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歲的娃說:「把爸爸媽媽吃了,還要留一點,放進冰箱」

2021-02-24   爆炸母嬰課堂

原標題:當2歲的娃說:「把爸爸媽媽吃了,還要留一點,放進冰箱」

當2歲的娃說:「把爸爸媽媽吃了,還要留一點,放進冰箱」

昨晚陪2歲的菜頭玩,小傢伙突然抬起頭,認真地對我們說:要把爸爸媽媽洗乾淨吃了,還要留一點,放在冰箱裡以後再吃。

我知道他沒有惡意,可能只是最近總在廚房看我做飯,就覺得喜歡的東西都可以拿去洗洗吃掉。因為太喜歡爸爸媽媽,那大概也可以「把爸爸媽媽吃掉」吧。

我們被逗樂了,感覺既好笑又溫暖,到底是有多喜歡才會想要把我們「吃掉」呢?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孩子對父母說這樣的狠話:「我要打死你」,「我要把你殺了割肉吃」, 「小心我把你劈成兩半!」……

當孩子開始「說狠話」時,他們的小腦袋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沒那麼容易就能邁過去的坎—— 詛咒敏感期。

這是3~6歲孩子需要經歷的一個心理成長期,而也有特殊的,從2歲就開始,或者6歲仍在持續。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在3、4歲時語言能力發展較快,當他們漸漸意識到語言是具有力量的,就會嘗試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力量」去影響周圍的人。

於是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開始飆髒話、放狠話:你這個臭粑粑、我要殺死你,壞媽媽、把你剁成肉泥……

這個時期,他們沒輕沒重、樂此不疲地使用詛咒詞彙,崩潰受傷的是大人,和孩子最親近的我們。

該怎麼阻止這件事往更嚴重的方向發展呢?

1)凈化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孩子說髒話,絕不可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一般來說,一定會有一個模仿的源頭。」

這個源頭很有可能就是打遊戲時不小心爆粗口的寶爸,不顧場合爭吵的寶爸寶媽,某些電視節目、動畫片也存在不文明用語。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凈化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

我們需要和家人談談,明確家庭規則——不能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儘量減少孩子暴露在有此類語言的環境中。

2)切忌大驚小怪,動輒批評打罵

提醒大家:你越是激動強烈的反應,恰好會促進孩子進一步體會到這些語言的力量,然後愈發不可收拾。

簡單來說,家長的反應越激烈,孩子越覺得說髒話好玩,越能達到目的,說得就越起勁。

所以當孩子說狠話時,家長一定要保持淡定,你表面上越是風輕雲淡,只以「嗯、啊、哦、這樣啊……」作答,孩子越覺得講來無趣,慢慢的就淡忘了,不說了。

3)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嘗試共情

我們成年人也有表達受阻的時候,而讓孩子把每一種情緒都能用精準的語言描述出來,實在太難。表達不出來怎麼辦?——那就發脾氣給你看!

當孩子狠狠地「詛咒」時,往往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傳達「我不高興」、「我不喜歡」,或者只是博得關注的一種手段。

這時候家長應該嘗試共情,引導孩子說出緣由:你累了嗎寶貝?是什麼惹你不高興了?還是想要媽媽陪你呢?

在他感受到關注、理解和愛後,慢慢就能恢復平靜了。

寫在最後:

無論孩子說「媽媽我愛你」還是滿嘴跑髒話,他都是愛你的,只不過暫時被小情緒絆住了腳,此時恰恰是他最需要理解和陪伴的時候。

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讀懂孩子的言外之意,正是我們父母的畢生功課啊!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