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旅遊綜合體逐漸成為企業開發投資熱點
伴隨著中國步入休閒時代,旅遊消費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即:由傳統的景點觀賞為目的「觀光游」向休閒消費、時間消費、度假居住為目的的「休閒旅遊、度假旅遊模式」轉換。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於旅遊消費的需求將逐步傾向於「景區的環境」+「城市的設施」並存的模式。也就是說,人們嚮往一種「旅遊在景區,生活在社區」旅居功能一體化的全新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後工業化時代,會議集群、休閒商業集群、文化創意集群等服務業新興產業開始外移,未來在遠離城區的區域將形成環境優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業的區域。旅居模式呼之欲出,旅居生活將成為時尚。
旅居生活方式將以舒適放鬆的生態環境為基礎,注重旅遊休閒度假功能的構建,注重景觀小品、園林格局、建築風格、居住設施的設計,注重教育、醫療、購物等生活功能場所的配置。是中國休閒度假旅遊由城郊型旅遊目的地向更高消費層級邁進的核心支撐,也是未來創意旅遊綜合體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文化產業的振興、政務市場的繁榮、老齡化進程加快、健康關注度的提高等因素,也致使商務旅遊、養生旅遊、運動旅遊、文化旅遊專項市場群體和產品日益繁榮,溫泉度假區、運動基地、養生地產、文化旅遊園區等項目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迅猛。說明市場的進一步細化要求每個旅遊綜合體必須結合自身特徵有所側重的進行專項產品的精準包裝。
重點突出、產品多元將是鄉村旅遊綜合體對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必然趨勢,鄉村旅遊綜合體將成為更多開發企業投資的熱點。
二、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發展的走向
以文化旅遊為產業核心推動城鎮化的實踐,這種模式並不僅僅是它在推動城鎮化方面的獨到作用,更關鍵的是在打造文化旅遊綜合體的過程中,能夠使當地居民的增收致富、使投資者的豐厚回報、讓生態環境的優化整合、讓周邊產業的協同發展、讓政府部門的戰略意圖得到實施,使各方面的需求進行統籌兼顧,實現多方共贏。
文化旅遊綜合體模式下的城鎮化是實現「人文環境優秀、自然生態優異、產業發展優良、居民生活優越的全面城鎮化」的絕佳途徑。
中國各地的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業觀光和休閒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閒、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穫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幾個方面。
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國外一些與鄉村旅遊相關的旅遊主要有:Agrotourism(農業旅遊)、Farm Tourism (農莊旅遊)、Green Tourism(綠色旅遊)、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遠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旅遊)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圍區域的旅遊) 等。
綜合國內鄉村旅遊的現狀和其它學者的研究成果,鄉村旅遊基本類型歸納為以下幾類:
1
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旅遊
首批國家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省級特色小鎮
河北·遷西 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
2
以農莊或農場旅遊為主
包括休閒農莊,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閒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範園等,體現休閒、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鄉村旅遊。
景熙綠谷--打造現代高效的都市農業產業示範園區
3
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遊。
河北邯鄲中華成語文化小鎮
4
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旅遊
河南省新密黃帝康養小鎮
三、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美麗鄉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遊客旅遊文化消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各類鄉村風光,宣傳文化和生活吸引,開展鄉村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性旅遊活動,對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和優化我國旅遊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文化旅遊綜合體秉持一種「愉悅生活」的觀念,營造一個生態、人文、經濟、生活等各個要素均衡配置,大多數人買得起房子、並能在此享受舒適生活的「輕城市」。
案例
新疆沙灣縣特色鄉鎮、村莊規劃
1
發展方向
鄉村旅遊必須沿著與文化旅遊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明確這一發展方向是使之規範化、健康、高速發展的根本保證。文化因素本來就是鄉村旅遊得以興起的根基。鄉村旅遊開展所依託的資源,應當是世代伴隨人類繁衍、進化,充滿生氣與興旺景象的能將遊人融於其中的環境、氛圍和活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正是這一傳統哲學思想在旅遊業發展方向上的體現。
2
發展目標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把鄉村旅遊業培育發展成為繁榮和壯大我國農村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把鄉村旅遊業發展成為旅遊業新的主要力量;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業著實啟動鄉村旅遊消費市場,形成的社會消費熱點。
最終,把廣大鄉村建設發展成為國內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輸出地,建成統籌城鄉的國民旅遊消費大市場。推進我國鄉村旅遊實現消費大眾化、產品特色化、發展產業化、服務規範化、效益多元化發展。
2
工作目標
因地制宜,與文化旅遊相結合,大力開發體驗性、知識性農業旅遊項目,挖掘文化內涵觀光農業是一種文化性很強的產業,發展農業旅遊不能只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等作為吸引物,必須發掘農村文化中豐富的內涵,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
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將是21世紀旅遊產品的基本特色,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旅遊者需求動機。
四、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開發原則
1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其它旅遊開發相結合
鄉村旅遊不能理解為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要與區域內其它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藉助已有旅遊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2
與農村扶貧相結合
開發鄉村旅遊可增加旅遊就業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
3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遊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遊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託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遊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遊紀念品的生產等。
4
與資源保護和打造生態個性相結合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遊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加強與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堅持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開發模式
01
傳統民俗文化+旅遊地產
深入挖掘項目所在地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選取一些代表性的建築元素和風貌通過傳統生活空間的場景再現、歷史建築風格的復原、地方民俗活動的舉辦、地方傳統商鋪的引入等手段,使遊客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滿足了遊客對於傳統文化的嚮往和追求。同時,配套高端住宅、酒店、商業、會所等設施
02
歐陸風情文化+旅遊地產
