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耐看的紫砂壺型,你能說出幾個?

2019-08-20     步進歷史

紫砂壺的壺型千萬,每天都有朋友在糾結紫砂壺的哪個壺型好,也有不知道有哪些壺型的朋友,所以今天就在壺型這個問題上,跟大家一起討論。

其實啊,紫砂壺自明清以來的發展,誕生了千百種壺型,其中最耐看的,也是最經典的,這些壺型流傳數百年,至今還是壺友們最愛的造型。例如西施壺、石瓢壺、德鍾壺、仿古、井欄等等,這樣基礎簡單的壺型是每個紫砂藝人初學都會製作的。而越是簡單的紫砂壺,要做好、做精更是不容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經典的壺型中,基本上都是圓器?在任何器物上,【圓器】講究圓、穩、勻、正,圓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的線條大小、曲直都要勻稱,比例恰當不浮誇,圓器雖然是器型中較易成型的,但是像前面說的,越簡單越難做好。

你說為什麼這些壺型就能夠永恆流傳?欣兒覺得,這些能夠保留至今的紫砂壺造型,都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經受住了歷代愛壺人審美的洗禮才成為的經典之作。

【石瓢壺】

傳統經典的款式,歷代藝人必做的壺型,形成了獨特的各家風格,因為石瓢壺又可分「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為兩大代表,各家的石瓢壺都各有特點,但是石瓢的「三角形」壺身、底置三足、平蓋橋鈕則是構成石瓢壺的基本要素。

石瓢也是比較多男性喜歡的壺型了,可能比起其他圓器,石瓢的圓,更有一種剛毅的味道,當然了,其他壺型也同樣受歡迎。

【西施壺】

說到西施,腦海里就浮現小巧可愛的模樣,圓圓潤潤的西施壺首創是明代藝人徐友泉,乃時大彬之徒。西施壺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壺把是倒過來的,因此也稱【倒把西施】,且壺嘴短而略粗,蓋採用的截蓋式。

【井欄壺】

井欄壺顧名思義造型源於井欄。古時用水多用井,還需置井蓋、井亭來護井等等,從中就可分為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六方、八方),但不管是哪種,整體形式並無過多變化。其他壺型流傳至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些許不同,大概井本就來自古時,所以人們也不會在壺型上產生過多改變,只是裝飾手法詩書印畫變換不窮。

【掇球壺】

在眾多圓器中,掇球壺就是一個幾何型的圓壺, 為什麼這麼說呢?仔細看就會發現,壺整體是壺鈕、壺蓋、壺身三個小中大的順序排列,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就像小球掇於大球上,所以才叫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上粗下細的線,這種復合的雙線,稱為天地壓或文武線,亦稱字母線。

【仿鼓壺】

仿鼓壺是每個制壺人學徒時期學的第一把壺,身扁、腹鼓、壺蓋平滑,壺蓋和口沿的字母線吻合嚴密,成線需要飽滿無缺口,壺鈕扁而有力,二彎流的壺嘴自然胥出,整體的壺型看起來很流暢舒適,算是一款比較低調的壺型了。

【德鍾壺】

清代大師邵大亨初創,德鍾壺是光素器代表作中的上乘者,到了現代,技藝手法的表現已經達到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了,且簡潔的素器沒有宮廷的繁縟習氣,這樣的一把壺用上一輩子也不會覺得膩。

【秦權壺】

秦朝同意六國後也統一了度量的衡,其中的「權」值得就是稱量重量用的稱砣,秦權壺的來源就是這稱砣的外形,但是秦權壺的始創者至今未知。秦權壺雖是稱砣的轉變,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卻是泰斗顧景舟手裡紫砂素器的巔峰典範。

【美人肩】

美人肩這個壺型的創作空間比較大,無論是山水詩詞還是人物紋飾皆可。我們現在看到的美人肩是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成的,大抵是古人眼裡的美人和我們眼裡的美人還是有出入的,因此這美人肩的名字也是非常貼切了。圓潤的壺身與壺蓋渾然一體,沒有空隙,卻將美人肩的圓潤順暢表現得淋漓盡致。

【供春壺】

相信對紫砂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供春壺。在紫砂界,供春可以說是紫砂的開創性人物,這種長得像樹癭的仿生態紫砂,初看奇特,從各個角度都有它的風韻,所謂供春之壺,勝於金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YYLuGwBvvf6VcSZht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