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縣陳姓名人故居及縣誌人物考

2019-05-20     陳姓文化

陳有順

全椒縣,地處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南部。全椒縣古名椒邑,西漢始稱全椒,有「江淮背腹」、 「吳楚沖衢」之稱。

全椒縣初建於西漢,縣名由古國演變而來。相傳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內)建立古椒國。春秋時為楚椒邑,後為全氏居住,漢在故椒邑置縣設治,故名「全椒縣」。 明初,廢全椒縣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以滁州隸鳳陽府;十四年(1381),復為全椒縣,屬滁州,仍隸鳳陽府;十九年(1386),升滁州為直隸州,全椒縣屬之。

在全椒縣城東門內袁家灣,即現縣土產公司門市部所在地,有「陳氏宗祠」。本縣城陳氏在清末民國時,有個陳麗崑,在民國初任過縣議員。陳麗崑,原名陳鈺,陳葆經之父,禮堂里的楹聯「閥閱承三恪;聲華震二方。」就是其所作。在古代,人們稱世家第為「閥閱」。古代王朝為籠絡人心,鞏固統治,往往封前代三個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的名號,稱「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說,周得天下曾封陳、杞、宋三國之後,以備三恪。恪即尊敬之意。「二方」載自《世說新語·德行》,即東漢陳寔二子陳元方、陳季方。二方兄弟俱佳,難分高下。陳寔曾答人問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所謂「難兄難弟」一說即由此而來。

祠堂內還有一陳葆經所作楹聯「視勤民、為已職,自無三事之慚;以君子、喻偷兒,反有二絹所贈。」上聯:漢代蔡邕《陳太丘碑》記有「雲欲特表,便可入踐常伯。超補三事」句。陳寔曾任太丘長(今河南永城縣西北),故世稱「陳太丘」。三事,古指三公為「三事大夫」。又指三件事,內容隨文而異。《尚書·大雅》中指正德、利用、厚生。《詩經·大雅》中指春、夏、秋三季農事。下聯事見《後漢書·陳寔傳》,說有小偷潛入陳寔家屋樑上,寔陰見之。乃呼兒孫訓之,「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已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驚,自投於地。寔令贈絹二匹。

陳麗崑故居,大門聯為陳自作:「無三事慚;有二縑贈。」此聯平仄未究,且上比平收,下比仄收,用對聯變格。廳堂懸有三幅對聯,其中有兩幅為張鑒懷撰贈陳麗崑之子麗子(陳葆經的表字)。一幅為陳麗崑在戊午年(1918)十二月夫婦五十雙壽,因作此聯自賀,書懸於此廳。

張鑒懷聯二「麗藻新聲名士氣;子書固史古人風。」仲達解:固史,指班固所寫的漢書。舊時六經之外,著書立說成一家言的,統稱之為「子書」,子書,即諸子之書。

陳麗崑聯「幾聲臘鼓助開筵,喜鴻案齊眉,合算春秋稱百歲;數點寒梅爭放萼,正羊雲滿意眼,雙懸弧帨話長生。」仲達解:古時臘日(歲終祭祀百神之日)或臘前一日,有擊鼓驅疫的風俗,稱為「臘鼓」。而「雙懸弧帨」,即懸弧(弓),懸帨。古時生男,懸弧於門左,稱「懸弧」。男子生日,謂「懸弧令旦」。古代婦女用帨(佩巾)之擦拭不潔,在家時掛於門右。這裡借指女子生日。

內室懸掛的二聯,均是題陳麗崑肖像。汪侖元聯「勤儉過人,精細過人,留與兒孫作榜樣;節約救國,儲蓄救國,改良社會革奢華。」約、蓄二處均應平而仄,拗。周蘭亭聯「早歲治生宗少伯;有兒勤學紹元方。」仲達解:《世說新語·德行》載有陳元方(名紀),東漢陳寔長子。與弟陳季方(名湛)皆佳,稱「難兄難弟」。此借指陳葆經。而范蠡,字少伯。春秋時人,越為大夫。輔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卒滅吳國。以勾踐為人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遂去越入齊,改名鴟夷子女。到陶,稱「朱公」,經商致富。十九年三致千金,一再分散與貧交和疏遠的兄弟。

