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探索家長成功教育孩子的「精髓」

2019-11-15     新恩諾教育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深遠,具有重大的意義。孩子的任何一種行為,其背後都存在一個教育的道理,家長需要去理解內在的意義,從而去分析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責罵、溺愛、批評、讚美,真正的教育需要適可而止。下面,恩諾教育給大家分享幾個案例:

案例一:分享型

小學同學的孩子有什麼好東西總願意分享給其小姑子,她老公對此「頗有微詞」:「什麼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嘗嘗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她兒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都願意和他家公家婆分享的。但兩個老人家卻總是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不過,當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的時候,他們又趕緊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這樣的情景經常發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她兒子與小姑子分享時,對方會道謝並真的與他分吃的,還誇他的東西好吃,所以他也喜歡與姑姑分享了。然而,她小姑子這種行為也會被她老公責怪:「大人怎麼還吃孩子的東西!」

恩諾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長輩,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昵而去逗弄孩子。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會對孩子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看似無意之舉,其實影響深遠,所以我們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到言傳身教。

案例二:過度讚美型

有一位網友寫信說道,她兒子明明很喜歡畫畫。可是有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他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得真不錯。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亂塗上顏色老師也會誇她,還給她和我一樣的獎品,真沒意思!」

一個親戚的孩子麗麗,從小被家人誇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讚賞:「麗麗笑得真好看!」剛咿呀學語,大家就誇獎她:「真聰明!」甚至連發脾氣耍性子的時候也不忘賞識:「真是有個性!」可隨著她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麗麗只願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一個做老師的同學告訴我說,現在有很多孩子都在盲目的表揚和肯定中變得特別的自以為是,有些甚至出現沮喪、憤激、退避或敵對的行為,無論老師怎麼管教都不行,但是他們的父母卻渾然不覺。

恩諾點評:

過度賞識和不必要的讚美,並不能有效表達你對孩子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外在的評價,而沒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還會弱化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缺乏做事的動力。

案例三:責罵型

 一個讀者寫信留言:「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幼兒園,然後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裡,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並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裡充滿了恐懼,手裡還拿著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著太陽花許願,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於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事實上,有不少的家長存在這種「暴力」行為。只要是孩子做的事情與家長的想法相違背,就會受到他們打罵。某天下班的路上,見到這樣一幕「一位大概就讀五六年紀的孩子,被其母親追著打罵,還被「爆」頭,這位男孩子瞬間大哭起來。家長之所以打孩子,只因他走了馬路的另外一邊,那邊車輛比較多,家長出於安全考慮,對孩子這種行為不滿,因此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恩諾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為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sbTfW4BMH2_cNUg5a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