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潛規則:原來這樣說話,孩子才願意聽

2019-07-18     慢慢早教

生活中,作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我們說啥,他就聽啥,我們不讓幹啥,他立刻馬上就停止,一絲一毫猶豫都沒有。

但是,事實卻往往是:

你越害怕什麼,孩子偏偏就越幹什麼;你越不讓幹什麼,孩子似乎就越喜歡什麼;而你越鼓勵幹什麼,他卻往往越提不起勁來。

好像他生下來,專門就是為著和你作對而來。

因此,家裡經常鬧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父母指責孩子不聽話,後腦勺長反骨;孩子痛斥父母不理解自己,對自己實施法西斯專政。

每當此時,很多父母都會感慨:自己的話在孩子那裡越來越沒有分量了,自己一片苦心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這孩子簡直太不懂事了。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1

前段日子有位媽媽和我抱怨,幾乎是哭訴了。

孩子上初中,腦袋瓜子挺聰明,就是愛上網玩遊戲。有一天媽媽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把電腦給砸了。孩子也忍無可忍,一氣之下不去學校上學了。

媽媽這下急了,給我打電話:「老師,我該怎麼辦?」

我問媽媽,孩子在學校學6天,周末休息想放鬆放鬆,玩一玩,過分嗎?

不太過分。

孩子每天在學校呆10個小時,回家想放鬆放鬆,玩一玩,過分嗎?

也不太過分。

是的,如果他不是你兒子,他是別人的兒子,也許你能客觀地看問題。

打一場籃球,要半小時,一般打上癮了,怎麼著也要2-3個小時

一個孩子玩遊戲,你給30分鐘,45分鐘,癮才上來,就戛然而止,你說難受嗎?

睡覺睡到半拉,生生把人拖起來,還橫眉冷對,怒不可遏,你難受嗎?

吃飯吃了5成飽,生生不讓吃了,你難受嗎?

不但不讓吃了,現在還把碗給摔了,換成是你,你憤怒嗎?

憤怒。

一個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回家想放鬆,會看電視、上網、玩遊戲,找朋友喝點小酒等等,沒有人會指責他,我們甚至很體諒他,這麼累,放鬆放鬆嘛。

但一個孩子這樣做了,我們就不依不饒。


2

我們渴望孩子放學回家,除了吃飯,就是學習。

一個孩子如果在學校的學習都沒有努力,那回了家也不太可能好好學習。你看見的是他回了家沒有學習,但你看不見的是他在學校都乾了啥。

我們要解決的是他在學校的學習,而不是回了家的學習。如果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是有效的,甚至效率很高的,那麼回了家為什麼不能玩一玩?

畢竟人生除了課本上、試卷上那點點東西,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上學學習、回家學習、周末還學習,人生就像遙遙無期的苦役,抬頭一望,就看到邊了,那我們還活著幹什麼。

我們今天努力工作,不就是因為工作中能體現出我們的價值,工作後有不錯的物質回報,拿著這樣的物質回報,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工作要一直一直幹下去,看上去遙遙無期,沒有停歇,到你生命終了的那一天,除了工作,其他美好的事你都不能幹,連個懶都不能偷,我看,即使這個工作再有趣,你再愛它,你也會撞牆而死。

是的,一直一直做一件事,生命中沒有其他的點綴,這悲催的人生不要也罷。孩子們也是一樣。再愛學習的孩子,他也需要調劑,需要喘息。

況且,我們現在所指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主要指學習課本知識、為考試服務,它的指向性是很單一的。

而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是需要多方面的學習。

孩子現在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一課,如何管理自己的慾望,如何平衡玩樂和工作?數學學函數,老師還要先引入,再講解,再做題檢驗、再通過做作業鞏固、再複習;過上一段時間後,再回過頭來再來一遍,不經過這樣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起伏、思索、發酵、等待,我們對這點點知識的認知都不可能到位。

那今天孩子要學習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課,會對他一生的人生、事業起到關鍵作用的一課:如何管理自己的慾望。

我們卻不給他的生命留白、留空間、留餘地,讓他自己完成思考、反覆、發酵、再認識的過程,而妄圖一步到位,直接就會,如果孩子做不到。

我們就生氣地吼他:這孩子怎麼這樣呢?一點都不會規劃自己的時間,一玩上了就什麼都忘了。而我們恰恰忘了,不是他不會,是你沒有給他時間學;不是他不想,是他還來不及對自己做要求的時候,你就急吼吼地衝上去了。

生命需要留白,只有留白,孩子的智慧才有空間生髮。我跟這位媽媽講,把電腦給孩子安上吧。砸了電腦,人可以出去玩。心跑了,留住身子有什麼用?