以文化旅遊為核心切入點,將文化旅遊概念融入了整個企業的發展基因,使得自己的產品具有了獨特的差異化優勢,從而成為了國內地產界「文化經濟」先行者。選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優美自然環境的歐陸小鎮作為項目的文化旅遊元素,在建築風格和整體風貌上原樣複製,深入挖掘所選國外小鎮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特色,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旅遊項目,吸引國內遊客的關注,並憑藉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產的品牌和檔次,構築高端文化地產項目品牌。
03
古村鎮旅遊
古村鎮是地方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的有機整體,不僅有古建民居、歷史街區及民間工藝等有形的旅遊資源。更有包括民族藝術、空間環境及節事活動等無形的旅遊資源。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與現代文明隔離所保留的傳統環境迎合了現代遊客求異心理。
1、古村落旅遊的發展必須以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為基礎,以旅遊客源市場的需求為核心
強化旅遊產品的參與性功能,旅遊產品應充分發揮其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資源於一體的優勢,創造性地開發豐富多樣的旅遊項目,最大限度地為旅遊者提供體驗參與的機會,使旅遊活動在遊客與旅遊項目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為了滿足旅遊者需求必須從真實性、參與性、動態性、高雅性、差異性等方面進行文化提升,全面的歷史文化環境是一種背景。
2、加大旅遊資源保護力度
由於古村落旅遊資源的古老性和不可恢復性,所以一定要做好資源的保護工作。要發揮古鎮旅遊資源的作用,首先要保持這些古建築及其他遺蹟的真實存在———不是以複製品、恢復建築的形式存在,只有真實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3、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古村落旅遊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把高素質的旅遊專業人才吸引到旅遊業的發展中來;另一方面要重視現有從業人員的定期培訓,從而使古村落旅遊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04
紅色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
紅色旅遊是旅遊業的一支新芽。在國家政策引導、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近年來紅色旅遊蓬勃發展。紅色旅遊,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遊覽,達到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目的的旅遊活動。
當前我國紅色旅遊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推進我國紅色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1、進一步擴大紅色旅遊的綜合效益,注重整體有效規劃
發展紅色旅遊應當注重綜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使紅色旅遊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從而促進紅色旅遊產業的發展走上一條良性循環的路子。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煉紅色旅遊景區的紅色文化內涵,將在紅色旅遊景區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湧現的革命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英雄事跡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地區應將本地區紅色旅遊景區的發展置於全國紅色旅遊發展的整體規劃中,注重統籌互補,形成氣候。
2、構建紅色旅遊產業格局
目前,國內很多紅色旅遊景區多採取展板、實物展示等單一的形式,形式簡單,內容缺乏吸引力。只有將紅色旅遊內容豐富了才能吸引遊客,如果紅色旅遊線路做不到精耕細作,沒有眾多遊客的參與和整個社會的認同,紅色旅遊就成了一個空泛的概念,愛國主義教育也相應削弱了效果。
3、豐富紅色旅遊內涵
國內有許多紅色旅遊點「孤立」存在,沒有與其它旅遊項目或景區形成集群效應,再加上紅色旅遊景區展示形式單一、乏味等原因,造成遊客在紅色旅遊景區逗留時間短,能觀賞的有價值的景點較少,無法在紅色旅遊景區形成中長期的遊客群,遊客消費有限,「回頭率」低,經濟效益低下。
因此,要改變紅色旅遊區的現狀,豐富紅色旅遊的內涵,就要變「單色」為「多色」,讓「孤景」成「群景」,促進多元化遊客類型的形成,提高景區的消費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4、加強紅色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投入,在交通、餐飲、住宿及其它各項配套服務中凸顯優勢,在方便遊客的同時,吸引更多遊客,促進紅色旅遊的發展,同時帶動革命老區和紅色旅遊區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05
民俗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
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相連,對歷史留下來的民俗文化,我們要「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全面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和發揚。這樣,才能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
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1、集錦薈萃式
將散布於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複製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萃式共同的缺點。
3、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併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4、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牴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5、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6、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開發應選擇符合當地實際、體現民俗文化特色的適當形式。在民俗鄉村若設置賓館,餐廳,則可考慮採用主題酒店形式,即輔以主題附生式旅遊開發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綜合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族群或者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充分認識其旅遊價值,普查並正確評估其旅遊資源,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旅遊開發,要給予其有效的保護,這也是對其精神家園的守望,從而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地區鄉村旅遊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旅遊理論,當前各國少數民族地區依託原生態的自然和非物質文化旅遊資源發展起來的新旅遊模式漸成熱點,彰顯出其越來越重要的推廣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包括:
1、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較好,且特色鮮明,這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物質形態基礎。
2、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
3、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存在價值是以該民族身份的原生狀態的文化形態而出現。
4、科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保留和反映,是後人獲取科技信息的源泉。
5、教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科學知識、藝術精品的資源,是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
6、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所以蘊涵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旅遊地通過對民間藝術真實地層演、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能更好地提高旅遊地的知名度。與此同時,對傳統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成旅遊商品,旅遊者購買當地的旅遊商品,能對當地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拉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