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馬特小分隊,來源:公關之家
一、為什麼要做復盤?
產品經理沒有專業,也沒有科班之說,學計算機的,法律的,設計的......只要想做,都可以成為產品經理。正因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我在剛開始做產品經理的時候,心裡很沒底。還特地請教了幾位大佬:怎樣才能提高產品能力呢?要看哪些書呢?
結果,答案很一致:經驗積累。
我以為不停的做功能,做上個三五年,自然就成熟了。然而,埋頭苦幹了2年,發現自己還一直在門外徘徊。
不止是我,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復盤。覺得功能上線就是終點,其實,這只是個開始。每一次復盤時對自己的批判和肯定,逐漸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知道哪邊可能會有坑,知道如何最小成本試錯,知道怎麼找到用戶需求和開發成本之間的平衡點,知道怎麼推動項目,知道怎麼和其他團隊協作.....
毫不誇張的說,復盤比不停的做功能更加有效,對我來說,絕大部分的能力提升,都來源於復盤。
二、什麼時候需要做復盤?
時時刻刻。
是的,你沒有看錯,當發現問題時,就可以去復盤,總結經驗,需要行動的就快速落實。
但這種復盤是不全面、不系統的。我們可以先把日常零散的點記著,再在這些重要的節點上做全面的復盤:
三、如何做好全面復盤?
復盤要從用戶的使用情況入手,通過真實的數據和回訪來分析。功能設計肯定是我們重點關注的,但內部的項目協作方面也不能忽視。下面就來說說具體復盤的內容。
1、用戶使用情況分析
這步收集和分析主要是為了下面的功能分析。
1)實際使用者數量是否達到預期?
我們在做功能的時候,會先進行用戶調研,這部分用戶就是我們的潛在使用者。功能剛上線時,他們可能是最先開始使用的。在針對新功能剛上線復盤時,我們會先看這些用戶是否已經使用起來,使用情況如何。如果這部分用戶都不能用起來,那功能設計可能存在很大的問題,整個方案都可能是錯誤的。
在後面使用的一段時間內,持續的關注用戶數量。如果沒有增長,那很可能這個功能是一些特殊用戶的偽需求。如果穩定的在增長,說明這是一個合理,且有價值的功能。
2)用戶對功能的整體評價如何?
有時候新功能上線了,不怕用戶提一堆優化,就怕沒人提。一點反饋都沒有,要麼就是沒人用,要麼就是沒問題。但後者可能性還是很小的。
我們會先統計出用戶對功能的使用量,選擇數據量大的一些用戶進行回訪。題目設置如下:
回訪樣本足夠多時,我們對功能的理解和疊代規劃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2、產品功能驗證
很多時候,B端產品經理並不是用戶,沒有B端業務的親身經歷,做功能的時候常常感到很虛,就怕需求調研不充分,被部分用戶帶偏;也怕功能設計不合理,做出來以後沒人用。
通過上面的用戶使用情況調研分析,我們可以有理有據地來分析下功能層面的問題了。
1)整體方案是否合理?
這其實考驗的是需求調研和功能設計能力。在調研階段,有沒有挖掘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在功能設計時,有沒有基於用戶的使用場景?
這時要反推這幾點:
如果這是一個成功的功能,那麼那些調研過的用戶,可以歸到我們的vip庫里,下次有類似功能需求時,可以先聽聽他們的意見。
如果很不幸,這是一個失敗的功能,那麼我們需要分析下,到底是上面的哪幾點導致了失敗。是因為調研的用戶數太少?還是用戶根本就不典型?那下次在選取調研對象時需要謹慎。
或者是因為設計能力差,沒有弄清用戶真實所需,那下次做完產品設計後,一定要內部多討論,集大家的智慧。在產品原型出完後,多調研一些用戶,請他們看方案是否合理。
前置環節做的越足,開發時就越順利。功能做錯了,後面再在那上面修改,或者推倒重來,成本是非常高的。特別是產生了一些數據後,不得不考慮老數據的兼容問題。
目前來說,基本上不會遇到整體方案不正確的情況。關於如何做需求調研,之前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講過直播課,大家可以去看看。
具體功能整體設計,可以看看之前寫的這2篇:《全面解析:就診預約應如何設計?》《叫號系統設計指南》
2)有哪些細節沒有考慮到?
細節多少都是會有點問題的,但不是所有問題下次都可以規避的。這裡要分2部分來看。
特殊的正常場景沒考慮到
這就屬於那種難以規避的類型。他屬於正常的業務場景,但是屬於正常場景中的異常流程。除非很了解B端業務,否則調研的時候,這類問題很難調研到。
比如說輸液台。正常流程就是醫生開輸液單->藥房發藥-->護士輸液。此時的特殊場景就是:醫生開了3天的藥,輸了1天,第二天換藥了,如何提醒護士不要輸錯了?
