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家庭運動會引起熱議:你真的會陪孩子玩兒嗎

2020-06-07     父母世界

原標題:傅首爾家庭運動會引起熱議:你真的會陪孩子玩兒嗎

近日,一則傅首爾在家開運動會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視頻當中傅首爾帶著兒子進行了一場由套圈、桌球、高爾夫等幾個項目組成的家庭運動會,最後奪冠的人獲得「家庭話語權」作為獎勵。

這樣歡脫的家庭氛圍,讓很多網友都表示酸了!

有的說:這樣有趣的父母給我也來一打吧;

有的說:如果我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一定開心壞了;

還有的說:嫉妒羨慕有的小學生不用上網課,可以跟爹媽一起瘋玩…

無獨有偶,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常聽到小孩子抱怨:「爸爸媽媽你什麼時候陪我玩?」

01 缺乏陪伴的孩子,比比皆是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但缺乏父母陪伴玩耍的孩子,比比皆是。

一份在中美英等20多個國家、8000名家長和3000名7-12歲兒童中進行的玩耍研究實驗報告表明:72%的兒童更喜歡和父母一起玩耍;93%的中國家長喜歡和孩子呆在一起,而不是陪他玩耍;而有62%的父母感到壓力太大,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玩耍。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與父母互動的孩子更加聰慧,性格更好,與同齡人的交流更加的順暢。而我們需要解決親子問題時,遊戲是最好的方式。

在父母用心的陪玩當中,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接納,讓孩子們學會思考互動,讓他們的性格更陽光開朗。

作家李長安分享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兩個兒子一直期盼著野營,等他們買好帳篷,定好時間,卻碰到了大雨,沒能夠出門。孩子們非常失落沮喪。

李長安不想讓孩子的期待落空,於是靈機一動,提出在客廳露營的想法,得到了孩子的熱烈反饋。

他們忙前忙後搬茶几、搬桌子、安裝帳篷,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食物和玩具,約定好天黑以後不開燈而是打著手電筒躺在帳篷裡面。

一家人說說笑笑,很是愜意。

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為了滿足孩子那麼一個願望麼,這樣未免過於折騰了吧。但李長安卻說,我小時候沒有露營過,我陪著他們折騰覺得挺好玩的。

平時他也常常陪伴孩子們玩耍,他喜歡在周末帶孩子們去遊樂場,騎自行車、爬山打球。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放下身段投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用心修好陪伴孩子玩耍這門必修課。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幅景象:

孩子在玩玩具,父母在一旁看手機;

孩子在遊樂園裡玩兒,父母在等候區看手機;

孩子在看動畫片,父母在旁邊看手機;

孩子在看繪本,父母在看手機;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人陪著孩子,眼睛卻在看手機。無論孩子跟你說什麼,父母都貌合神離,答非所問。

02 假裝陪伴,比缺席更嚴重

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是很長的。

網上曾經發布過一則《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父母每天會留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而且時間相當長,即使在工作日也能達到平均3.7個小時。

遺憾的是,父母在實際陪伴孩子時,並不是全心全意地投入。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長在陪伴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看似是在陪孩子玩,實際上並沒有用心關注他,玩手機、看電視,和孩子互動幾乎為0,可以說,這種陪伴幾乎是無效,甚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綜藝《少年說》中有個小男孩曾經在全校師生面前控訴自己的父母。

你看,你的用心程度,孩子其實都知道。什麼是陪伴?陪伴有個必要的前提,就是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內心需求,積極的回應。

如果父母只是敷衍了事,那麼父母孩子之間就很難建立起愛的連接。

03 陪伴被金錢代替

以前有一句流行的話:「爸爸在孩子眼裡更像一台ATM。」有個朋友,公司越開越大,但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孩子在讀高中,一身名牌,手機電腦用得都是最好的,每次孩子和朋友打電話,十次有八次就是要錢。

前段時間過端午,朋友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回家陪家人過節。吃飯時,孩子全程低頭玩手機,朋友好不容易找了點話題,孩子卻機械性地回答幾句就結束了。

朋友束手無策:「他小的時候,每次我出差回來,都會興沖沖地出來迎接我,現在大了,父子間越來越尷尬了。」

我們努力奮鬥,終於換來了金錢地位,但忙碌的工作減少了與孩子的相處,代價就是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不陪孩子,很多父母內心都是十分愧疚的,出於補償心理,就給予孩子物質上的補償,總覺得陪孩子時間少了,其他方面一定要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

然而這種補償,彌補的只是自己內心的自責和愧疚,卻不是孩子內心的缺憾。

04 陪伴有過多的干涉

不少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喜歡過度地干涉,堆積木的時候,忍不住教孩子怎麼玩;陪孩子畫畫,一個勁地教孩子怎麼畫畫;陪孩子做題,從筆畫就開始糾錯...

陪伴並不是時時刻刻照顧孩子,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玩耍,家長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當然,做自己的事不是指父母玩玩手機、看看電視,而是良好的示範。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堅持每天陪孩子寫作業,但不會幹涉太多,自己拿一本書在一旁認真地看,如果孩子有什麼問題,她會放下書,耐心解答。

其他時間,母子兩都是靜靜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每日如此。

瑪利亞·蒙特梭利曾說:「追隨孩子,而不是干涉他們,要相信孩子內心的、潛在的力量,為他們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活動。」

控制和干涉多了,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程度,還會影響的孩子興趣。陪伴也要懂得留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電視劇《少年派》張嘉譯飾演的爸爸對女兒說:

「人這一輩子啊,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一家人朝夕相處的日子,其實並不多,爸爸媽媽都很珍惜,與其說是我們陪你,不如說是讓你多陪陪我們。」

我們陪孩子長大,孩子陪我們變老,這是一個互相珍惜的過程,而高質量的陪伴是使親子關係更進一步的重要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fbEjnIBnkjnB-0zkN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