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後,體內濕氣最重,祛濕補陽這樣做

2019-08-08     下班來點精氣神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來了,暑去涼來,萬物澄清。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過後,暑熱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天氣的總趨勢慢慢向涼爽過度。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立秋過後,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會涼爽很多,老百姓講「一場秋雨一場涼」。

最近有朋友表示,總感覺渾身無力,頭腦不清醒,頭髮油膩,大便不成形,舌頭胖大,身體浮腫,尤其是眼瞼周圍,這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立秋前後,是人體內濕氣最重的時候,濕邪,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幾乎每個人體內都有濕邪潛伏,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濕邪不除,容易變成毒。




立秋過後的養生原則,宜「潤」勿「燥」,還要防濕氣。

秋天的氣候主要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內也缺少水分,古代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說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蜜水,這樣及時補充身體內的水分。

所以立秋過後我們需要注意多喝水,或者自己榨一些果汁,熬些湯汁喝,都是對付秋燥的好方法。

空氣比較乾燥的話,可以通過加濕器濕化空氣,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類型的加濕器,各種迷你加濕器既輕巧又實用。




關於祛濕防濕一直是大眾關心的熱點話題,立秋前後不僅空氣中濕氣重,人體內濕氣更重,所以我們要利用這段時期,補陽祛濕。

艾灸是補陽祛濕的天然綠色療法,而肚臍也就是「神闕穴」,是個防病治病的「長壽穴」,在人體361個穴位當中,神闕穴是唯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

它與人體十二經絡相連,與五臟六腑相通,這裡皮膚最薄,沒有脂肪組織和筋膜直接相連。所以其治病防病的功效非常顯著。

肚臍吸收陽氣的功能非常顯著,它會根據人體的需求,需要的成分吸收,不需要的不吸收,所以艾灸肚臍是祛濕、治療疾病的最佳選擇。

和其他熱相比,艾葉的熱穿透力非常符合人體臟腑深度,波長能夠觸碰到人體的臟腑,所以艾灸補陽祛濕,治療疾病的效果很顯著。



現代人,工作繁忙,勞心勞神,生活壓力大,對陽氣的消耗非常大,當陽氣衰弱明顯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早衰,或者正氣不足。

中醫里的正氣不足和西醫中的抵抗力下降有相似之處,總之,人體抵禦邪氣的能力比較弱了,當然也會經常生病。

艾灸的時候最好選擇隔姜或者隔蒜灸,將艾柱放在薑片或者蒜片上點燃艾柱,因為姜、蒜是辛熱的食材,配合艾灸的溫熱,祛濕補陽的效果更佳。

立秋


隔姜灸和隔蒜灸存在一定危險性,容易燙傷皮膚,需要時刻注意艾灸的進度,所以有的人會選擇艾灸盒,艾灸盒用起來更方便,適合現代人懶、宅的特性。

還有人選擇直接舉著艾灸柱灸,這當然更沒問題了,大家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艾灸方法即可。每天灸1-2次,每次20分鐘左右,注意保護好皮膚。

一葉知秋


有的人對艾灸的氣味不太能接受,覺得煙燻味兒太大,這類朋友也可以選擇粗鹽熱敷。

粗鹽是海水中鹽水經過煎曬而成的結晶,也就是天然鹽,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大顆粒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在空氣容易潮解,所以,它吸附濕氣的本領蠻強的。

粗鹽經過炒制以後,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吸濕性,因此用來治療寒濕性疾病效果顯著。

一方面熱可以散寒,活血化瘀,行氣解郁,另一方面粗鹽又可將體內的濕氣吸出。



做法:取適量粗鹽炒至極熱,裝入布袋裡,熱敷在肚臍處,剛炒出的粗鹽有點燙,可以在下面墊個毛巾熱敷。

每次熱敷時間為20分鐘-30分鐘,一天最好熱敷2-3天,鹽可以經過反覆炒制,當然,最好不要超過3次哈。

立秋並不是秋天到來了,而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正在發生變化,換季節的時候,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復發舊疾或者疾病加重的情形,這是身體能量失去平衡的表現。

立秋前後,祛濕補陽,讓身體處於平衡的狀態是你我共同的願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EtzcmwBvvf6VcSZ3Q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