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也不能回答的教育焦慮,這部9.2高分的紀錄片大概可以

2019-10-05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 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精選

作者:伊姐(周桂伊)葉子姚

來源: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小歡喜》攤開中產教育焦慮,引發熱議,引起共鳴。

某個意義,「教育焦慮」已經成為一個全民最關注的詞彙。

今天要跟大家推薦的紀錄片,想告訴大家——

實際上,教育焦慮,從來不只是中產的癥結。

它遍布各年齡段,並且全球化,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

曾經走遍全世界的國際記者周軼君,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後,同樣焦慮,迷茫,企圖在育兒路上尋找答案。

她探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後,通過對教育和自我的審視和思考,製作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才播出三集,就在豆瓣評分9.2。

它不僅僅是對教育方式的展現,更珍貴的是,對教育的「因」和「果」有深刻思考。

  • 沒有排名沒有競爭的芬蘭,為什麼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還能盛產全球知名設計師?

  • 從小在「集體意識」中成長的日本孩子,怎樣成為講究完美的民族,又要如何平衡個體與集體的利益?

  • 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孩子們如何在貧困環境里接收良好教育,在成年後占據全球500強高管層的30%以上?

日本:自律,不要麻煩他人

日本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被強調團隊的力量,協作共生,完成目標。家庭教育也很重視孩子個人能力的培養。

因為一切能力的前提都是——自律

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要自己洗漱、進餐、疊衣服(怪不得日本盛產收納達人和整理術)。

孩子有情緒不想做的時候,父母也不會插手幫忙,會用遊戲的語言方式溝通,鼓勵孩子就算不完美也努力去做。

幼兒園提倡和重視「身體教育」。

每天早上讓孩子在操場「放飛自我」,體能訓練。孩子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奔跑、爬杆.....

背後理念是,孩子要充分感受身體里生命的甦醒。

在日本教育里,體能、體態,都很重要。

孩子很小就學習從丹田發聲,幼兒園老師也都聲如洪鐘。

他們認為,語言不是聲音的表達,而是身體的自我表達。

這種「精氣神」的追求,成就了日本這個民族強大的自律性。

在團體里,日本的教育鼓勵孩子多動手多思考,同時也多為他人著想。

  • 比如,幼兒園裡的草地特意被設計成凹凸不平;


  • 把水龍頭下面的水槽拿走,洗手時會很容易濺到腳上。

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讓孩子「不方便」。

因為面對「不方便」,才會去思考。

日本的幼兒園教育,有多麼強調為他人著想呢?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會把教室門特意弄壞。

這樣關門時要非常留心、認真,才能給關好。

目的是讓最後進門的小朋友考慮靠門邊的人會不會冷。

他們要求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要養成把鞋子擺正的好習慣——不要給他人添麻煩。

從日本的教育,就能找到這個民族做事精益求精到苛刻的緣由。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講究秩序感,要求自律、不放棄。

但同時,集體教育的結果,也讓孩子們在成長中,非常清楚「個人」和「集體」的界限。

「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理念,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個民族內在的冷漠與疏離——表面客客氣氣,其實內里缺乏溫度。

整個日本社會,成年人都活在某種高壓氛圍中,因為當他們還是孩子,就被教育「哭」是一件影響別人的事情。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地震頻繁,生存意識天然要比其他亞洲國家緊張

所以,他們的教育里,必須強調集體,因為不集體作戰,生存更難維繫。

而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後,他們更依賴體制和秩序——

「不給他人添麻煩,做一枚優秀的社會螺絲釘」不就是秩序和體制的精神嗎?

芬蘭:教育特色是」避免競爭」

在芬蘭的學校,你會看到跟日本教育幾乎南轅北轍的面貌。

這裡沒有考試,沒有評估。

課堂上不要求孩子正襟危坐,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看下圖的課堂面貌,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我兒子一年級,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如鐘,站如松」。

芬蘭看重的不是孩子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自主學習、小組學習,以及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

這種「不看重知識」有多極端呢?一直到小學三四年級,他們從來沒有考試,因為他們強調,避免競爭。

芬蘭推崇的是「現象教育」,並非單一知識的傳授,而是知識的融合。

比如上體育課,也能通過搬教具來學習數學;手工課會學習建築、物理等等。

帶孩子們走進自然,打開五官,感受氣味、顏色、不同材質。

去發現自然奧秘,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芬蘭還主張「積極教育」。

在無競爭環境下,發掘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處」,而不是單一用學習來衡量。

比如為人公正善良,有創造力,有雄心,擅長團隊合作......都被肯定和鼓勵。

所以在孩子們心裡,就算考不上大學也沒關係,因為可以在任何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