孩子現在這麼大,腿那麼長,邁開腿,你追都追不上。

孩子越大,你管的越不是身子,越是心;孩子再大,心就要讓他自己保管了。

只有自己保管,才能管到家。

如果你強行要替人家管,那結果只有兩個,要不人家一走了之,你徹底沒招了;要不這孩子一輩子沒心了,你得管一輩子,這兩種結果,我想我們都不願意看到。


3

去年冬天的時候,有位媽媽給我打電話,孩子初中,玩遊戲玩瘋了,經常夜不歸宿。

因為這個,父母與孩子經常發生衝突,非常嚴重的衝突。

孩子甚至經常「恐嚇」父母,暗示他們如果再管他,學也不上了。媽媽受不了。

我跟媽媽講,你要用心來換心,不要再衝突了,衝突下去,家裡的門就朝孩子關閉了。媽媽聽進去了。

有一天,孩子又要出門。

媽媽很懇切地講:玩累了,就回家睡覺吧。

畢竟網吧不舒服,不像家裡的床,又軟又舒服。餓了,家裡也有吃的。

結果,孩子當晚凌晨3點就回家了。現在孩子在學校里,成績也不錯,慢慢地越來越好了。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心,這顆心可以殺人放火,也可以柔軟如水晶。

取決於什麼呢?

取決於他心中是不是有愛。只有愛可以喚醒良知!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莫朗德和蒙丹,雖然都是問題學生,但莫朗德有深愛他的母親,賞識他的馬修老師,他的心被愛牽制,再惡作劇,再鬧騰,他也不會出格,反倒後來因為音樂回歸自我,成為享譽世界的音樂家;但蒙丹呢,他所遭遇的不是遺棄、就是排斥、懷疑、毆打、辱罵,當世界對他懷有深深惡意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也抱有刻骨的仇恨。教育是心對心的呼喚,是靈魂對靈魂的喚醒。

學校、家庭不是勞教所,要教會孩子的是愛,是善,是信任,不是懷疑,不是指責,不是謾罵,不是冷漠。

這些道理,那位媽媽聽進去了。

把電腦安上了。孩子也發誓好好學習。之後一周的學習非常認真,每天回家還要學一會。媽媽很高興。

可到了周五,孩子因為肚子疼,在家休息一下午,媽媽很恐慌,給我信息:趙老師,咋辦?我擔心孩子又會撂挑子?

我給這位焦慮中的媽媽回了5個字:平常心待之。又過了好幾天,這位媽媽給我回了幾條信息,充滿了深深的愧疚和反省。

我相信這個孩子在之後的人生路上依然會有波折,但這次經歷,解決這件事情的經驗,同時讓孩子和媽媽從知道了,原來問題還有另外一種看待的角度,解決也永遠有第三條路可走。

4

很多施教者在教育的過程中都容易犯一個錯誤:缺乏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

我們的人生處處偷懶,處處放自己一馬,處處鬆懈,處處痛悔,處處又反覆,卻對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此苛刻,在細節上丁是丁卯是卯寸土不讓,點滴不容。這就是沒有同理心。

如果把你換在他的情境中,你會怎樣做?

你還能很有意志、很有自控、很有擔當嗎?未必!

如果你懂自己、你懂他,你就會把他當人待,你就自由了,舒展了,你看孩子,看自己,就更通透了,因為這一份通透,孩子的善、真、美就生髮出來了。

這裡沒有緊張、沒有懷疑、沒有劈頭蓋臉的責難、沒有釜底抽薪式的批判,這裡有的是信任、有的是包容、有的是呵護、有的是潤物細無聲的規範和建議。

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善惡,生髮的是善或觸動的是惡,完全取決於你講出口的是什麼。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句話都可以讓一個國家興亡,可見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親子教育中的很多矛盾都是由於我們做父母的不理智、不客觀引起的。

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看,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溝通的時候理智、客觀、公正,不以勢壓人,不清算舊帳(很多父母極其喜歡清算舊帳,本意是為了警醒孩子,結果卻讓人以為你在賣弄自己的英明,反倒激起孩子的反感)

當態度平和了,溝通就有可能性了,你講的話孩子才有可能聽進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OJjCWwBmyVoG_1ZQsiN.html