書室聯為陳麗崑在其子陳葆經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蘇州大學前身)時,撰寄勖勉之聯,後書懸於此室中。聯語「麗句漫持驕,自是儒生常口氣;子書多立異,須於經學下功夫。」仲達解:古時信奉孔子學說的人,亦稱為「儒士」。自漢代以來,推尊儒家,儒家經學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經常,即研究經書,為諸經作訓詁,或發揮經中義理之學。

全椒縣除了城內所遍布的諸多名人故居外,城外鄉里還有陳葆仁故居等。

陳葆仁故居,在縣城西南十五里許之白酒崗村中,今屬白酒鄉。陳葆仁,為清末民國間當地人,塾師。故居已不存。故居曾有陳葆仁所作的兩幅楹聯「呼童沽取崗前酒,教子勤耕郭外田」;「黃鶴歸來梅幾度,綠林凋盡柏長存。」

座落在縣城北郊高丘「走馬崗」南坡上的「吳敬梓紀念館」,占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一千平方米,館內懸掛有大量楹聯。其中即有許多陳氏名人墨寶。如:陳葆經聯:「人無虛設,事無虛構;心有實感,筆有實描」《儒林外史》所寫人物,皆有所本。雖系小說,多為化名實錄。此聯平仄未深究。

陳葆經又聯:「襟懷合寄閒齋序,手跡唯存出塞圖。」閒齋序,臥齋序,臥閒草堂本《儒林外史》,鐫刻於清代嘉慶八年(1803),是目前見到的最早刻本。其中有一篇序文,落款署「乾隆元年春二月閒齋老人序」。近人考證,「閒齋老人」即吳敬梓別號。出塞圖,指《盧見曾出塞圖》上有吳敬梓親筆題詩一首,清晰完好。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陳葆經又聯:「百里扁舟辭故土;千秋椽筆繪儒林」。上聯引述吳敬梓是獨子,二十三歲父親吳霖起亡故,險象環生,孑想一身,不善治生,又憤世嫉俗,周濟窮困。不到十年將遺產二萬餘金,花費迨盡。在家鄉受到市儈們的鄙視。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歲的吳敬梓於二月的一天,攜家在河灣街「探花第」門前上船,順襄河,下滁河,渡長江,當天夜裡就到了百里之遙的南京。定居在白板橋西秦淮水亭。下聯指寫《儒林外史》。

陳葆經另聯:「戀燠賦移家,九重溫語,三殿臚篇,萬籟寂無聲,拋玉局殘篇,脫名韁利鎖。療愁書諷世,八股文章,十年膏火,一針旋見血,繡儒林丑像,運鬼斧神工。」吳敬梓曾遷居南京,並作《移家賦》。《移家賦》有「九重溫語,三殿臚篇」。九重,指宮禁。溫語,這裡指皇帝的話。三殿,指清代皇宮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臚傳,傳告,後專指傳告皇帝的詔旨。又,科舉時代,進士按殿試後之甲第,唱名傳呼召見,稱「臚唱」,亦稱「傳臚」。而八股,是指明清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又稱「時文」、「制藝」等。以「四書」的內容命題,圍繞朱熹的《四書集注》論述,程式固定,不能自由發揮,束縛思想,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起股、後股、束股」八個組成部分。自「起股」始為正式議論,議論的四段,各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因名。自清末廢科舉後,這種文體也隨之消亡。而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前》,是書諷史,也諷科舉八股體制,如《范進中舉》。玉局,指棋局的美稱,又為官名、官署名。

惜哉!今全椒縣陳氏名人故居及「陳氏宗祠」皆已不見一磚一瓦,所幸遺址尚存,後人追念先祖尚知有個去處。

(注):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1735)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全椒縣誌》陳姓人物傳略

(一)、明泰昌元年楊道臣纂修《全椒縣誌·人物誌》

官師志·知縣:(宋) 陳 察 (國朝)陳 亮 陳 顒 陳德華 陳 誨

主簿:(宋)陳之祥

典史:(國朝)陳 定 陳 宙

教諭:(國朝)陳 信 陳 砮 陳一德 陳大諫

訓導:(國朝)陳 選 陳忠諫 陳 采 陳啟泰 陳煥彥

陳 誨 以南京都察院經歷謫任。椒之遷學,規制仍舊,相繼增修,未壯厥觀。公至,慨然興役,毀淫祠,鬻官棄地,一舉而新之。又於縣治作草亭,匾其堂曰「仰歐」,軒曰「思過」。風流蘊籍,文彩翩翩,非俗吏也。

