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和免配送費,是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底線

2020-01-05     時尚生活咖


都說這屆年輕人精緻,願意花一半薪水付房租,只為追求品質生活;擠地鐵公交上班,高檔場所網紅店打卡個不停;沒攢到什麼錢,說走就走的旅行年年照樣安排。


生活中大手大腳,但在幾個問題上,他們頓時化身葛朗台,比如郵費,比如配送費。

1


包郵,是當代年輕人購物的心理底線。


就比如買一件衣服,我們能接受100元包郵,但絕對無法忍受原價80元再加20元郵費。


雖然最終金額相同,但買80元東西和買100元東西,這感覺完全不一樣!



對於這種神秘的邏輯,網友解釋如下:


「不知道為啥,要我付郵費感覺虧了幾百萬的感覺。」


「包郵的就跟不要錢似的。」


「一千塊的衣服可以買,十塊郵費?騷瑞,我窮哈。」



因此,小e誠懇向商家提議:寧可你暗搓搓提價,也務必要包郵!


畢竟你們離獲得這些潛在顧客,只有一個8塊錢郵費的距離了……


2


包配送費,則是當代年輕人點外賣的心理底線。


雖然配送費可能出門搭趟地鐵都不夠,但是當這筆費用體現在外賣當中,就變得影響卓著了起來。


「就像點外賣,五十塊錢一份飯買買買,一看配送費4塊錢,算了!」


「我能接受外賣40,不能接受配送費超過3塊錢。」


「表面背了個lv,背地裡點外賣精確到分。」



再拿小e自己來說,比如同樣消費25元一餐,寧可在免配送費的店多點碟泡菜,也不願意買20元的食物加5元配送費。為了湊滿減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多花錢都無妨,但滿減一定要安排得明明白白!


除了郵費、配送費以外,年輕人們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價值尺度。




「1000元的化妝品說買就買,12塊錢的會員必須借。」


「坐公交/騎單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


「坐綠皮火車去追星。」


「打折的時候錢花出去了,等於換成等價商品加上優惠的錢,等於我賺了!」


「沒到優惠門檻,亂湊也得到門檻!必須滿!」


小e認為,這就是當代精緻且摳門的年輕人心聲:不省下這幾塊錢,怎麼花一兩千呢!


他們看似大手大腳,但在某些小細節上又精打細算,並不是說這種生活習慣就好,而是總比壓根不省錢要好吧,攤手。


3


很顯然的是,精緻窮的年輕人非常多。


他們不確定啥時候結婚,買房買車目標太遠大幹脆忽略,於是奉享受生活為圭臬,每月乖乖將工資上交給各項花費。消費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貨幣這種物質符號,也承擔了更多的彰顯自我的意義。



與此同時,精打細算的年輕人也變得多了起來。


就比如最近很火的豆瓣摳組,中性筆墨水用完了,想辦法自己灌墨;花30元買火鍋食材,第二三頓都就著湯底泡麵吃;脫鞋穿裂了,縫起來還能穿三五年;毛巾用久壞了,剪成兩半,好的一半擦臉,壞的擦腳……



消費主義是一門很玄的學問。如果整個社會進入低慾望時代,勢必會對經濟發展起滯後作用;如果所有人都宣揚消費至上,膨脹的物慾也必定帶來許多潛藏的威脅。

再於我們個人而言,合理的消費才是抵禦風險、維護穩定的生活的途徑,雖然有一句話叫「今天不花錢,明天死了怎麼辦」,但是也有一句話叫「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更先來」。


總之2020年,小e希望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工作賺錢,實現自己的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7JxmG8BxtCz63RL_W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