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別的小朋友搶自家孩子的玩具怎麼辦?心理學家說:搶回來!

2019-05-28   兔小悅親子學院

上周末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兒,裡面的孩子像往常一樣多。孩子多的地方,是非和衝突自然也多。

遊樂場的老師組織互動,在地上放了有很多布織的小皮球,老師讓孩子們幫忙把球撿起來放回籃子裡,我家早兒屬於慢慢悠悠型,她在牆邊看到一個布球,拉著我的手走過去,蹲下來,在小手夠到那個布球時,結果背後一個小哥哥火速沖了上來,要搶小早兒的球,在兩個人爭搶的過程中,小早兒的小手被那個小哥哥咬了一口,然後哇哇大哭。

手上的咬痕很深,都能看得到血絲。當時,我真的生氣地全身發熱。男孩的家人也算懂事,在一旁也很誠懇地表示歉意。雖然很心疼寶寶,但是對方畢竟也是個不到兩歲的小寶寶。所以,這事兒也很快過去了。

孩子就是孩子,不到一會兒就雨過天晴了。剛才還哭的梨花帶雨的時候,這一會兒又在沙堆里很開心地玩起來了。小早兒自己拿著碗和勺子玩兒得很帶勁兒,結果一個小姐姐跑了過來,沒一會兒就要搶走早早手裡的碗。她的媽媽在一旁說:不要搶妹妹的!

孩子哪裡會聽呢?早兒的碗還是被搶了,心裡也真是有點氣,但是看在對方態度比較好,想想就算了,不跟一個孩子置氣了,我拿起了旁邊其他的小碗遞給小早兒,說:「玩兒這個吧!這個也很好玩兒!」早兒也很懂事兒地繼續玩兒。

晚上回來和早爸討論起今天發生的事情,早爸說他也遇到好幾次有小朋友搶她的玩具,雖然在場的家長都有說「不要搶妹妹的!」,但是他們還是搶了,最後我們也沒有幫早兒把被搶的東西拿過來,而是安慰她,然後又給她找了個替代品。

和早爸討論後,發現我們都有個通病:就是特別慫!我們表面上在做好人,表現地謙讓,卻沒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她的情緒和想法。自己手裡正在玩的物件被搶走,我們沒有幫助她拿回來,卻還安慰她:換一個也沒關係。這時候,孩子該多委屈呢,本來被搶走就已經很不開心了,自己的靠山(爸爸媽媽)還不幫自己。

在社交上,這也不是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自己正在玩兒的東西被搶,卻不能拿回來!這一方面會累積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方面也會讓她覺得東西被人搶了,就不應該要回來。這一點都不利於孩子的物權意識的形成,孩子在一兩歲自我意識出現之後,都會有非常強烈的物權意識,認為「東西是我的」,我要占有他。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很明確地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如果總是讓孩子被迫分享,容易形成討好型的人格,長大後不懂得拒絕別人。

同時,如果這種被搶奪不要求歸還的現象一再發生,也會對孩子日後的交往模式有嚴重的影響。沒有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慫包,或受欺負的吧?

現在校園凌霸現象這麼多,我們更要從小引導孩子在自己的權益受侵害的時候,要勇敢地採取合適的手段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

所以,在和早爸討論後,我倆明確了一點:下次再有小朋友搶寶貝的東西,我們要非常明確地跟對方說不,如果對方已經搶了,我們要幫她拿回來;等小早兒再大一些,我們會鼓勵她通過自己的方式拿回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我們都不能幫她「伸張正義」的話,怎麼能讓他在成長之後,學會自我保護呢?

我們是清華爸爸、北師媽媽,7年top1教育學專業訓練,6年頂級母嬰媒體深耕,倡導「輕育兒,反焦慮」!分享關於育兒與自我成長的獨到見解,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