選舉志·鄉舉:(國朝)陳大琛

貢士:陳 義 陳 佐 陳煥然 陳 鉞

封爵:(國朝)雲陽伯陳旭 武平伯陳友 龍驤衛千戶陳 興

庠彥:陳立基 陳士奇

增廣:陳宏達

附生:陳大典 陳王佐 陳 璧 陳奇抱 陳培基 陳廷策 陳敏孝

陳國士 陳九卿 陳見龍 陳 吉 陳廷諍

掾仕:陳子昌 陳 楠 陳 論 陳 棋

人物誌·武功:陳 友 (傳略)

耆壽:陳 通

藝文志·制敕:敕義民陳通 國家施仁,養民為首。爾能出粟一千一十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甚嘉之。今特賜敕諭,獎以羊酒,旌為義民,仍免本戶雜泛差役五年。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故敕。正統七年。

《白鶴亭記》 陳 文

《縣堂記》 陳 信

《草亭記》 陳 誨

詩《送吳穎司訓全椒》陳 璉

《贈張升千戶之任全椒屯》 陳 循

(2) 、清·康熙《全椒縣誌》卷之六·職官志

職官·令

梁:陳昕 為北譙太守

宋/十六人 陳察 紹熙間任,祀「名宦」,有傳

明/七十八人 陳亮 河南祥符人,特興學校,恤民勤政

陳顒 廣東人,監生

正德間任 陳德華 福建懷安人,由舉人

陳誨 湖廣崇陽人,由進士,有傳

主簿 宋/一人 陳之祥 皇祐間任

典史明/六十人 陳定 廣東四會人,吏員

正德間任 陳宙 廣東電白人

隆慶間任 陳昌言 福建閩縣人

教諭明/五十二人 陳砮 福建莆田人,由舉人

宣德間任 陳信 浙江仁和人,由舉人,有傳

正德間任 陳一德 山東沾化人,歲貢

隆慶間任 陳大諫 廣西陸州人,由舉人

天啟間任 陳宗舜 湖廣益陽人,歲貢

訓導 明/七十九人 陳選 本縣人 陳煥彥 本縣人

嘉靖間任 陳忠諫 河南桐柏人,歲貢

隆慶間任 陳采 揚州泰州人,選貢 陳啟泰 鳳陽泰和人,歲貢

天啟間任 陳所學 北直豐潤人,貢生 陳邂 揚州通州人,貢生

(3) 、民國九年續修《全椒縣誌·人物誌》

編修人員:陳蔚光 陳寶書

卷九·職官志

名宦:陳 察 (傳略) 陳 誨 (傳略) 陳騏昌 陳 信 陳伊鼎

職官: 郡守:(南梁)陳 昕 主簿: 陳之祥 進士

(永樂)陳 砮 福建蒲田人,舉人。 陳 定 廣東會稽人,吏元

陳 亮 河南祥符人。陳 信 (傳略) 陳 宙 廣東白電人,吏元

陳一德 山東沾化人,歲貢。 陳忠諫 山東濮州人,歲貢

陳 采 江蘇泰州人,選貢。陳方泰 江西泰和人,歲貢

陳昌言 福建閩縣人,吏元。 陳宗舜 益陽人,歲貢。 陳 續 貢生

陳所學 直隸豐潤人,貢生。陳 君 河南商丘人,舉人

陳文述 浙江錢塘人,舉人。陳 炳 浙江山陰人,監生

陳騏昌 (傳略)。陳 浩 捐納。陳恭楨 捐納

陳福源 江蘇人,監生 保舉。陳贊平 江蘇人,監生

陳宗泰 江蘇高郵人 吏元

人物誌:

武功:陳 友 陳 旭 陳金福(三人傳略)

忠節:陳國楨 陳謨子均遇賊被害賜恤。陳廷諫 (傳略)陳兆麟

篤學:陳沛霖 貢生(傳略) 陳錦文 (傳略)

