宅院叫做"堂",而非"院",例如翼聖堂、翼經堂、四本堂、樹德堂、思承堂、禮和堂、酌雅堂、安雅堂等,每一個名字都很雅,都有自己的一段來歷。
目前,楊柳村內尚存的成規模的宅院,也就是堂,有36個,相互間相距不遠,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經考古學家、建築學家鑑定,楊柳村古建築群保存完好,研究價值非同一般。
楊柳村的每一個宅院,均為坐北朝南的多進穿堂式的高牆深院。進深有三進、四進、五進,最多的要數"翼聖堂",是"七進,十八道門檻"。各家各戶亦採用傳統的中軸線布局,在中軸線上建門廳、轎廳及住房。此外,左右兩側也各有中軸線,其上布置客廳、書房、次要住房和廚房、雜屋等,如此一來,整個堂成為中、左、右三組縱列的院落群體。
楊柳村現存的古民居
廳堂一般位於第二進的庭院,各個廳堂都有古雅的堂名,如"恩承堂""樹德堂""安樂堂"等,以匾額懸於正堂的門額上。廳堂一般沒有前後檐牆,前後都裝有可拆卸和可摺疊的隔扇門,形成可通透可封閉的半開敞的空間。
廳堂與天井構成了內外滲透的有機整體
廳堂和天井之間設有柱廊,與天井共同組成內外空間互相滲透的有機整體。這種在中軸線上不斷延伸的做法表達了中國家族制度特有的等級觀念,而"庭院深深"更能顯示出主人的財力和地位。
此圖展現了天花板上"望磚"的樣式
敞亮大氣的廳堂
廳堂內部根據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門等自由分隔。天花板採用"望磚"的樣式。除正梁不施彩繪以外,其他梁架構件皆飾有精美的圖案雕刻。在各個建築單體之間,有前後相通的"備弄"(即通道或夾道),既可起防火作用,又便於巡邏。
天井形式多樣。廳堂之間的天井往往較大,結構方正,以長方形居多,而廂房、雜房之間的天井則因地制宜或大或小。
天井
每個宅院正堂前的天井處都有高大精美的門樓,背南朝北。門樓上都有治家修身方面的格言四字磚雕,如"緩步凝思""出耕入讀"等;門樓周圍有磚石雕刻作裝飾,題材以人物、花卉、鳥獸為主,雕刻古樸精細,形態逼真。
了解了楊柳村古民居的基本形制以後,不妨跟隨筆者走進古民居中保存完好的"朱家大院",一睹大戶人家的風采。
"朱家大院"位於楊柳村的西頭,由"思承堂""禮和堂""樹德堂"構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相傳是朱元璋的第11代孫朱侯山在清乾隆年間為三個兒子建造的宅院。
步入朱家大院,給人第一印象便是井然有序、素雅明凈。
朱家三個兒子各立門戶,有著各自的四進院落。同時,三堂又密不可分,不僅建築連體建造,大門也共用一個,還有一條"百米長廊"將第四進的院落相互貫通。也就是說,三堂之間實際上還是一體的,想來朱侯山當年為三個兒子營造宅院時,該是懷著一種強烈的"和合"的價值觀,欲借房屋傳遞"家和萬事興"的美好願望。
"朱家大院"的門雕
再順便說一說楊柳村的來歷。
據傳說,朱孔陽是楊柳村的創始人。一天,攜一家人出外謀生朱孔陽來到南京楊柳湖畔,突然擔雜貨擔的擔子斷了,他們索性停下來,在湖邊做飯,先填飽肚子再修理壞了的雜貨擔。飯後,朱孔陽的妻子去湖邊洗碗,不慎碗又掉進湖裡。見狀,朱孔陽長嘆一聲說;"天留我也"。
這樣,朱孔陽一家就在楊柳湖邊落了戶。其後代在此繁衍,再加上外姓人也來此居住,就形成了楊柳村。
從朱家族譜中我們還得知,朱孔陽的後人在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間,出過不少進士、舉人,其中一些人在朝堂當了大官,朱氏家族逐漸成為南京一帶的大家族,有了"書香門第""仕宦世家"的美名。
至於楊柳村的古民居緣何躲避了戰亂,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與朱家的一位大小姐有關。
據朱氏後裔朱政恭說,當時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的部隊駐紮在該村。朱家的一位大小姐嫁給"王爺"李秀成,作了"王妃"。因為有太平軍保護,所以楊柳村的許多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這個說法到底可信與否,在筆者看來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楊柳村古建築群作為典型的江南民居能保存至今,的確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