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之前寫的那個《攝影從入門到放棄》寫的挺好的,不過攝影這個東西,隨著相機性能的提高,大家的水平也是在不斷提高的,基本上只要學習能力夠強,攝影原理用三個小時就能教會,剩下的就是學以致用了。
於是我覺得單單寫攝影已經不夠了,恰好有位大佬寫了一個這個:
正好把我的路都堵死了,於是在我32歲生日這天,我停掉了上面那個專欄,但是不代表我放棄攝影了,反之,我覺得我不應該給自己設限,相比於攝影技巧,我更願意分享的是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悟。所以我又開闢了一個新的專欄,叫《老叔說》,起因是我春節期間給我侄子買配了一個電腦:
大家都覺得我配貴了,都來批評我。都覺得自己比我厲害,然後我讓他們現在按照他說的配置給我配一個出來,他們一打開京東淘寶,傻眼了,這玩意咋漲價這麼多?
我突然發現,配電腦就跟聽語文課一樣,門檻比較低,大家都明白,都能過來點評幾句。我寫攝影的時候,跟我對線的就很少,因為聽不懂。
所以我以後少寫那些曲高和寡的東西,圖傳啊,穩定器什麼的,產品再好,也不是普通用戶用的東西,寫出來沒人看不是麼?
作為專欄的第一篇,就先寫寫大家都有的東西---手機。
說道手機,就不得不說新出的小米10,最近話題很多,我所在的好幾個攝影群都在討論,說來說去,無非就是現在手機的相機越老越好,有沒有可能有一天超越單反(無反)相機。
我的回答是: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小米10PRO的相機,已經比世面上大部分的相機要好。
但是如果你說的單反是這種:
那麼我想說,可能永遠也比不過。
首先從像素說起
雖然我沒有米10,但是今年過生日,老婆送了我一台小米9CCRPO,同樣的一億像素,跟小米10同一個傳感器,理論上是結論是通用的。
先看一張照片,手機的一億像素,隨手拍的。
我們在看小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感覺,除了左下角的水印很唬人。
然後我在同一位置拍了一個普通的照片。
這兩張參數是一樣的,但是明顯能看出來一億像素的曝光不足。
放大100%之後看細節。
2700萬拉伸至10800萬的100%細節
10800萬原生相片100%細節
調整曝光後的100%細節
可以看出來,手機原生的一億像素,同樣參數下不僅曝光不足以外,在細節上也是11塗抹嚴重,甚至不如2700萬差值到一億像素的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去年發布了GFX100S中畫幅相機(4433)同樣也是一億像素,二者難免拿來比較。
我找了一個網上的樣張來欣賞一下。
位於原圖九點鐘方向的一行小字
我查了一下資料,小米的一億像素是靠4個像素合併而成的(也可以理解成一億像素壓縮成2700萬),三星的第一代技術,三星新一代技術是9個像素拼合,華為據說要出16個像素拼合。。
說白了,就是飯店裡一碗粥,服務員勻一勻賣了4人份,經理兌了點水,賣了9人份。老闆就更厲害,加了一桶水賣16人份。
手機像素的水分有多大,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水分大,導致16個人喝粥都喝不飽,但是如果是茶葉,多兌點水也無所謂,反而能讓16個人都解渴。
在室外陽光充足的前提下,一億像素的缺點就被縮小到可以忽略,優勢就開始顯現出來。
以至於這一億像素的照片甚至可以輸出列印成巨幅畫報。
那麼拋開這個噱頭多的一億像素不提,正常相機的2700萬像素,已經要比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相機像素要高,雖然像素不是評價相機的唯一標準,但是也是多多益善的,不是麼?
既然像素不算數,傳感器尺寸總是實打實的吧。
說的沒錯,MI9CCPRO和MI10的傳感器是1/1.33英寸,諾基亞當年出的4100萬像素的808同樣也用的1/1.2,要說傳感器最大,手機里最大的應該是松下的Lumix DMC-CM1,採用了一英寸的底。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諾基亞808
松下Lumix DMC-CM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旗艦手機,重量幾乎都在200克以上,更大的螢幕,更強的性能,更長的續航可能是現在手機的發展方向,不過手機相機的發展,基本上已經到達了頂峰,除非傳感器材料上有重大突破,否則1/1.33幾乎就是極限了,要達到諾基亞808那種傳感器尺寸,甚至一英寸,那麼這種機身厚度,可能許多人都無法接受。
許多人不明白1/1.33英寸是什麼概念。
打開京東,搜索「相機」,篩選條件點一下1/2.3英寸,我們能看到一堆卡片機。
我們把篩選條件提升到一英寸,我們能看到佳能G系列,,索尼黑卡,松下等主流的卡片機。
這個1/1.33傳感器,要比1/2.3大的多,比1英寸略小一圈。
這說明什麼?在2020年,卡片機裡面已經有90%的產品是比不過手機的了。
好在受制於尺寸,手機的傳感器不會再大了。相機廠家長出了一口氣。。。
什麼,你說永諾?