選舉表:陳 友 陳錫蕃 千總 。(正統)陳 義 河南遂平縣訓導

(正德)陳 佐 山東臨清州州同。陳 鉞 河南鄧州學正

陳煥然 山西大同府通判。陳立基 河南光山縣訓導

陳國彥 縣訓導。陳沛霖 篤學 (傳略)同知

(光緒)陳 功 附篤學(傳略)。陳東序 訓導

陳莜東 學校畢業。 陳 道 民國九年 訓導

民國議員:陳國楨 陳蔚光 陳專錦 陳寶縉

恤贈表:陳淑庵 陳 餞 陳朝正 陳國泰 陳 鏊 陳 鑄 陳天爵

陳朝勛 陳朝佐 陳紹堯 陳經邦 陳鳳儒 陳茂林 陳殿元

陳大奇 陳德建 陳兆元 陳連登 陳世錦 陳國華 陳大海

陳懷根 陳萬春 陳朝鳳 陳文開 陳士愷 陳宗儒 陳元士

陳文武 陳元貴 陳元和 陳宗球 陳尚彬 陳尚德 陳觀德

陳觀禮 陳朝興 陳朝宗 陳觀沂 陳朝陽 陳大受 陳天榮

陳金相 陳貢珍 陳鳳揚 陳懷珍 陳天佑 陳大來 陳瑞庭

陳大猷 陳敬成(武庠)陳在東 陳 鎬 陳國民 陳 宗

陳元瑞 陳 學 陳 鏊 陳啟元 陳大金 陳 坤 陳開林

陳啟餘 陳 涌 陳 文 陳 富 陳懷玉 陳鳳鳴

耆民: 陳世榮 陳可發 陳起瑚 陳雲龍 陳起珩

文童: 陳杏林 陳鳳池 監生

《全椒縣誌》卷之六·職官志(清·康熙)

全椒歷史人物(包括與陳姓相關人物)

1、樂韶鳳:明代全椒載入《明史•列傳》中的人物,首推文武兼擅的兵部尚書樂韶鳳。樂韶鳳,字致和,一字來儀(明史作「舜儀」),全椒人。元末與同鄉趙奎、王才、魯文質、陳旭、陳友等相友善。至正十五年(1355)春至和州拜謁朱元璋。從軍渡採石,協助朱元璋處理軍務,隨軍攻金陵。明朝建立後,於洪武三年(1370)為朱元璋掌起居注。是秋,首開科舉,與詹同、宋濂等五人為京畿考官,與劉基、秦裕伯推行科舉考試,為中國八股科舉始作俑者之一。全椒科舉,至明尤盛,大約與樂韶鳳但開風氣有關。翌年,改任諫官給事中、中書省員外郎,旋升任兵部侍郎,晉升為兵部尚書,一年三遷。與中書省、御史台共同制定「教練軍士法」,為明代軍隊建設致功厥偉。洪武六年(1373)秋,改文職,授翰林學士,與詹同一起厘考注釋「先師樂章」。同年九月,任曆書推纂官,撰《祭祀迴鑾樂歌》。八年(1375)三月,因當時語音過雜,舊韻多起於江南。朱元璋命令樂韶鳳制定全國性的統一聲韻。樂韶鳳用中原雅音正之,取名《洪武正韻》,成為中國音韻學史上的巔峰巨製。大明開國之初,禮制久荒。因前朝為元,為游牧民族,所以儒家禮制亟待恢復,任務艱巨而重大。朱元璋悉委託樂韶鳳制定。洪武十二年因病去職。不久,又和宋濂同被征復啟用,拜國子監司業,升祭酒。第二年再次辭官,獲准回椒,旋病卒。葬在草庵鄉鄭橋附近,與張洎、張瑰祖孫為鄰。

樂韶鳳是大明開國功臣中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的為數不多者。民國九年《全椒縣誌•摭拾》載蒲圻廖道南云:樂尚書韶鳳嘗從太祖御河游。皇上曰:「攜手上金橋,有事不相饒。」韶鳳跪對曰:「平生仗忠義,不畏帝王刀。」君臣相得之盛,罕見其比。樂韶鳳辭朝詩云:

