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人次出遊、消費潛能釋放、「雲端」消費激增……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各類消費如同回升的氣溫逐漸「熱」起來。
這是我國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後的第一個小長假。在這個特殊的假期里,人氣回暖、消費復甦,文旅市場運行安全有序,線上線下活動精彩紛呈。同時,預約參觀、限量遊覽、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新風尚已漸入人心。
「冰封」熱情釋放 行業有序恢復
1日,位於深圳市鹽田區的大梅沙海濱公園迎來修復重建後試開園第一天,5000個入園名額早被「一搶而空」。截至當天17時,現場入園人數達到了4970人。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人們一度被「冰封」的旅遊熱情在這個加長版假期重新釋放。
在北京,「五一」假期旅遊接待總人數463.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1.8億元,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55%、36%;在上海,「五一」假期旅遊接待總人數707萬人次,拉動消費95億元;在廣東,「五一」假期累計接待遊客1861.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3.6億元。
與往年長假期間人山人海的「扎堆游」不同,今年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紮實做好景區有序開放、有效防控。
杭州所有4A級以上收費景區景點推行網上預約制度,每天接受最大承載量30%的遊客入園。記者在西湖景區部分收費景點看到,遊客提前預約無須現場排隊買票,憑身份證和健康碼即可快速通過。
伴隨著人氣回升,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文旅業開始回暖復甦。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市場平穩有序,全國共計接待國內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5.6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5日全國各地針對「逛吃玩」發放的消費券已超百億元,各地商戶也在持續推出各類折扣優惠活動,加速線下消費回暖,對第三產業恢復人氣、拉動消費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人流量的恢復給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餐飲等行業帶來了信心。「五一」期間,北京商業服務業企業經營回暖,連鎖超市、家政、商超配送物流等6個行業領域的重點企業開復工率達到100%,餐飲和美容美髮兩個行業開復工率分別為79.5%和68.3%;「五一」假期前4天,廣州市餐飲總營業額超10億元,恢復至去年同期近六成水平。
「恢復」成為各地「五一」假期關鍵詞。
記者5日晚從商務部獲悉,5月1日到4日,重點監測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節前一周日均銷售額增長30.1%。
「雲」端消費激增 消費業態求新求變
把沙灘海浪「搬」到手機螢幕上,通過網紅直播形式邀請遊客參與各種遊玩項目體驗……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區推出的「雲旅遊」新玩法,首次直播期間便在線吸引近5萬網民觀看。
「這種『旅遊帶貨』不僅滿足了線上網民的需求,還帶來流量變現的新商業模式。」浙江舟山旅遊集團朱家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波說,「五一」假期前3天,僅朱家尖一個南沙沙灘景區遊客數就達到2萬餘人次,線上流量為景區帶來足夠多的曝光,可以實現線下客流轉化,這種新模式對於旅遊業的復工復產效果明顯。
除了旅遊,線上音樂會也是人們在假期放鬆的好方式。《聆聽大自然·有機三部曲》交響音樂會、《深圳聲音》線上演唱會……5月1日至4日,走過7年歷程的深圳南山流行音樂節今年首次通過線上直播。眾多唱作人齊聚線上,在以音樂撫慰心靈、用音樂傳遞愛與希望的時光中,提振全面復工復產的士氣。
記者了解到,這個音樂節前3場演出的總觀看量超過1000萬人次。網民們表示:「耳朵真真切切地享福了。」「雖然是雲音樂節,但還是很感動!」
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在線旅遊、購物、娛樂等「雲」端消費興起,形成新的增長點。阿里巴巴數據顯示,上海市4日晚啟動的大規模商業促銷活動「五五購物節」,天貓上海商品1分鐘便成交破億元;菜鳥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前3天,全國產生的物流訂單量同比增加45%。
「五一」假期,滬上已開放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分別接待觀眾3.66萬人次、9.68萬人次、3萬人次。同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主要文化場所推出「雲展覽」和線上活動200餘個,瀏覽量101.3萬次,引導市民雲上看好戲、聽好課、觀大展、逛集市、賞春光。
線下人氣旺,線上也精彩。「雲」正成為上海文旅消費新增長點,市民遊客在假日期間樂享線上線下商旅文融合新體驗。
「疫情期間,『宅』經濟活躍發展,各類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給經濟發展帶來全新的增長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蘊表示,新消費業態離不開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支撐,隨著5G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入,新業態發展將帶來新的增長極,進一步釋放蟄伏的消費潛能。
「預約游」成新風尚 健康文明樹新風
戴口罩、測體溫、預約參觀、限量遊覽……由於疫情原因,這個「五一」假期註定與以往不同。手機里,人們多了一個健康「綠碼」;餐桌上,公筷公勺成為新「標配」,許多文明健康新風尚已蔚然成風。
在線預約購票、間隔1.5米排隊、接受體溫檢測、出示健康碼、掃描手機驗票,經過以上幾道防護程序,5月1日,來自山東臨沂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走進濟南趵突泉公園。遊園過程中,他們全程佩戴口罩,自覺與其他遊客保持間距。
「受疫情影響,今年遊客的出行習慣發生許多變化,預約旅遊成為新趨勢。」泰山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全面實行實名制預約購票,每日限流3.4萬人。
無預約,不旅遊。「五一」假期前全國多地文旅部門發布的「遊玩攻略」中有共同的一條——景區門票預約制度,成為這個假期顯著的特點。
「未來北京將總結『五一』假期旅遊工作經驗,將『限量、預約、錯峰、疏導』作為對景區常態化、長效化的治理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巡視員周衛民說。
每一副餐具邊都增加了一雙竹製公筷,公筷頂部不僅標註有「公筷」二字,還印上了「德潤大慈岩」的地域文化品牌,在顏色和材質上也與客人個人使用的黑色塑料筷子有所分別。「五一」期間,浙江建德大慈岩鎮新葉古村,「80後」葉雲琪在經營的農家樂里添置了公筷。
「我們全家都很支持使用公筷公勺,這也是健康衛生的餐桌新時尚,他們還很貼心地準備了兒童公筷,小朋友也很喜歡。」來自杭州的遊客陳女士說。
據了解,「五一」期間建德市文明辦向全市38家餐飲單位累計發放了2000副公筷公勺,受到了商家和食客的好評。
每桌都備有免洗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濕巾,所有員工佩戴防護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上崗,每次客人離開後用酒精消毒,給下一桌用餐的客人提供安全的環境……這些衛生方面的防護細節,正成為每家餐館的新「標配」。
比起室內的文明用餐,戶外用餐別有一番風味。中午時分,記者在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看到,不少遊客分散用餐。王女士在沙灘上撐起遮陽傘,取出準備好的食物,一家五口開始了一場別有風味的海邊野餐,「既能摘下口罩安心食用,又能享受美好的自然風光。」
「『小公筷』是『大文明』的象徵。」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說,疫情倒逼人們出行習慣從一雙公筷開始轉變,讓公筷公勺成為每張餐桌的「標配」,預約遊覽不扎堆,垃圾不亂扔,人人養成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用實際行動弘揚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