大傳感器帶來的好處,必然是畫質的提升。
五年前,問同樣的問題,手機相機能否取代單反?肯定會有人跟你說,底大一級壓死人,不用全畫幅出馬,一寸底的相機就能默秒全,但是五年之後,手機同樣擁有比較大的傳感器,同時擁有更好的螢幕,更快(不輸於一般可換鏡頭相機)的對焦,非常強大的處理器以及更便捷的編輯分享功能,低端卡片機已被血洗,高檔卡片機甚至入門級APSC套機都難以招架了。
B站某UP手持MI10PRO跟相機來了一個比較,標題是小米10把APSC畫幅的無反給埋葬了,引來一堆罵聲,但仔細觀看之後,發現其實並不是毫無道理。
當然,這個埋葬是有前提的。
如果你認識相機經銷商,你問問就知道,賣的最好的相機,必然不是性能強大的專業機型,而是那些我們看不上的,得扔的入門款。買這些入門相機的人,一般也會聽從推薦,搭配一個套頭,一般也就是1855或者18135這種。
也就是說,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相機,都是入門機+套頭的形式存在的。
說到這,我知道肯定有一些人跟我說,不是,我身邊,我群里,我社團的人都是XXX相機配XXX鏡頭。
我的交際圈子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大部分都有車,相當一部分還是開奔馳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國的本科率只有4%,以最近10年的畢業生來說,同年齡的本科率也只有17%左右,中國總共賣車2300萬輛,奔馳才賣了60萬輛,占比3%不到。
所以你說的那種,我身邊的什麼什麼是,那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以,我一開始說的,小米10比市面上大部分的相機都好,這個結論並沒有什麼錯誤。
許多人相機買回來也不看說明書,也不研究攝影技術,直接用AUTO檔就咔咔拍,然後發朋友圈問,我怎麼覺得還沒有我的手機拍的好看呢?
過去的時候,我可能還會說,是你技術不到位,沒發揮出來相機的優勢。而現在,我可能會說,就是器材不行。
之前等效焦距的文,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咱們就當場算一下,看看入門套機到底差在哪?
以下是我在DXO上找到的小米9CCRPO的攝像頭配置:
主攝像頭:1億800萬像素1/1.33英寸傳感器,f/1.69鏡頭,等效25毫米,光學影像防抖(2700萬像素輸出解析度)
長焦鏡頭:1219萬像素1/2.6英寸傳感器,等效50毫米f/2鏡頭
超長焦鏡頭:799萬像素1/4.4英寸傳感器,等效94毫米f/2光學影像防抖鏡頭
超廣角鏡頭:2011萬像素1/2.8英寸傳感器,等效16毫米f/2.2鏡頭
微距攝像頭:f/2.4鏡頭,用於拍攝2-10厘米的微距照片(不包含在我們的測試中)
以主攝像頭為例,等效25mm,光圈(虛化)等效是F6,一個APSC相機入門套頭的廣角端等效27mm,F5.3。這如果是佳能1.6轉換係數,這個差距更小,小到可以忽略。加之手機強大的機內算法,在噪點控制,色彩方面都做得的非常不錯,綜合考慮起來,已經可以壓制入門套機了。
有人不服氣的說,我的相機有RAW格式,對不起,這個手機也有了。
由於有長焦和超廣角鏡頭的存在,在拍攝的焦距覆蓋上,是遠超1855鏡頭的,也就是說,手機拍到的,比套機拍到的更遠,也更廣。雖然那些攝像頭的像素並不是非常高,但是在日常使用的時候完全夠用。
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虛化不足,不過受制於厚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大可能給手機裝上大底的長焦鏡頭,不過從華為開始,相機廠家針對於虛化這塊已經開拓出了一個另外的方案,那就是算。
仗著手機的處理器運算能力強大,既然我無法在光學上實現大虛化,那就用數字模擬就好了。一般的人像模式,都是通過算法把人輪廓以外的內容加上了一個層高斯模糊,除非放大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就朋友圈的圖像質量,足夠用了。
同樣的算法,還用在了超長焦上,前幾天的超級月亮,我用手機拍的這個。。。
這是真拍出來的,還是算出來的?我不想討論,不過我將這個照片發到朋友圈之後,引來點贊無數。
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這就足夠了。
問題來了,相機用戶該何去何從?
我攢了三四千塊錢,不就是為了買個比手機好的相機,好拍照在社交平台里顯擺嘛,讓老叔你這麼一說,那我這三四千塊錢不就成了智商稅嘛!
沒錯,我在之前參加一個某品牌營銷說明會的時候,主講老師的一個觀點就說的很對,現在相機用戶對於相機的消費都是盲目的,跟風的,以為踏入了這個門檻就是「攝影師」了。
其實不然,對於一個可換鏡頭相機來說,只買一個套機鏡頭的話,那還不如去買索尼黑卡或者佳能G7X2呢,再使使勁買個富士X100V旁軸,要顏值有顏值要性能又性能,手機累死也比不過。
相機用戶要想迅速跟手機用戶拉開差距,套機已經比不過了,只能在大光圈虛化上面做文章了,這時候一個大光圈的定焦頭就成了剛需。
知乎上總有問題問,1000/2000/3000塊能買什麼相機?
我的回答是,在買一個能自動對焦的大光圈鏡頭的前提下,剩下的錢買一個能買的起的二手機身就行。
如果一個相機連手機都比不過的話,很容易打消人用相機的積極性,進而放棄攝影。
如果你有條件,建議預留出2000元用於買鏡頭,為了獲得更好的體驗,建議買相機的預算不低於5000元。
畢竟我這個小米9ccpro才2599起。
我同樣的推薦用手機進行創作,大家可以這麼理解:用相機拍出好照片,大家會覺得那是因為你器材好,進而不屑一顧。如果你用手機也能拍出好照片,大家更多的就是認可你的攝影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BMe43AB3uTiws8Kd2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