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顏寧院士科研成果爆發,連續發表Nature論文

2020-05-25   育兒family

原標題:美國國家科學院顏寧院士科研成果爆發,連續發表Nature論文

顏寧目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這位出生於1977年的年輕學者在2017年落選了中科院院士的競爭。這之後,顏寧選擇了出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且很快就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不僅當選美國院士的進度非常快,顏寧還很快就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論文:2020年顏寧作為共同的通訊作者,在Nature上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

更讓人嘆服的是,兩篇稿子是同一天在Nature上線的,雜誌社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

可能有小夥伴表示好奇,為什麼連收稿日期都要進行標註和公式?因為這類國際頂級的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大機率意味著在某一個學術領域的最新發現和進步,對於學術領域和學者本人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自然,如果有同一領域的科學家研究相同的問題,獲得成果的時間可能非常接近,因此公開發表論文的時間就變得至關重要,具有標記性的意義。

其實顏寧在國內時期,論文發表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可以說是高產了。早在2004年開始,顏寧就陸續發表相關論文,幾乎是每年都有兩篇重量級的論文發布,只不過到美國之後,顏寧發表論文的速度以及發表論文的期刊重量,似乎更上一層樓了。

當然,不僅僅是發表論文非常高產,顏寧在學術上的成就不僅是書面上的,很多領域都有非常明確的成就。

其實顏寧也是一名留學生,清華畢業後留校海外,但是在自己老是的感召下回到國內,並在年紀輕輕的30就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作為生物結構領域的專家,成為博導之後,很快就帶領自己的團隊,用了半年時間就解決了膜蛋白領域研究了幾十年的難題。

這樣的成就,這樣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把顏寧說成是青年才俊一點都不為過。只是十分可惜,就在中科院院士競選失敗之後,顏寧選擇了出走國外,這樣的人才流失,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可能也會有小夥伴亦或,院士就那麼重要嗎?不就是一個稱呼嗎?

中科院院士真的很重要。首先,這個稱謂在學術界來說就是一種榮譽和肯定,也是中國學術界的高峰。畢竟,無論是科學家、企業家、作家等等,榮譽的獲得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得到肯定和重視,這是人生事業奮鬥的重要目標,是實現自我成就的重要的具體體現。這與所謂的沽名釣譽完全不同,因此,當顏寧本身有了成為院士的資格,卻不能獲得院士的稱謂,這難免讓人覺得遺憾。

另外,成為中科院院士之後,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為自己的科研事業助力,獲得更多成果,或許這也是顏寧非常看重的。即便不說所謂榮譽和肯定的問題,哪一位科學家不希望有更好的團隊,更好的實驗室,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有了這些,科學研究上就可以更快一步,更進一步,自己位置奮鬥一生的事業就能取得更大成績,對於學術界和整個世界也有更多的貢獻。

因此,想清楚這些,顏寧的選擇可謂是人之常情了。

其實面對如此損失,我們不應該過多揣摩顏寧本人的想法,而是應該反思,中國的教育和學術界應該如何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樣重要,不可或缺。甚至一定程度上從結果導向來說,人才為我所用才更加重要。

現在中國的留學生人數每年都在幾十萬人上下,而且隨著我們國家教育水平的完善,以及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完善和成熟,留學生在人數數量和涉及領域範圍上都將不斷提高和擴大。如何讓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留學生願意回國,同樣,如何讓國內的頂尖人才願意為我所用,都是教育界和學術界應該著重思考的重要課題。

大家認為,靠什麼辦法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