還有一種更想不到的:因為護士扎針沒紮好,患者生氣,早上不輸了,藥品都被扔了,然後下午又來輸液了,如何告訴護士,3天的輸液量,2天輸完了,還沒有結束輸液,不是系統的bug?
要想減少這種場景的考慮步驟,最好的辦法找幾個用戶看原型,先體驗功能。在功能上線後,短期內及時跟進。如果對這項業務不熟悉,心理沒底,一定要多問用戶。
產品設計細節考慮不周
這部分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甚至做到基本不出現設計層面的缺陷。一方面是當前功能的設計細節。另一個最大、隱藏最深的問題就是對現有功能的影響考慮不周。
往往體現在這幾方面:
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隨時記下來,多復盤,下次在做功能的時候,就會很敏感,哪些地方可能有坑。對其他功能影響考慮不周,還有個笨辦法就是,一頁頁去看原型,看看是否有哪一點被忽略了。
3)功能疊代計劃是否合理?
我們都懂MVP這個道理,但是做的時候,可能就把握不好度了,一不小心就做多了。產品經理很多都有完美心理,以為做的越多,功能越豐富,用戶使用就越滿足。恰恰相反,做的越多,錯的越多。在確認功能價值前,要懂得規劃。
如果功能上線後,能被正常使用,且沒有多餘的,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比如叫號雖然複雜,有登記給號模式,預約給號模式,但都能被用戶用到,且模式的占比差不多是1:1,就不適合做模式的分割疊代了。
如果功能上線後,有多餘用不到的,或者急缺的。那首次的規劃就不合理。比如說優惠券功能,實際上用戶每次都只使用一張,但做到了多張疊加使用的程度,就造成了浪費。
需求優先級怎麼劃分,可以看下我之前寫的這篇《B端產品的需求優先級選擇》。
3、開發過程回顧
團隊項目的協作,難度一點都不低於產品設計,甚至是產品經理更加頭痛的事情。明明我設計的很好,是開發沒有做到位;我文檔很早就給了,但開發沒有按期交付。為什麼都要我背鍋?
產品經理不只是用戶和產品的黏合劑,也是各部門的黏合劑。開發過程的回顧,不僅要看開發功能實現上的問題,還要看項目管理上的問題。
1)功能實現不了怎麼辦?
開發說的最多的一句:這個做不了。
是不想做還是做不了?
剛開始的時候,開發說做不了,我們就以為真的沒辦法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做不了的功能很少很少。我們為了功能能順利上線,就要對症下藥。
如果是不想做,那就整理讓他做的對策:
如果是做不了,也有做得了的對策:
2)項目中的介入節點是否合理?
項目周期截點有這幾個:需求調研-->初評-->詳評-->設計稿-->靜態頁面完成-->聯調完成-->測試驗收-->產品驗收-->上線。
正常需要產品經理介入的環節是這幾個:需求調研,初評,詳評,設計稿,產品驗收。
如果是小功能,產品最後驗收一下就行,也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如果功能比較大、比較複雜,我們需要注意介入的時間截點。儘量把工作都提前,以防上線時發現錯誤很多,來不及改。
我們在做大功能時,就會增加靜態頁面和聯調後的驗收。先把控頁面欄位對不對,功能有沒有漏,等後面產品驗收時就主要看流程通不通就行了。
產品經理最終要對產品負責,如何分散風險,保質量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的。
3)各部門的合作方式是否需要改進?
涉及到合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同步,以此產生互相推鍋。
功能沒做,開發說是因為產品經理需求有變更,我不知道。產品經理說,我都當面和你說了,你怎麼不認帳了呢......類似的扯皮可能每天都會發生。
我們必須把合作流程定下來,按照規定來執行。如果執行中又發現了其他問題,也要納入流程中,直到各方達成一致,不會有大問題出現。
比如說我們會要求設計出完一部分設計稿後,先同步給我們審查。需求變更的通知要在群里發送,@對應的人,並私聊發送變動內容,還會兩至三天發送變更郵件,確保大家都知道。
只要涉及到合作的部分,都建議規範化流程。這樣即使碰到人事變更,都一樣能有序進行。
總結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在接收信息,也在積累經驗。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快速成長,有的人老是栽在同一個坑裡?
因為知識太零散,不能學以致用。
而復盤就是一個系統化思考的過程。當我們的知識體系結構化了、系統化了,我們才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再怎麼忙,都要定時去復盤,特別是新功能上線後的一段時間內。不僅要分析產品設計是否合理,還要反思開發過程中的協作問題。因為產品經理不只是寫文檔、畫原型就可以了,溝通協作也是必備技能。
建議收藏此文,下次做復盤時參考下。
(本文摘自 中國公關行業門戶網站——公關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