壯年扈蹕侍龍顏,幾度承恩虎豹關

環佩陛辭人似玉,旌旗階引象如山。

忠勤戀主心猶赤,潦倒還鄉鬃已斑。

明日淮西瞻望處,九重宮闕五雲間。

古時全椒學宮編載其履歷。樂韶鳳有弟四人,俱應辟舉。樂呤鳳,原名暉,官授開封府知府;樂梧鳳,原名毅,官諸既州同知;樂止鳳,原名禧,官禮部侍郎;樂文鳳,原名禮,官太常寺卿。《明史》言其兄弟「俱知名」。

一門五鳳,實則恩榮無比,顯赫無比。

2、陳 旭:在明朝建文年間爭奪皇權、叔侄相殘的「靖難之役」中,有一位全椒人作出了與平安相反的選擇,從而封官晉爵———這就是成祖即位後首次大封功臣中的功臣榜里的人物雲陽伯陳旭。陳旭,全椒人,父陳彬,從太祖有功,為指揮僉事。陳旭襲父職,為會州衛指揮同知。有智略。靖難初,率所部歸降燕王朱棣,力戰真定,從徇灤河,功多,被封為伯爵,祿千石。永樂元年(1403),巡視中都及直隸衛所軍馬城池,即今鳳陽、全椒、滁州、南京等處俱受其節制,可謂光耀故里。四年(1406)征伐交趾(今越南),破西都,勝利還師,加祿五百石。後作為黔國公沐晟的副手,守西南邊陲。八年(1410)卒于軍中。見《明史•列傳三十四》。

(仲達謹按):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

3、趙奎、王才、袁興、彭勝、陳友、何洪:除以上諸人外,全椒明初列名《明史》的尚有驃騎將軍、福建都指揮使趙奎,驃騎將軍、廣東都指揮王才,明威將軍袁興,明威將軍彭勝,均為洪武初年從征的功臣。明初全椒功臣中封爵最高的是陳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陳旭為伯爵,方瑛為侯爵,而陳友卻是公爵。

陳友與方瑛同時,曾一同征苗。陳友,祖先從西域入中原,居全椒,遂為全椒人。明英宗正統(1436-1449)初年,官千戶,累升都指揮僉事。多年出使瓦剌,念其勞,進都指揮使。九年(1444)任寧夏遊擊將軍,與總兵官黃真擊兀良哈,多有俘獲,晉升都督僉事。未幾,出塞招撫答哈卜等四百人歸降明廷。景帝即位後,晉升都督同知。征討湖廣、貴州諸苗,任左參將,守備靖州。景泰二年(1451)破苗兵於香爐山,留鎮湖廣。論功進升右都督。陳友征苗有冒功行為,曾遭彈劾,令其殺賊自效。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陳友隨方瑛征天堂諸苗,大獲,命充左副總兵。方瑛雖為陳友上司,但有同鄉之誼,應多有提攜。後又隨方瑛破蒙能餘黨,召封武平伯,賜予世券。後孛來犯邊,充游擊將軍,連破敵兵,俘一百六十人,升總兵官。討寧夏寇,因甘、涼等地將士皆不能抵禦,唯陳友稍有俘獲,晉爵為武平侯。卒後數年詔贈沔國公,諡「武僖」。世襲子孫,至明亡乃絕。事見《明史•列傳第五十四》。康熙《全椒縣誌》有關陳友記載多誤。陳友而外,征麓川的還有一位戰將是全椒人,名何洪,嗣世職,為成都前衛指揮使。《明史•列傳第六十三》有傳。

(仲達謹按):陳友一族於明初由西域遷全椒縣,其祖父陳敬宗、父陳景通於洪武初隨朱元璋征戰天下,封驍騎校尉,常年出使西域哈密、亦力把里等地。陳友於正統元至七年亦曾以正使身份多次出使西域瓦剌及哈密等地。

4、陳金城:(1901—1983)安徽全椒人,號精誠。國民軍中將軍長。中央軍校第二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歷任第1師見習排長、參謀、排長、第2師參謀、團附、第31軍政治部科長、第1軍獨立團團附、第26師營長、第93師團附、獨立第15旅參謀主任、第46師副師長、第109師師長、第36軍副軍長、第9軍軍長、第29軍軍長、第4方面軍高參、第96軍軍長、整編第45師師長、整編第96軍軍長兼45師師長。1948年4月27日在山東濰坊被俘。1960年11月特赦釋放後任南京國營木器廠工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83年1月6日病逝南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t6t_GsBmyVoG_1ZTP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