在他們看來,每個人都一樣,工作也無好壞之分,大家是平等的。

芬蘭非常看重「常識教育」。

比如同樣去快餐店打工,可能有些孩子會很認真跟著學習如何做漢堡、炸薯條,但芬蘭孩子會去想:如果是我的生意,我會怎樣去做。

芬蘭教育可以呈現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來自國家福利。

芬蘭孩子只要一出生,就擁有一個「百寶箱」,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在學校還有免費午餐。

作為只有500萬人口的「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度」,教育很大程度是「好好活下來就好」。

但芬蘭今天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走到了瓶頸,需要突破。創新的力量,就從「打工如創業」開始。

不管融合教育,還是創業思維,都是為一個早就解決溫飽,發展個性,同時也要強調新商業的國家設計的呀。

印度:解決問題,尋找代替方案

在印度,教育中最大特色是Jugaad思維。

翻譯過來,就是「替代方案」。

比如沒有花灑,就可以用鐵皮桶扎一些洞當花灑。

這是源自資源有限、物質匱乏的生存智慧和思維習慣。

凡事都有不止一個方案。

所以印度課堂上,學生挑戰老師、發出質疑,師生一起討論,是常態。

老師願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異議。

老師說:挑戰老師是課堂的一部分。

而學生們會及時發問,不會因為沒有想到完美方案而退縮。

在討論中繼續思考,找到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公共教育並不發達的印度,卻能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擁有最多高管的原因。

他們解決問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很強。

用一位印度高管父親的話說:比如中國人很擅長「完成」一件事,但我們不會等「完美」的狀態再去做事,而是去做,然後在做的過程中解決和推進問題。

就像印度電影《起跑線》呈現的一樣,因為印度貧富差異非常大,好的教育資源有限,門檻很高。

比如上面提到的高管父親,孩子就是在私立學校念書。

父母重視教育,理念是:寧願給孩子好的教育而不是房產。

在印度的偏遠農村,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教育資源弱。

靠「雲中學校」的建立,其實就是90年代的網吧,孩子們才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與更大世界對接。

孩子們用電腦查資料、學英文,每周還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在線上課。

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稀缺,這在全球都是一樣的。

紀錄片還有對英國、加拿大的教育記錄,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看。

記錄片里,我最難忘的故事有兩個。

第一個是,在探訪芬蘭課堂時,周軼君哭了。

要去老人院畫畫,她擔心自己不會畫。但老師說,隨便怎樣畫,這又不是比賽。

她看到孩子們在色彩世界裡的自由和享受,感慨自己從小被否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能。

她很感慨: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兒時如何被對待,長大後就會如何對待他人。

另一個故事是,有一位來自台灣的母親,因工作原因帶兒子來印度上學。

兒子有多動症,在台灣時常被老師責罵,問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吃藥,覺得這樣孩子不能正常學習。

導致兒子小小年紀就曾問母親:我是不是這世界上最糟糕、最沒用的小孩。

因為工作關係,這位母親帶孩子去了印度,兒子在餐廳跑鬧,母親制止並道歉。

結果周圍人說:沒關係,小孩子就是這樣嘛。

在學校,孩子從不愛跳舞到喜歡和大家一起跳舞,開朗活潑,同學們覺得他很可愛。

生活里,孩子很快發掘了玩樂高和音樂的天賦。

這真的完美地印證了一句話:這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

我想說什麼呢?我想說,教育,未必有優劣,但一定是國情的縮影和政治的落地。

  • 中國人多,地方差距非常大,相比芬蘭的無競爭教育,高考在我國依然是最公平的改變命運的方式。

  • 但同時,我們國家還處在發展迅速階段,太多未盡之事,蘊藏了大量機會。相比歐美已開發國家過於穩定的階層,中國的發展現狀會催生很多創業神話,教育在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我想,這是現代年輕父母無比努力的本質原因——不是不愛孩子,而是靠「延遲滿足」,力圖獲得更大的最終利益。

《他鄉的童年》很值得一看,是因為它會告訴你,說到底,教育是件大環境決定的事,但說到底也是私人的選擇,是權衡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經濟實力和承受力,而得出的最終判斷。

沒有一部電影或紀錄片,可以給出答案,它有自己的答案,但終不能治癒。

但起碼,看過的我們會多一點思考,沒有解決焦慮,但卻有了格局。

最後,別忘記一個日本家長說的,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漫漫人生,希望我們彼此關照啊。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UJCo20BMH2_cNUg9O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