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我們似乎有一種無法滿足的需要來記錄生活-我們的行為,其他物種動物的行為,我們周圍的一切。在現代世界中,照相機的存在性、普遍可及性使這一切變得太容易了,但要產生永久有意義的生活記錄(而不是那麼有意義的))的驅動力卻根本不是源自最近的技術成就的概念。例如,想想4萬年前的洞穴壁畫,通常描繪的場景涉及野生動物和人手輪廓。只要回到公元前4、5世紀,你就會意識到古代偉大的中國人和希臘人已經掌握了光學的基本原理,並且對針孔照相機非常熟悉。古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簡單的裝置最終產生了一種可能是記錄我們生活的最具說服力的方式——攝影。
以下是12個事件(也許有幾千個),這些事件標誌著攝影技術、社會和文化的演進。
約瑟夫·涅尼埃普斯非常長時間曝光——約瑟夫·涅尼埃普斯產生了第一個永久固定照片來自大自然的時候,在1826年,他用一個暗箱配備一個透鏡和瀝青塗蠟盤將一個圖像的看著窗外院子裡的觀點。暴露8小時後,用薰衣草油和白色石油的混合物清洗,使周圍的建築、庭院和至少一棵樹的景觀呈現出來,從尼埃普斯樓上的臥室可以看到。他把這個過程稱為「日光攝影術」。
約瑟普·尼西佛爾(Joshep-NicéphoreNiépce)的朱安德森(Juandesant)在Flickr上從尼埃普(LeéGras)的尼埃普斯(Niépce)的窗戶觀看
1829年,法國畫家、物理學家路易斯·達蓋爾與尼埃普斯合作,努力減少渲染圖像所需的過度曝光時間。尼埃普斯死於1833年,但達蓋爾繼續這項工作,並最終發展出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他發現,通過將鍍銀的銅片較短時間曝光,捕捉到的微弱潛影可以通過化學反應發展成清晰可見的圖像。達蓋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一過程,1839年達蓋爾照相法被介紹給了大眾。
路易達格爾:聖殿大道
達蓋爾鉛字問世三周後,英國科學家福克斯·塔爾博特(Fox Talbot)報告說,他設計了一種「上鏡繪畫」工藝,這種工藝他已經試驗了好幾年,其原理是使用感光紙而不是金屬板。塔爾博特最終——而且是意外地——會發現,短時間的曝光和合適的化學物質會把他的紙變成負片,可以用來製作多張正片。塔爾博特稱他的過程為「calotype」,並在1841年向世界介紹。
拉科克修道院南畫廊的窗戶是用現存最古老的底片製成的。
羅傑·芬頓(Roger Fenton)戰地攝影師-在19世紀50年代攝影的「黃金時代」,羅傑·芬頓在英國聲名鵲起。芬頓最初因建築和風景攝影而出名,1855年他被派去報道克里米亞戰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戰地攝影師。由於他的設備笨重的特性及其固有的技術限制,芬頓無法拍攝移動的物體,而是專注於擺拍肖像和風景,他選擇不給死去或受傷的士兵拍照。。
死亡之谷的陰影。克里米亞山谷里的土路上散落著炮彈。
越過尼亞加拉-1859年6月30日,威廉·英格蘭首席攝影師與倫敦立體公司,聚集與其他5000名觀眾觀看Jean Francois Gravelet (Charles索道起重機名義執行)試圖跨越從加拿大到美國上走鋼絲尼亞加拉河。英格蘭成功地捕獲了布隆丹的1100英尺(335米)的過河;他的立體圖像是首批被授權用於國際商業用途的圖像之一。
布隆丹的緊繩壯舉: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
膠捲標準- 1889年,在推出了一種簡化的適合普通大眾使用的照相機(柯達1號)一年後,喬治·伊士曼發明了由硝化纖維製成的透明膠捲。那年晚些時候,托馬斯·愛迪生拿起伊士曼公司的70毫米柯達膠捲,從中間切開,然後在兩邊都割開傳輸孔。這種35mm的格式將成為電影攝像機的國際標準,並最終成為靜止攝像機。
鮮明的現實主義-Reinhold Thiele經常被引用為新聞攝影的創始人之一,他報道過英國的重大事件,包括倫敦塔橋的開放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石慶典。1899年,倫敦《圖片日報》委託蒂爾報道第二次布爾戰爭。蒂勒拍攝的許多照片被認為太過露骨,以至於報紙拒絕刊登。
傷兵們躺在英國戰地包紮站的地板上,大概就在摩德河戰役之後。
35毫米-德國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有一個問題:他是一個狂熱的業餘攝影師,他對當時攝影器材的重量感到幻滅,鑒於巴納克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他的目標是設計一個小型的可攜式膠片相機。35毫米膠片已經被廣泛用於電影製作;1913年,巴納克發明了一種利用35毫米膠片拍攝靜止照片的相機。1925年,萊茨照相機公司開始以徠卡(Leica)的商標銷售第一台可攜式35毫米照相機。照相機現在可以在任何地方拍攝,攝影也變得更加大眾化。
烏爾萊卡(原萊卡)
即時滿足-1947年,美國物理學家埃德溫·蘭德博士發明了一種一步製程,通過應用擴散轉移原理,將相機鏡頭捕捉到的圖像複製到感光表面上,用作膠片和照片。1948年聖誕節前,蘭德公司57台相機開始銷售,於是寶麗來相機的即時革命誕生了,安塞爾·亞當斯是寶麗來最大的支持者之一。
決定性時刻-被廣泛認為是現代攝影新聞之父,亨利·卡地亞·布列松的作品揭示了街頭攝影的巨大潛力。1947年,卡地亞·布列松(Cartier Bresson)在四年前逃離德國戰俘營後,與包括著名戰時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在內的其他四名攝影師合作,組建了世界一流攝影機構之一的馬格南攝影社(Magnum Photos)。他在1952年出版的《決定性時刻》一書有力地證明了「有心的攝影師」,並記錄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紀實攝影師之一20年來的驚人工作,他致力於以各種形式揭示悲劇和勝利。卡地亞·布列松記錄了西班牙內戰、中國革命和喬治六世的加冕禮;他捕捉了杜魯門·卡波特、甘地、瑪麗蓮·夢露、薩特和切·格瓦拉等名人。
甘地的葬禮
數字化-1974年,柯達公司的主管加雷斯·勞埃德向電氣工程師史蒂文·薩森提出了一個問題——他想知道一種叫做電荷耦合器件(CCD)的高速半導體是否可以用來製作照相機的圖像傳感器。一年後,Sasson發明了一個巨大的藍色裝置,它可以捕捉圖像,將信息轉換成電子信號,然後將信號數字化並存儲在內存中。這架重8磅(3.6公斤)的數位相機拍攝了一張黑白照片,解析度為0.01萬像素。將圖像錄製到存儲介質(盒式磁帶)上需要23秒,而讀取圖像並將其顯示在電視螢幕上則需要另外23秒。2012年獲國家科技創新獎章。
第一台數位相機,由Brett Jordan在Flickr上製作
電影之死?-1991年,柯達推出了第一台商用單反數位相機。它被稱為Kodak DCS-100,本質上是一個改良版的尼康F3機身,配備一個130萬像素的傳感器和一個200兆容量的外部存儲單元,能夠存儲156張未壓縮的圖像。DCS-100並沒有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款手機的零售價為1.3萬美元,共售出987台。然而,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數碼攝影統治地位的必然性。
柯達DCS-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